臺灣工藝發展從生活與信仰的實用需求出發,歷經工藝產業振興、外銷經濟、高峰時期的社區總體營造、再到美術工藝創作與設計跨界的轉向。近年來,工藝不再僅僅追求技術與形式的精緻,更強調自然、循環、平衡與生命力等精神價值。然而,在臺灣當代藝術的討論脈絡中,「工藝」始終處於一個模糊地帶——既被納入,也經常被忽略。
縱使愈來愈多工藝作品出現在美術館展覽中,對於工藝如何被視為一種具有概念思維的當代表述,討論仍相對零碎。甚至會被直觀歸類為「常民」、「地方」或「實用」,尤其涉及信仰、民藝或原民傳統的物件,往往容易被置於歷史展示或文化保存的脈絡中,而非藝術語言的討論。
今(2025)年,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策劃「臺灣工藝季」不僅是七十週年的活動,也許是重探這個現象的重要節點,他們以五大主題展區串聯全臺工藝能量,包含北、中、南、東及離島各地單位,總計38個展區,企圖重新回訪臺灣工藝的發展以及創作能量,文化部長李遠也特定將今年定位為「臺灣工藝年」。而本文欲聚焦的「花現」便是其中之一。
於花蓮展出的「花現」,展名取自「發現」的諧音,是一場以編織為主軸的展覽,旨在將焦點重新聚焦在東臺灣近百年來以多樣材質製作的物件所呈現的文化史跡。展覽匯集了36位/組展出單位,從原住民族文化的香蕉絲、苧麻、輪傘草、月桃、黃藤等傳統編織到近代多元族群織作,還有當代品牌的創新設計與藝術家的實驗創作,展出20世紀至今的織品、工藝品、雕塑、裝置和當代編織創作,也展現工藝在生活、文化、產業、環境的獨特位置。展覽邀請深耕花蓮的策展人王昱心,以「技藝傳承」、「品牌創新」、「當代實驗」三大主題呈現花蓮的編織工藝樣貌。

「傳承給下一代」作為選件策略
「花現」的展覽地點位在有花蓮副都心之稱的「吉安」,由舊菸廠改建而來。起初花蓮縣文化局想拓展除了市區以外的新展演空間,而吉安承接著國立東華大學的文化底蘊,再加上同屬花蓮人口相對密集地區,最重要的是,仍保留著舊菸廠的建築空間,文化局預計將此打造成藝術與文化的新美學場域。而與此同時,「臺灣工藝季」恰巧出現,剛好可以藉著串聯全臺的活動把新的空間推廣出去。
順著工藝與當代藝術的討論。策展人王昱心認為,一般當我們在談論「工藝」的時候,除了材質之外,很重要的思考點的確會是「應用」,因為一直以來,當人們在製/創作工藝物件時,「功能性」與屬地材質會是主要的考量。在多元族群的臺灣,「工藝」一詞不只是華人文化中,從文人脈絡發展過來的「藝術」,而是加上各族群獨特的歷史與文化語彙,逐漸發展出獨特的美學,成為涵納了多元哲思的創作。
同時,王昱心認為臺灣東半部對於「藝術」的消化,相對西半部較為緩慢。東半部的藝術發展,呈現糅雜許多在地文化語彙的樣貌,成為層次豐富的對照。因此,如何消化、怎麼消化,這個過程是她一直反覆觀察的。尤其,她也觀察到現在很多的創作者,會特地來到東部,將自己浸潤在這樣的文化系統中,用不同的觀點來重新聚焦自己的創作。
以原住民族來說,他們有自己獨特的邏輯觀與生活方式,在他們思考創作的過程中,生活必須的技藝、文化與知識體系傳承會佔很重要的比例。特別是回過頭來反思,當我們在談論當代藝術的時候,有時會出現一種危機是,作品聚焦在某議題,但卻失去藝術家自身的發動位置。王昱心認為,對生活在花東的創作者來說,相對較少看到這樣的情況,他們的藝術表現,是與在地議題高度相關的。
王昱心除了是策展人之外,本身也是藝術創作者。對她而言,創作的人會看到很多更細微的面向,就算是某次作品取得了一次性的成功,也不見得就會是一位「好藝術家」,她更在意的是創作的目的,尤其是編織創作者,他們到底是靠什麼毅力一直做下去。以她在花蓮的觀察,她發現很多人都是長時間有目的的執行與記錄,與知識體系相關,並且有傳承給下一代的意識。這也成為她這次在臺灣工藝季展覽中,最主要的選件策略。「我覺得這個需要被看見、要被延伸出去討論。」
若仔細推敲這次展覽的分類,王昱心把藝術家/團隊分成「編」與「織」兩種論述。它們的差異是來自技法的不同。以「編」來說,材料在工藝的藝術表現上是非常重要的載體,像是全臺灣都有產藤,常見於容器具製作,原住民的文化中也有許多物件都需要使用藤來進行捆綁,甚至是居住的房屋結構。而當代的編也有使用尼龍繩編織的漁網,以及使用海廢和政治競選文宣來進行創作,具有回收、重新利用的概念和精神。
另外「織」便是透過機具、水平背帶式織具(簡稱「地織機」)來進行編織,在現有的編織工藝研究文獻中,使用地織機來編織的民族,亞太地區只到菲律賓,夏威夷大洋洲之後,就只剩下手編。而臺灣是保有「編」與「織」文化的重要地點,有許多原住民族還留有織作聚落,尤其是當代部落的婦女們會聚集在一起進行織作,具有凝聚社群、彼此療癒的作用。

從傳承到創新:參展藝術家的多元面孔
在「技藝傳承」單元中,展出獲「噶瑪蘭香蕉絲編織工藝」之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嚴玉英、偕淑月母女、耆老潘天利,與已逝的百歲耆老朱阿菊(Abi)的作品,她們不僅在編織工藝上呈現精緻典雅的細膩圖紋,其開始進行編織的理由,是為了推行傳統文化的保存運動;來自山里部落謝郁雯,也承襲祖母柯美妹的教導並發展出屬於年輕人的新創作動機,柯美妹是與賽德克部落結婚的太魯閣族人,她遵循著紋面族群女子慣習為子女準備嫁妝的傳統,織作布毯,對她來說這是有能力給祝福的象徵;謝郁雯則是用織布來與前輩們交換知識,成為一建立親暱情感的動作。光是從編竹、藤的器皿物件很難了解,編織需要長期的土地管理與對材質的熟悉,才能依序取材、整理、編製,此次展覽也邀請多位編者從耆老與獵者傳授,到年輕編者的學習,實踐鉅細彌遺的節理、器具。


「當代創作」中的溫英妹,曾參與過藝術家林介文的「裹山」創作計畫,「裹山」是林介文有感於土地受到破壞,希望能用布來包裹療癒,她邀請了多位織者共同進行,溫英妹憑著經年累月幾十年的手藝,與鄧雪真合作完成細緻縝密的編織紋理,也乘載著她與土地共同生活的溫柔態度。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時常以表演藝術為創作表現的藝術家瓦旦・督喜,他的創作透過傳統文化梳理,發展出獨特的腳譜與對應的編織展演方法,這次也將展出影片《月球上的織流》和織創文字。展覽也展出異材質拼貼的實驗性作品,像是陳駿豪以金工結合編織創作的燈飾、林淑鈴、翁立娃,東華大學團隊與吳明峰以柔性或線性媒材創作的實驗性織品等。




「品牌創新」單元則更對接工藝與生活的關係,尤其是近期被法國巴黎家具家飾展獲選為「亞洲新銳設計師」而登上各大時尚媒體的新創品牌「Kamaro’an」,他們的產品主要是皮革與輪傘草編織而成,皆由部落青年工藝師手工編織。其中也有那都蘭工坊、山角Kasa’sa’an、月桃戲等,將傳統文化與商品、體驗結合,發展出獨特的品牌樣貌與精神。
綜觀展覽「花現」,王昱心認為現今的當代創作者們,不僅借鑒文化傳統,用香蕉絲、苧麻、輪傘草、月桃、黃藤等傳統編織創作抽象雕塑,也善用回收布料、海廢和其它日常材料,呈現獨特的概念,可以看到他們對材料的探索和熟練運用。從作品內容來看,不論是概念、技術、材料和呈現方式,都可以看到他們私密的自我反思和對巨大環境議題的批判。這些創作者們,除了實用性考量外,更在乎創新、實驗的精神,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注當代。

也許,如何在地方的時間感與物質史中,重訪工藝語言的可能性,正是工藝季試圖開啟的對話端口。
花現:2025臺灣工藝季花蓮展
時間|2025.06.28-2025.08.31
地點|花蓮縣運動休閒園區H棟(花蓮縣吉安鄉中山路一段195號煙囪旁)

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近期正嘗試藝文內容的另類編輯。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周書毅與鄭志忠,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企劃編輯、《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