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於2024年12月21日推出「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展覽。聚焦她1951年至2005年間的重要創作轉折,不僅可以看到藝術家早期行為實驗對形塑其藝術生涯的重要性,也可以窺見草間彌生所處的時代氛圍。
為了深化展覽主題,本次展覽在開幕後特別規劃了兩場座談,邀請台灣、日本兩地策展人、收藏家以及藝術市場專家,從1998年的「原點」開始,談論展覽的發生契機,並接著以藝術市場的觀點,分享草間彌生從市場焦點蛻變成風靡全球的文化偶像的觀察。
圓點的原點
第一單元「圓點的原點———草間彌生展在台灣」邀請總策畫林曼麗、福岡縣田川市美術館館長工藤健志、藝廊MOMA Contemporary負責人中村光信參與。
總策畫林曼麗先從這個展覽的緣起談起。2022年,日本青森縣立美術館舉辦了「從W Collection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展覽,隨後,時任青森縣立美術館學藝員、該展的策展人工藤健志與中村光信拿著展覽的圖錄來找林曼麗,並問她是否有可能將這樣的展覽帶到台灣。
「我看完圖錄後,非常感動。」林曼麗回憶道。草間彌生已經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全球藝術家之一,不僅是創作上的典範,更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吸引無數觀眾喜愛。然而,林曼麗也指出,許多人或許並不真正了解,為什麼我們會被草間彌生的作品吸引?她的創作為何能帶來療癒的力量?背後的吸引力是什麼?而這樣的問題正是這次展覽希望探討的核心。
尤其展覽是奠定在W Collection和倉誠治的收藏上,不同於現在我們常見的草間彌生作品,他的收藏可以說是她創作生涯的第一個狂飆期,是1950年代後,草間彌生到紐約開創自己獨特藝術語彙的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藝術中心從巴黎移往紐約,再加上當時反越戰、性別解放、倡導愛與和平與嬉皮文化等風潮,讓整個紐約充滿了衝突與活力,而草間彌生的創作也受到影響,這時期的作品不僅奠定了後續草間彌生創作生涯的發展,也記錄了她生命的高潮迭起。
林曼麗認為草間彌生是一位沒有邊界的藝術家,特別是1967年起,她結合性解放的訴求、示威遊行和民眾參與等元素,策動一系列的「乍現行動」(happening ),而這些難得一見的紀錄影像也在這次的展覽中展出。
「我們要策劃一個大家比較不熟悉的草間彌生,要從她長期的創作中更深入地了解這位創作者,而不是被作品的形式樣態迷惑,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內在性,把焦點放在這裡,這個展覽就有它的特殊性與意義了。」林曼麗說道。
再來林曼麗的考量便是,若只是重複移植在青森美術館的展覽,對於「台灣」是沒有意義的,於是她開始回尋草間彌生與台灣的關聯,恰巧在90年代國際雙年展狂飆的時期,她擔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以下簡稱「北美館」),當時北美館舉辦了第一屆的台北雙年展,由日本藝評人南條史生策劃,在北美館的中庭處邀請草間彌生限地製作作品《圓點的強迫妄想》。而這也可以說是草間彌生與台北、與台灣連結的原點。
作爲一座重要橋樑的中村光信
至於中村光信與草間彌生的原點,要回到70年代談起,當時草間彌生因父母與伴侶相繼過世,精神大受打擊,隻身回到日本後便住進精神病院。這是她生命變動很大的時期,展覽中稱為「蟄伏期」,當時草間彌生已經很有名了,不過日本社會很難接受她,她的作品也沒辦法受到市場青睞。
「不過,她沒有因此被打倒,她還是渴望要站上世界舞台、征服全世界,而我跟她的關係從這裡開始。」中村光信說道。
到了90年代,日本開始興起戶外公共藝術的風潮。當時草間拿著「南瓜雕塑」的計畫到處提案,卻處處碰壁。正好中村光信在福岡經營的畫廊,有一個戶外的藝術計畫,他請專家來協助草間彌生把她心目中的南瓜做出來,並在藝術季展出。草間彌生也因此飛到福岡跟他見面,邀請他成為正式的工作夥伴。
1993年,草間彌生代表日本前進威尼斯雙年展;1998年,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做了草間彌生的大型回顧展,隨後展覽也巡迴至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日本現代美術館等,這時候的草間彌生可以說是已經站上了世界的舞台。再者,如前所述,同年她也在台北雙年展中展出,當時日本跟台灣關係不如現在,不僅沒有外交關係,美術館之間的交流也不普遍,因此這個展覽對她來講也是絕好站在亞洲藝術舞台的機會。
中村光信的另一個任務是要擔任藝術家、收藏家、美術館間的橋樑,他常常要思考的是,藝術家作品該歸往何處,這不只是站在商業的角度,更要站在藝術家的生涯發展來思考。
他跟W Collection收藏家和倉誠治認識了近15年,他是位成功的商人,也是個很好的收藏家。中村光信認為藝術收藏是責任、也是使命,「好的藝術家作品是要傳世代的,每個世代都會有管理者,這當然是美術館的使命,但不一定每個美術館都具有可以好好管理藝術作品的能力,而和倉誠治就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我會優先把草間很重要的作品交給他,這也是為什麼和倉誠治的收藏可以這麼完整的原因。」
也因為和倉誠治收藏了大部分草間彌生早期的重要作品,世界各地的策展人都會來向他聯繫,面對來自全世界需求,讓和倉誠治無法負荷。當時中村光信便建議他可以把作品交給青森美術館寄藏,如果有國外機構要借展,美術館可以透過他們的專業來協助。於是2022年就策劃了展覽「從W Collection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也才會延伸到這次的展覽。
台灣重製作品的挑戰
談起展覽中耗時最久、也最吸睛的作品《圓點的強迫妄想》,林曼麗特別感慨地提到,這件作品背後的故事與她當年在北美館擔任館長時的一個重要決策息息相關。當時,在台北雙年展結束後,她決定收藏這件作品。「雖然展覽結束後,氣球都已經壞損了,但我收藏的是藝術家的思維,」林曼麗說。「包含草圖、詳細的尺寸大小、造型模型等,草間彌生創作這件作品最原初的物件都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正因為有這樣的收藏與完整的資料,才能在26年後的今天,成功重新製作這件作品。而且,不同於當年是由日本團隊負責製作,這次林曼麗決定由台灣的工作團隊來重新完成。她選擇了值得信任的台灣業者,並在北美館的協助下,運用3D掃描技術,將草間彌生的作品模型數位化,建立在電腦中,接著再依照模型數據開始製作。
其中,製作過程最困難的部分是桃紅色氣球上大小不一的黑色圓點。每一個圓點的距離、大小都必須完全按照3D模型的模擬,並由人工一個一個仔細貼上去。如何讓這些圓點平穩且完美地貼合,是一大挑戰。為此,製作團隊花了很多時間與日方研究技術,甚至進口特製的溶劑材料。最終,在北師美術館內耗時三週,才將所有圓點逐一貼到氣球上。
林曼麗回憶起整個製作過程時不禁感慨,「在氣球掛上美術館空間之前,我連覺都睡不好。」直到所有氣球被打開、掛上展示空間的那一刻,她才鬆了一口氣。「那正是我心目中完美的想像,」她說。「這次展覽彷彿是大家一起完成的一個夢想。」
對林曼麗來說,一個成功的展覽需要滿足三個重要條件:文本、空間與人。首先是文本,這包含展覽的論述、藝術家作品等,是展覽的核心內容;接著是空間,因為展覽不同於純粹的文字、藝術評論,而是需要在具體的空間中呈現;最後則是人,觀眾的參與與互動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她強調,空間、人與作品三者必須被整合在一起,進行全盤的思考。
林曼麗特別提到,北師美術館的空間設計與北美館的純粹白盒子空間有著顯著不同。北師美術館由她一手規劃打造,其初衷正是打破現代主義封閉的展覽概念。這個空間極具穿透性,能與外部的街道、人群及城市景觀產生連結與對話,讓展覽不僅侷限於室內,而能擴展到更廣闊的公共領域中。
從市場焦點到文化偶像
講座第二單元「從市場焦點到文化偶像」,邀請工藤健志、W Collection收藏家和倉誠治、國際藝術顧問公司賢藝匯(Art Intelligence Global)創始合夥人寺瀨由紀參與。
收藏家和倉誠治以自己與草間彌生作品收藏的原點談起,他起初是在金澤21世紀美術館看到《天國的梯子》這件作品,圖錄中有一段關於該作品的文章寫道「通往天國的梯子,是非常溫柔的,希望大家能夠去爬,爬了之後我相信可以為您帶來幸福。」這樣簡單又直率的語句讓和倉誠治心中湧現強烈的情感,他感覺作品彷彿在直接問他:「你現在幸福嗎?」
作為一位出生於大阪的收藏家,和倉誠治過去的收藏偏好以戰後現代美術為主。然而,自從接觸到草間彌生的作品後,他發現這些作品蘊含深刻的哲理,持續向他拋出許多思考的命題。這種強烈的吸引力促使他改變了過去偏愛具象藝術的收藏方向,轉而全心投入草間彌生作品的收藏。
「的確當時被草間彌生迷住,對她作品的需求與慾望是非常高的。我花了5、6年的時間蒐集,除了一般作品外,版畫也收了很多,尤其是以1980年代製作的為主。除了是我自己喜歡1982年的作品之外,1982也是我女兒出生的一年,對我來說這一年的作品像是幸福御守。」和倉誠治說道。
熟悉藝術收藏市場的寺瀨由紀指出,儘管草間彌生當時已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並在全球大型美術館展出,但她的藝術市場價格並未隨聲望水漲船高。而和倉誠治的收藏時機,正好抓住了草間彌生作品價格暴漲的前夕。之後,不論是「南瓜系列」還是「花的系列」都已經成為廣為人知的經典,作品價格也一路攀升。
不過,和倉誠治也坦言,自2005年後,他逐漸減少對草間彌生作品的收藏了,原因在於他認為她後期的作品刺激性有所減弱,無法再激起他收藏的動力。
對此,寺瀨由紀補充道,和倉誠治的收藏方式很有自己的想法與架構,他對草間彌生不同時期的作品都有明確的中心思想,並以系統化的方式進行搜集。這種方法不僅效率高,也體現了他對「收藏」的深刻理解。「因為每個人的經費是有限的,而收藏是一種帶有標準的選擇行為,優先集中在真正熱愛的東西上,才是有效率且有意義的方式。」
她進一步指出,當代藝術的流行讓收藏門檻降低,但這也帶來了挑戰。許多人將收藏視為購物,但實際上,收藏與消費截然不同。「要成為一名真正的收藏家,需要極大的熱忱與信念,甚至對所收藏的作品有無可救藥的喜愛。」寺瀨由紀說,「資金是必備條件,但更重要的是內心的熱愛與堅持。」
最後,寺瀨由紀總結道,她自己也是草間彌生的粉絲,與在座的我們一樣,都曾透過不同管道看過她的作品。但這次展覽最難得之處,是可以看到草間彌生初期的創作。她強調草間彌生是一個不斷奮鬥的藝術家,心中的糾葛、不安,都濃縮在不同時期的作品中,這個展覽幾乎可以看到前所未見的草間彌生,以及她所生活過的時代。
藝術研究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表演藝術、電影與當代影像,以及其他任何好玩的事。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等,現任典藏雜誌社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