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無法觸摸的雕塑與具有觸感的影像:評陳肇彤「空間投影學」

無法觸摸的雕塑與具有觸感的影像:評陳肇彤「空間投影學」

Untouchable Sculptures and Tactile Images: On Chen Chao-Tung’s “Phantom Topographies”

我們可以在陳肇彤的創作基調發現:在數位世界中,只需點擊滑鼠便能輕易完成的材質轉換,回到現實中,他卻耗費大量勞動力來打磨、拼接、翻模與重製。他以這種幾近乎可以說是「傳統雕塑」的精神,來和一般我們熟悉的數位影像,或以造型、或以符號,建立了某種連動的變形,成為他——一位以雕塑創作為主的創作者——在數位時代裡反省與回擊,甚至讓看似無法對接的不同媒材之討論脈絡,浮現出交集。

陳肇彤「空間投影學」雖是以雕塑和裝置為主的展覽,但卻不只是以形塑材料為目標,而是探討雕塑與影像在數位時代的可能關係。

展場主要由格狀懸吊鋼架作品《網格、像素、逐格》(2025)區分成三個空間。甫入展場會先看到《布幕#02》(2025)與《布幕#01》(2025)兩件作品。《布幕#01》將數塊以白水泥製成的粗糙泥塊,垂直疊合在一起,並在石塊的一角,整齊地切割出方正的直角;《布幕#02》則是模擬用來黏貼磁磚的粗糙水泥表面和被磁磚壓印的幾何壓紋,斜躺在地上的雕塑甚至半包裹上一層PVC塑膠布。這兩件作品都以白水泥作為材料,擬仿我們常看見的建築局部,且都在粗糙與平滑質感的對比下,凸顯自然與人工的痕跡差異。不過相較於《布幕#01》,《布幕#02》則像裡外翻轉空間一樣,將在磁磚背後的建築樣態呈現在前,並懸掛如浴簾造型的PVC塑膠布。而這兩件作品也為整個展覽定下基調:陳肇彤便是透過這樣不精確地模仿與空間調度,讓觀者的感知慣性發生誤差與偏移,進而產生多層次的閱讀紋理。

圖為《布幕#01》展覽現場。攝影/邱德興,陳肇彤提供
「布幕」系列作品也為整個展覽定下基調,陳肇彤便是透過這樣不精確地模仿與空間調度,讓觀者的感知慣性發生誤差與偏移,進而產生多層次的閱讀紋理。圖為《布幕#02》展覽現場。攝影/邱德興,陳肇彤提供

B面空間與數位/雕塑模型

在進入《網格、像素、逐格》(2025)所隔出的通道口處,貼著一張揉皺的室內設計平面圖,若我們回想室內設計平面圖使用邏輯,會發現它正是連接2D與3D的通道:設計師在2D介面上繪製3D空間設計,最終將平面圖轉化成為立體空間,而揉皺的平面圖正預告著藝術家即將開啟的空間另類敘述。

在進入《網格、像素、逐格》(2025)所隔出的通道口處,貼著一張揉皺的室內設計平面圖。攝影/邱德興,陳肇彤提供

《網格、像素、逐格》擬仿臺灣室內常見的輕鋼架天花板結構,並降低高度,以傾斜姿態懸吊於展場中央,鋼架上裸露著電線、鋼索等原本會被隱匿的機能物件。陳肇彤透過裝置造型的相似性,讓我們得以想像它們在既有的空間中的角色與位置;亦如同《在散步之間》(2025)在不鏽鋼鏈上鑲入彩色的半透明塑膠串珠,讓人聯想起時常用來區隔空間的門簾。不過,在此也並非只是單純再現現成物,陳肇彤是透過調整習慣距離與模糊現成物既有意義,破除我們對日常空間的認知慣性。除此之外,他也放置數個以石膏板製成的方形平台,作為觀眾可坐可立的介面,讓觀眾得以調整自身高度與位置,不再只是以「圍繞」的形式來觀看雕塑。

《網格、像素、逐格》擬仿臺灣室內常見的輕鋼架天花板結構,並降低高度,以傾斜姿態懸吊於展場中央。攝影/邱德興,陳肇彤提供

在「遠方的信箋」系列(2025)中,陳肇彤搜集使用過的卡扣地板,切割後以金屬骨架銜接,組構為球形多面體。地板上的磨損、擦痕與污漬,成為指向原空間的殘餘線索,彷彿他將不同時空以物理方式揉壓在一起,如同電影《星際效應》中被折疊的宇宙。若對照展場牆面的「球與樣板」系列(2025),陳肇彤在數位模型球體的表面貼附木片、紅磚、磁磚、水泥等材質,並以紙張輸出呈現。數位圖像中完美的圓與平滑表面,毫無任何瑕疵或雜質,與現成物的粗糙質感形成鮮明對比,喧囂著數位與實物之間的曖昧與落差。

「球與樣板」其中一件作品甚至將印刷的球體部分從紙張上撕去,留下鏤空的痕跡。手撕的動作讓紙張殘留破損邊緣,數位圖像因此成為一種具有「觸」感的影像經驗,若再接續到展場中手工製作的球體現成物所呈現的特殊「觸」感,可以說巧妙地回應了入口處的那張暗示著模糊2D與3D的界線的空間平面圖,也顯現藝術家在材料、影像、造型、空間遊走的熟稔操作。

在「遠方的信箋」系列(2025)中,陳肇彤搜集使用過的卡扣地板,切割後以金屬骨架銜接,組構為球形多面體。圖為「遠方的信箋」局部。攝影/邱德興,陳肇彤提供
「球與樣板」其中一件作品甚至將印刷的球體部分從紙張上撕去,留下鏤空的痕跡。攝影/邱德興,陳肇彤提供

無獨有偶,陳肇彤也透過材質的轉化與衝突,來撐開我們對現成物的認知縫隙。作品《蜿蜒一公里的距離》(2023-24)以矽膠模擬磚牆牆面的縫隙建構,將原本用來支撐空間結構的立面,在保留相同造型符號的同時,轉化為癱軟、歪斜、鬆動的雕塑;紅磚也不再是建構牆面的核心元素,而是成為散落在一旁的球體。另一件作品《被整理過的思緒》(2025)同樣將堅硬的鋼筋以矽膠重新翻模,在方形的牆櫃內呈現柔軟、捲曲、纏繞的姿態,同時輔以一疊紙張印刷由深至淺的鋼筋影像,在手動翻閱時會成為某種逐漸淡出的「動態影像」,將影像的視覺觸感連動到雕塑的材質轉化。

《被整理過的思緒》將堅硬的鋼筋以矽膠重新翻模,在方形的牆櫃內呈現柔軟、捲曲、纏繞的姿態。圖為《被整理過的思緒》展覽現場。攝影/邱德興,陳肇彤提供
《蜿蜒一公里的距離》以矽膠模擬磚牆牆面的縫隙建構,成為一癱軟、歪斜、鬆動的雕塑,和原本牆給人的堅硬感覺背道而馳。圖為《蜿蜒一公里的距離》展覽現場。攝影/邱德興,陳肇彤提供

影像與雕塑

我們可以在陳肇彤的創作基調發現:在數位世界中,只需點擊滑鼠便能輕易完成的材質轉換,回到現實中,他卻耗費大量勞動力來打磨、拼接、翻模與重製。他以這種幾近乎可以說是「傳統雕塑」的精神,來和一般我們熟悉的數位影像,或以造型、或以符號,建立了某種連動的變形,成為他——一位以雕塑創作為主的創作者——在數位時代裡反省與回擊,甚至讓看似無法對接的不同媒材之討論脈絡,浮現出交集。尤其《網格、像素、逐格》的四周,陳肇彤以直條紋路的塑膠模打造出一軟性的空間隔間,看似是一阻隔空間的裝置物件,但在視覺上卻是模擬影像在訊號不穩定時會出現的摩爾紋,延續他持續操作的「誤會」,來開啟實體物件與數位影像的詩性對話。

事實上,若我們回望陳肇彤過往的作品,也不難看出他對於「影像」的思考與探問。從2020年「銀幕上的遠⽅」以金屬反光特性和獨特的色澤,探究光線與影像的生成;2021年「離岸星塵」則更大幅度的操作映像反射,與實際輸出的影像來相互對照;以及2022年的「頻寬」陳肇彤以金屬的凸面來映射變形的環境,探討時間與影像的暫留。如藝評人王品驊所說,陳肇彤將雕塑的被觀看成為影像⽣產的現場,且透過這個微妙的問題意識,⼀直擾動著雕塑的物質性與影像性。(註1)而這次的展覽則更進一步從觸感與造型來發動。

行文至此,也許在陳肇彤所創造的感知經驗中,文字得先退位──因為不再有語言能清晰描述,更多反而是經由藝術家所創造的那些震盪、無法名狀、無法定型的片段思緒,看向某種無法觸摸的雕塑與具有觸感的影像。

陳肇彤的創作耗費大量勞動力來打磨、拼接、翻模與重置,回應數位世界中,只需點擊滑鼠便能輕易完成的材質轉換。「空間投影學」展覽現場。攝影/邱德興,陳肇彤提供

註1 王品驊,〈陳肇彤當代雕塑的語法實踐:是句法⽽非單詞〉,瀏覽日期2025年7月31日。


陳肇彤「空間投影學」

時間|2025.06.10 – 2025.08.10
地點|嘉義市立美術館 側棟二樓特展廳

陳思宇(Sih-Yu Chen)( 127篇 )

藝術研究與評論人。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近期正嘗試藝文內容的另類編輯。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周書毅與鄭志忠,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企劃編輯、《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E-mail: sihyu0322@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