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4/25】2025藝術環境趨勢:2024文化資產回顧與文資修法趨勢

【24/25】2025藝術環境趨勢:2024文化資產回顧與文資修法趨勢

【24/25】2025 Global Art Exhibition Trends: 2024 Cultural Heritage and Trends in Amendments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

談到文資「國際」接軌,就必須思考我們臺灣要用什麼樣的文化資產與國際接軌?今年停泊在基隆岸上的「海功號」也遭遇到文化部重要古物審議案的否決,可是「海功號」是臺灣第一艘由民間船廠自行產出整套建造圖面所造成的大型鋼質漁船,也是華人世界首颺南極海域的紀錄締造者。

2024年年底文化部召開《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修法相關座談,最後一場於12月22日結束,讓筆者感覺在臺灣文資保存已經面臨到「退一步即無死所」的地步。回顧2018年,鄭麗君部長主持全國文資會議共有14場分區座談,鄭部長場場親臨。而事隔六年之後,李遠擔任文化部長之後,座談場次僅剩下四場,部長缺席三場,第四場開場與拍完合照之後,李部長就銷聲匿跡。顯然這四場座談會僅是走走「程序」而已,文化部沒有「用心」於公民基底的溝通,李遠部長成為離文化政策很遠的拍照作秀部長。

2024年「建國啤酒廠割地有條件通過」應該可以算是今年年度大事。回顧過去文資團體,爭取《文化基本法》立法,強調政府面臨重大建設應要「文化影響評估」。無奈什麼算「重大政策」,有沒有影響文化之虞,這是行政院認定。因此公民認為很重大的、關係「活古蹟」保存的建國啤酒廠割地案,就被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有條件通過,與內政部位階相同的文化部不僅完全不吭聲,亦不敢要求行政院將該案評估,這是文化部淪為開發部門的鐵證。

值得觀察的是,此次文化部所召開的《文資法》修法座談,其所聘的學者提出了日式木造宿舍數量眾多,修復多數為重建,是應該檢討。該學者並表示文資政策應該與「國際」接軌,文資保存應強調「國際化」。巧合的是2024年9月底,包含曹永和故居在內的溫州街52巷日式建築群遭到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判定「不具文資價值」,臺大校方閃電拆除,也引發公民譁然,日式建築群真的保存太多嗎?提出「臺灣島史」,對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亞活動歷史研究有重要貢獻的曹永和真的不夠「國際化」?曹永和故居真的不具價值嗎?這應該被好好討論。可惜缺乏公開的論壇機制,我認為假借國際化可能扼殺臺灣本土文化,我們拿什麼文化資產討論國際化?

「建國啤酒廠割地有條件通過案」因為審查的是環評案,依照《環境基本法》第34條第1項公民可以提起「訴願」、「公益訴訟」,但是依照《行政訴訟法》第9條,「公益訴訟」必須「以法律有特別規定者為限」。文化部卻不願意將此法列入規定,這也導致《文資法》第一條的普遍平等之參與權與《文化基本法》第三條:「人民為文化與文化權利之主體,享有創作、表意、參與之自由及自主性。」第五條的:「人民享有參與、欣賞及共享文化之近用權利。」都淪為虛無的法令。2024年的《文資法》修法,文化部態度依舊是反對「公益訴訟」,也不願意介入地方進行「代行」,等同任憑地方政府恣意亂行,地方公民反抗恐持續不休。

而談到文資「國際」接軌,就必須思考我們臺灣要用什麼樣的文化資產與國際接軌?今年停泊在基隆岸上的「海功號」也遭遇到文化部重要古物審議案的否決,可是「海功號」是臺灣第一艘由民間船廠自行產出整套建造圖面所造成的大型鋼質漁船,也是華人世界首颺南極海域的紀錄締造者。這艘船讓臺灣成為世界第三捕撈南極鱗蝦之國家,這在臺灣被退出聯合國的時代下具有非常重大意義,可是這類新型態的文化資產,卻沒被重視。試問臺灣如何與國際談海洋文化資產的保存?所以我認為新型態文資可能成為未來公民討論重點。

2021年12月拆除前,停泊於基隆碧砂漁港前作為博物館艦的「海功號」。(© Ianbu)

而我把最後一點篇幅留給「不義遺址」的保存困境,「不義遺址」雖屬於文化部主管,但是卻不受到《文資法》保障,2024年名列潛力不義遺址的和平日報遭到台中文化局否定文化資產價值,臺北的華山車站不義遺址、臺北刑務所等不義遺址都在地方政府的主導下大開發,足見2024年是「不義遺址」被大量殲滅的一年,一個加害者餘黨要剷除「不義遺址」,滅除證據似乎是理所當然,但是身為受害者的後代,李部長連「不義遺址」都無法保護,而「不義遺址」草案要在立法院過關恐怕也因為政黨對抗困難重重。

另文化部修法方向擬加入「聽證會」,但是「聽證會」方向若限制公民權益,等於文化資產政策回到戒嚴時期,2025年文化資產面臨嚴峻險境,可以說是「退一步即無死所」了。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1月號388期

蕭文杰( 104篇 )

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美術史、文化資產。思想受殷海光「是什麼,就說什麼」影響。搶救文資是主要日常,教書、寫文章是餬口。自認文章針砭時弊,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各地政府頭痛的文化恐怖份子。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