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總統府所轄的國史館,將「兩蔣日記」(即《蔣中正日記》與《蔣經國日記》)報中央主管機關文化部文資局審查「國寶」,引發喧然大波。
國史館遭學者譏違背且罔顧「轉型正義」,其中前促轉會主委葉虹靈(註1)與前國家人權館館長陳俊宏(註2)共同發表了〈「兩蔣日記」是台灣國寶嗎?〉一文,批判國史館行為荒謬。民進黨立委范雲也表示:「對威權時代的受害者及其家屬來講,如果把兩蔣日記叫作國寶,我想他們的確會感到很不舒服……。」

不過國史館也辯稱日記傷損嚴重,須爭取額外經費修護,所以依照《文資法》提報為國寶,乃行政上之正常途徑。國史館(3/14)透過新聞稿強調,文物是中性的,所謂「國寶」乃是一種文資身分、法律名詞。然而這樣的說法民眾能否接受?國史館的文物普查及暫行分類是否夠專業,也有待檢視。

回歸到《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稱《文資法》),「國寶」是屬於「古物」類的文資。「古物」:指各時代、各族群經人為加工具有文化意義之藝術作品、生活及儀禮器物、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等。依照文資法第65條:古物依其珍貴稀有價值,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及一般古物。
古物的文資審議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各有不一樣權責,由於國史館是總統府轄下機關,也是公有文物保存單位,依照《文資法》第66 條中央政府機關及其附屬機關(構)、國立學校、國營事業及國立文物保管機關(構)應就所保存管理之文物暫行分級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並就其中具國寶、重要古物價值者列冊,報中央主管機關審查。但關鍵是國史館要將文物送審議會前必須先完成相關調研,敘述價值,並做好「文物普查及暫行分級」。
依照文化部文物普查及暫行分級網的說法: 暫行分級的意涵,即就是在國有文物進入文資審議前,先由各單位進行的文物初步的文化資產價值評估工作。透過對國有文物實施完整的文化資產清查與價值評估,作為指定與再利用之依據,凝聚國人對可移動文化資產的珍惜與共識。
類似像兩蔣日記這種帶有爭議性質的重要歷史文物其實不少,國內外也皆有相關的案例,我認為有幾個議題必須討論,第一是「國寶」在文資用字上容易造成混淆。第二是文物並非中性,某些文物固然具有高度歷史價值,仍不宜冠上「國寶」之名。
「國寶」用詞易生混淆,建議修法調整
民間對於「國寶」的認識,來自生活經驗與文化傳承。「國寶」的字義可以解釋為國家寶貝、寶器,《左傳.成公二年》:「子得其國寶,我亦得地」,「國寶」的民間用法也用來形容人,例如形容匠師為人間國寶,但是民間說法與法律規範並不相同。
我國法律上所認定的「國寶」是專有詞彙,必須經由《文資法》的法定程序指定,文化部公告。這也造成認定上的混亂,例如故宮博物院網站2017年舉辦的「國寶伸展台—清翠玉白菜」,偏偏翠玉白菜在文資分級下,只是法定的「重要古物」,而非真正法定「國寶」。
2025年故宮宣稱以「肉形石」為代表的「故宮國寶聚澎湖」展,其中「肉形石」也非法定「國寶」,而是「人氣國寶」。若就《文資法》而言,故宮若稱《翠玉白菜》、《肉形石》為「國寶」就是不實說法,但是這可能就與民間長期以來傳統的看法不同,這也顯示「國寶」這個專有詞彙在《文資法》的使用上,是容易造成民間混淆的。

文物有其特性,而非中性
博物館典藏的文物是具有特性的,有的文物呈現的是藝術,例如黃土水大作《甘露水》雕塑;有的是歷史價值,例如華視新聞與資料膠卷;有的是科學價值,例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典藏的《交叉分子束儀器(HOPE)》。有的文物在歷史上很重要,但是具有爭議性,這些文物大多散落在國內外博物館,被存放在無酸且有恆溫、恆濕的專業庫房當中。然而,這些文物都被視為「國寶」嗎?我認為並不宜,主要是「國寶」這詞彙容易混淆,若都依照國史館將所謂歷代著名人物的文物通通列入「國寶」,恐怕有很大問題。
除了「兩蔣日記」之外,在臺灣各大博物館中具爭議文物其實不少,例如故宮就珍藏著外交部史料,有讓清朝付出巨額賠款的《辛丑合約》。割讓香港島和開放五口通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和上海)的《南京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群島給日本的《馬關條約》……。


難道,故宮也要以國家重大事件為由,將所謂具有「國恥」特質的《辛丑合約》等文書送國寶文資審議嗎?爭議性質的文物是否要掛上「國寶」之名,應該仔細討論,德國歷史博物館典藏希特勒的著作《我的奮鬥》,證明這本書具有歷史價值,但是我想德國人不會稱這本書是德國的國寶吧!

重點是古物的分級中除了國寶之外,本來就還有重要古物跟一般古物。重要人物或重大歷史事件意義的文獻依照「文物普查及暫行分級」是可以列入「重要古物」,國史館何必假借分級辦法,硬是要將「兩蔣日記」用「國寶」之名送審呢?
註釋
註1 葉虹靈現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註2 陳俊宏現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美術史、文化資產。思想受殷海光「是什麼,就說什麼」影響。搶救文資是主要日常,教書、寫文章是餬口。自認文章針砭時弊,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各地政府頭痛的文化恐怖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