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傾聽公眾聲音,以數據與人文並重的領導新思維—專訪新任桃園市立美術館林詠能館長

傾聽公眾聲音,以數據與人文並重的領導新思維—專訪新任桃園市立美術館林詠能館長

Listen to the People, New Leadership Mindset Emphasizing Both Data and Humanity - Interview with Newly Appointed Director of Taoyuan Museum of Fine Arts, Lin Yung-Neng

今年7月1日就任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的林詠能,為國內首位以觀眾研究為專業的學者型館長。他將在館務四大主軸:書藝研究、城市記「藝」、國際對話、兒藝研究,以數據驅動與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為桃美館注入全新的發展動能。訪談過程中,他援引多項研究結果審視目前臺灣博物館的營運情況,希冀藉由自身經驗與數據輔助,讓館方的營運和觀眾的實際需求更為契合以達到雙贏的效益,這般理性而不失細膩的領導思維,也令外界期待桃美館昂首邁步的新里程。

成立於2018年的桃園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桃美館)為國內公立美術館當中僅有的一機關多場館之規劃。坐落於青埔的桃園市立美術館總館(以下簡稱大美術館)以藝術山丘作為建築概念,呼應地景紋理並匯集在地歷史與人文,在竣工後將成為嶄新的文化地標。而在2021年10月開幕的橫山書法藝術館(以下簡稱書藝館)與2024年4月啟用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下簡稱兒美館)已先行為桃園的藝文生態紮根。

甫在7月1日上任館長的林詠能,為國內首位以觀眾研究為專業的學者型館長,他將以數據驅動(Data Driven)與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為桃美館注入全新的發展動能。而如何轉化研究數據落實為館務策略的推展,並在國際連結與在地記憶之間取得平衡,也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林詠能。(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採訪當天,就職未滿一個月的林詠能先為典藏團隊導覽兒美館現正舉辦的「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特展,過程中親切自然地與親子觀眾打招呼,從空間規劃到布展概念與呈現也皆能仔細為我們講解,而從館內的各項細節都可感受到兒美館以觀眾為優先的思考與實踐。

延伸閱讀|橫山書法藝術館正式開幕:禪風硯台建築,插旗亞洲現當代書藝研究
延伸閱讀|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開箱!建築亮點、開館首展一睹為快
延伸閱讀|北教大教授林詠能接任桃園市立美術館長,三館佈局再啟新頁

面向服務公眾

被問及未來的館務發展方向為何?林詠能首先回應道,將會延續劉俊蘭前館長定調的四大主軸:書藝研究、城市記「藝」、國際對話、兒藝研究。而擅長數據分析的他盤整了桃園的藝文脈絡與資源,「在六都當中,桃園民眾雖然年輕,但資源也是相對較少的都市,因此整體市民的文化參與度亦有可再提升的空間。」這點成為他思考營運策略與效益的基石。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依傍青塘園而建,呼應桃園「千塘之鄉」的地景紋理。(攝影/吳欣穎,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詠能提出之前曾為公立美術館進行觀眾調查得出的結論,雖然觀眾普遍對展覽品質給予肯定,也反映期待臺灣能有更多國際級大展。他認為在桃美館引入國際展覽是勢在必行,也是在地民眾樂見的盛事,但回到成本的實際考量上仍需作一些折衷,像是即將於今年9月閉館整修的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便是林詠能有意爭取借展的國際館舍,他舉例道「後印象派畫家蘇珊.瓦拉東(Suzanne Valadon, 1865-1938)雖然在臺灣的知名度較低卻也極具代表性,可策劃與像是潘玉良等亞洲女性藝術家的聯展來創造東西方的對話與討論。又或者,串聯國內其他館舍舉辦國際大展的巡迴展出以分攤成本也是一種方式。」

而在「博物館的存在是為了服務公眾」的信念下,林詠能指出,桃園在地沒有大型的文化空間,因此桃美館在某種程度上也需要扮演地方博物館的角色,未來也會廣納一些非視覺藝術的主題展覽。例如國際間在近年陸續呈現質量俱精的時裝展,而桃園的紡織業產值占比達全臺1/3,像這樣與在地產業有所連結的策展概念都可以多做延伸發想。

桃園市立美術館典藏品陳界仁《加工廠》。(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各館資源整合與定位確立

對於外界最為關注的大美術館開館時程,林詠能也做出說明,建築硬體預計在明年第三季竣工後接著進行內裝,訂於2028年初揭幕啟用,對館方人員而言,尚有相對充裕的時程可做全面且妥善的布局規劃,他也感謝桃園市政府與文化局給予桃美館很大的自主性。而在大美術館啟用之後也會將人事、財務、行銷等行政人力整合至總館統籌,讓各館人員更專注於專業領域的規劃與執行。機構內部的策展人培養也是林詠能相當重視的部分,他認為如果只提供場地,館員本身並不策展的博物館相當於沒有靈魂,館方的專業度也會受到質疑。從現在到正式開館的兩年半就是重要的培訓期,大美術館的開幕展覽已在進行討論,屆時希望呈現館方自主策劃的內容。目前規劃兩週一次的內部教育就由他先開始授課,也鼓勵館員不設限於在目前職務的精進,能有更多跨部門的學習與交流。此外,林詠能對志工的熱忱與素質也給予高度肯定,而為了因應大美術館的啟用也將在明年進行更大規模的培訓。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將設置空橋與桃園市立美術館總館連通。(攝影/吳欣穎,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刻正興建中的桃園市立美術館總館為地上五層、地下兩層設計,總樓地板面積逾四萬平方公尺。展覽空間分布於一樓及三至四樓,多採挑高設計,最高可達10公尺。整體的展間配置包括:國際企劃展區一間、特設展廳兩間、常設展廳四間、跨域展演區兩間,以及小型特展空間一間。地下二樓則為挑高的典藏庫房。一樓展廳空間開闊適合展示大型展品;二樓設有空橋,連通相鄰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三樓則規劃為藝術圖書空間、咖啡輕食區與商店;建築戶外設有斜屋頂步道與露台,提供公共休憩場域。

林詠能表示,在大美術館啟用之後便會在此舉辦深度展覽,兒美館在未來的展覽規劃將回歸為啟發孩童對藝術產生興趣,轉為更重視互動體驗、創造力的營運方向;對於擁有相當多幼齡人口的桃園而言,扎根兒童藝術教育是桃美館相當重視的工作項目。至於從2021年營運迄今藉由國際交流的過程中建立完善連結與良好口碑的書藝館已有其明確路線,則不會將之框限於桃園市立美術館的大招牌之下;他比喻,就像泰德美術館(Tate)轄下以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的品牌識別度最為鮮明,書藝館將繼續發展與串聯其脈絡,建構為國際書法藝術的重要基地。

延伸閱讀|V-Touch展覽 橫山書法藝術館建築與藝術交融之美

橫山書法藝術館建築外觀。(攝影/原間影像工作室,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至於在展覽的思考上,林詠能也根據觀眾一年內回訪的數據指出,目前書藝館每年平均舉辦3.5檔展覽,其實降至3檔即可滿足觀眾對展覽的需求,至於兒美館入場觀眾為在地人的比例有四成,但一年內回訪的比率也不高,理論上只要兩檔展覽就夠了,在同個展覽期間設計一些內容的微調即可給觀眾不一樣的體驗。壓低檔期數量相對能給策展團隊更充裕的籌備期,呈現的展覽內容也得以更細緻;讓館員處於適切的工作節奏,就長遠的館務發展來看也更為健康正向。

橫山書法藝術館目前呈現兩檔取徑各異的書藝展覽。上為:「守、破、離:魯朴書藝展」展場一景;下為:「吐了一地的字——文字反芻後的書寫意義.張天健作品展」展場一景。(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國際與在地的雙向進擊

關於如何強化國際連結,林詠能手上已列出許多打算拜會的機構,他表示以自己的留學背景與人脈資源,英國、法國與日本將會是接洽國際交流的主要目標。此外,國際交流也不是單向的文化輸入,「我們希望國際化不是只讓藝術家展出既有作品,同時也能與在地產生連結。」因此,未來在和國際藝術家洽談合作時,亦會傾向討論以現地創作的形式呈現,讓大眾對此產生更高的共鳴。

林詠能也指出,國際合作不只是為了引入高品質展覽,更能讓同仁從過程中向海外機構學習如何開發與執行,像是現正於兒美館舉辦的「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特展即是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共同策劃,讓孩童透過感官來理解作品、想像永續環境的新世界。林詠能舉例道,以兒童認知心理學來看,4到11歲的小朋友是以具象來理解外在世界,即便在家長眼中,這些圖像或許過於簡單或像是遊戲,但站在以兒童為主角的策展出發點,從參與作為學習的方式是最有效果的,這些展覽效益也都將列為調查研究。因此,對於如何提升桃美館的國際能見度,林詠能就其專業背景提出了不同的思考策略;他坦言,桃美館要成國際一流美術館尚需時日累積,但若以研究見長的美術館為定位,或許在正式開館時就能達到相當的國際影響力。

延伸閱讀|孩子比我們以為的,更能理解世界——桃園市立美術館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
延伸閱讀|有怪獸,有怪獸,到處都是怪獸!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從野獸國出發—有怪獸主題書展」,讓怪獸陪你長大!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現正舉辦「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特展,陳伯義的《河流實驗室》展區一景。(攝影/透島影業,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而在城市記「藝」的部分,桃園在地藝術家是桃美館的重要基石,館方將持續挖掘與梳理。如前輩藝術家:呂鐵州、黃羣英、戴武光、許深洲、賴傳鑑與曾現澄等,再至現當代藝術家:劉國松、何恆雄、陳界仁、楊識宏、涂維政、饒文貞與徐薇蕙等。近期已陸續拜會在地的資深藝術家,接下來也會接洽年輕的藝術家社群,諮詢館方能為他們提供哪些服務與合作的可能,藉由大美術館的不同展廳條件,呈現與桃園在地藝術史脈絡有關的系列展覽與研究。

桃園市立美術館典藏品劉國松《無題》。(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桃美館現有的典藏品分為11類、共計逾1500件,其中以書法、水墨為大宗,並且有三分之一是由文化局移撥。林詠能也透露,自110年起編列的年度購藏預算為2500萬,另外透過「推動藝文專業場館升級計畫」逐年向文化部爭取補助款,經費在現階段的運用上還算寬裕。因此,館方也計劃收藏更多在地藝術家的作品,以同心圓方式逐步向外延伸以建立更廣泛的地理文化連結,過程中獲得許多藝術家的支持,如水墨名家戴武光的家屬慷慨捐贈大量作品,館方也投入經費為300多幅作品進行整理以納為典藏。

延伸閱讀|桃美館284件新進典藏品集結出版,以典藏建構藝術史脈縱軸與橫向對話

桃園市立美術館典藏品戴武光《荷塘小憩》。(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傾聽公眾的聲音

回歸到展覽是為了服務公眾的初衷,重視觀眾回饋的林詠能也要求同仁要對展覽效益進行調查,檢視內容的推廣、教育與觀展體驗,從數據來推估後續的策展方向與呈現方式以求更加貼近觀眾口味。不過,他也強調這並不表示策展人的專業、研究興趣就要為此妥協或者降低層次。「策展人要了解觀眾的想法,並不等於得完全符合他們的品味,而是知道如何使用他們的語言與之溝通,這也是策展人的職責。」調查的最大用意在於,印證深有意義的展覽是否也確實能增進觀眾的學習。此外,林詠能也表示,根據入館的家長教育程度反映出美術館的受眾以菁英族群為主,對於文化較為弱勢的族群則可藉由團體形式的邀請,增加他們對藝文的參與度。「我們有責任提升公眾的文化資本,文化資本高的國家往往國力也相對強盛。」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現正舉辦「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特展,祖・馬哈茂德《寂靜下的律動之脈》展區一景。(攝影/透島影業,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依據他多年的研究,在疫情期間興起所謂虛擬博物館、線上展覽的數位展廳,雖然立意是將資訊整理成易於觸及的形式,但即便是國際級博物館、美術館打造的內容其實能吸引大眾自發觀看的誘因並不大,大眾還是習慣去現場體驗與學習相關知識。因此,桃美館在發展智慧博物館的範疇上會傾向將內容與課綱結合,讓教師能夠帶入課程以達到更大化的教育效益。至於輿情蒐集也是林詠能相當看重的意見反饋,他表示,針對觀眾提出的期待與要求都會在館方可及的範圍內進行最大程度的調整配合,像是考量到兒童的生理狀況劃設飲食區域、優化哺乳室使用機制、部分工作空間於周末開放成親子休憩區等以持續提升觀眾的觀展體驗,並且在兒美館與書藝館內部增設休憩座椅以舒緩博物館疲勞(Museum Fatigue)。此外,他也透露還有與大學合作進行神秘客調查,藉以觀察第一線人員的服務,從中找出可再優化的部分。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現正舉辦「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特展,蘇鈺雄《平靜的森林》展區一景。(攝影/透島影業,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桃美館是否走向法人化,林詠能表示後續將會再進行委託評估,而無論最終如何定案,他希望自己是桃美館最後一位由學界借調的館長,更期許自己在任期間,首要是負責向外爭取資源、以協助的立場讓館員能專注於自我成長,在專業上持續精進;其次,則是為繁瑣的行政庶務確立SOP讓營運機制盡快上軌道,為繼任者奠定有效率的行政系統。

林詠能以其專業背景與國際視野,為桃美館勾勒以「服務公眾」為核心的館務經營藍圖,並結合在地文化與國際連結,力求打造一座既能服務桃園市民又具國際影響力的美術館。訪談過程中,他援引過去積累的研究結果來宏觀審視目前臺灣博物館的營運情況,希冀藉由自身經驗與數據輔助,讓館方的營運和觀眾的實際需求更為契合以達到雙贏的效益,這般理性而不失細膩的領導思維,也令外界期待桃美館昂首邁步的新里程。

楊椀茹 (Yang, Wan-Ju)( 178篇 )

典藏雜誌社採訪主編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