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2025桃源美展」頒獎典禮暨記者會今(28)日下午於桃園展演中心舉行,現場冠蓋雲集,顯示此獎項在國內藝文界的重要地位。典禮由桃園市立美術館主辦,現場邀集評審委員、策展人及入選藝術家齊聚一堂,展現桃園藝文創作的多元能量。
今日桃園市長張善政親臨頒獎,市議員陳美梅、市府文化局長邱正生、桃園市立美術館長林詠能、桃園區公所主任秘書周政毅及年度特別獎召集人鄭勝華皆出席典禮,與眾多獲獎與入選藝術家共同見證榮耀時刻。

隨著科技與人工智慧快速發展,藝術創作邊界持續重新定義。本屆(114)美展以「立體與影像多媒體類」為主題,涵蓋「立體造形」、「攝影與錄像」及「科技新媒體」三大類別,鼓勵藝術家勇於探索新媒材與創作手法,展現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前瞻視野,期盼藉此激發更多具創意與實驗精神的作品,拓展當代藝術更多可能。共吸引462件作品投稿,創歷年新高。經評審層層評選後,最終僅35件入選,入選率僅7.5%,競爭相當激烈。
本屆作品主題橫跨紀實與虛構、家庭與回憶、歷史與當下等多元面向,展現豐富的當代性,也為觀眾開啟更廣闊的詮釋空間與思維契機。許多入選作品挑戰媒材與感官的界線,延續傳統與跨域實驗精神,充分體現「桃源美展」在形式與內容並進的探索精神,並為立體與影像多媒體領域的創作者打造重要的實踐平台。
2025桃源美展 得獎名單:
【年度特別獎】
黃昭順〈反轉容器〉、許曉薇〈錯置之幕〉
【桃美獎】
立體造形類|黃銘心〈界限街〉
攝影與錄像類|陳誌陽〈這只是些不重要的事〉
科技新媒體類|陳采宜、羅芷葳〈你看那邊有聲音?〉
【第二名】
立體造形類|許芸瑄〈滴與水無關〉
攝影與錄像類|黃昭順〈反轉容器〉
科技新媒體類|許巧嬡、阮姿霓〈pia!〉
【第三名】
立體造形類|賴晟浩〈亮的部分最先毀壞〉
攝影與錄像類|許愷中〈42〉
科技新媒體類|黃意雯〈兩腳書櫥〉
各類別「桃美獎」(第一名)分別由:「立體造形類」黃銘心〈界限街〉、「攝影與錄像類」陳誌陽〈這只是些不重要的事〉及「科技新媒體類」陳采宜、羅芷葳〈你看那邊有聲音?〉榮獲首獎。作品以細膩觀察與跨域手法,呈現對城市、記憶與感官經驗的多重詮釋。
立體造形類作品在雕塑性與空間性的探索下,呈現出物件與環境間的對話關係,不少作品更結合感官裝置,延伸觀者與作品間的互動經驗。黃銘心〈界限街〉以兩地歷史空間與物件比擬,延伸至當代社會的觀看層面。「攝影與錄像類」入選作品則著重影像的敘事性與表現力,陳誌陽〈這只是些不重要的事〉以長時間曝光的行為錄像結合機械裝置,傳達對政治現況的當下思索。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首度開放「團體名義」投件,顯示創作模式日趨多元協作。「科技新媒體類」首獎與次獎皆由團體組合獲獎,其中陳采宜、羅芷葳〈你看那邊有聲音?〉以「望遠鏡」的觀看經驗置換觀者於虛擬世界中的視線游移與切換,探索「觀看聲音」的可能,挑戰視覺與感知的界線。該類別作品結合多媒體裝置與AI運算力,開展當代創作在技術與感官層面的多重方向。

此外,本年度不分類別的重大獎項「年度特別獎」則由黃昭順〈反轉容器〉與許曉薇〈錯置之幕〉脫穎而出。兩件作品分別以物件的轉化與影像的空間再現為題,展現當代藝術對材料與媒介的深度思考。黃昭順的錄像作品〈反轉容器〉推敲物件之於容器的雙重思辨,探究日常之物的非日常狀態,展開物件的細讀可能;許曉薇的攝影作品〈錯置之幕〉則透過探照日常的公共空間,記錄時間在其之上的鑿痕。兩件作品分別揭示熟悉事物在被置換、遺棄與消逝過程中的微妙變化,展現創作者對時間性與物質性的獨特思考與創新精神,獲評審一致肯定。


張市長指出,桃源美展自民國71年創立後,持續推動藝術多元化與在地創作發展,已成為孕育無數藝術創作與優秀作品的重要平台,每年皆以不同主題呼應當代藝術趨勢,激盪出跨域交流的豐沛創作力,展現桃園在全國藝文領域的重要地位。今日張市長頒發本屆桃源美展年度特別獎獎項,並期勉桃源美展持續引領國內藝術創作風潮,成為觀察新世代藝術發展重要窗口,為臺灣藝文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與靈感。
年度特別獎召集人鄭勝華表示,年輕世代的創作能量令人驚艷,藝術家們不斷挑戰科技與影像語彙的界線,今日的舞台屬於所有入選創作者,期盼大家能持續在藝術之路上砥礪前行。桃園市立美術館長林詠能表示,桃源美展旨在鼓勵具潛力的創作者,同時推動在地藝術發展,持續透過公開徵件及制度革新,展現多元創作能量。

隨著桃園市立美術館主體建築進入最後籌備階段,桃美館將迎來嶄新的「美術館時代」。本屆「立體與影像多媒體」35件得獎作品,首次於桃園展演中心展出,並將三大類別作品整合於單一展場呈現。展覽以聲音、影像、觸覺與科技互動構成沉浸式觀展體驗,邀請觀眾共同探索虛實交界間的創作能量,感受當代藝術的豐富面貌。
2025桃源美展
展期|2025.10.24-11.14(週二到週日9:00-17:00)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1樓展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