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度的原住民當代藝術盛會「Pulima藝術獎」今年(2025)邁入第七屆,由冉而山劇場《Kahemekan 花蓮行為藝術展演.2024年》獲得最大獎項雙年獎;伊命・瑪法琉(Yiming Mavaliw)《生命只在此山中》獲視覺藝術首獎、潘巴奈《remakat kita 從這裡到那裡》獲表演藝術首獎、評審團獎由拉飛・邵馬(Lafin Sawmah)《循路 Fawah》獲得;優選獎則由羅媛(maya’ a taboeh hayawan)《tabin ‘inowan 保存期限》、瑪籟・瑪卡卡如萬(Malay Makakazuwan)《Muvalis 變形者》、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Poton》、《Si Jiazigat》、《Puhungan》、《Si Jinoboya》、兒路創作藝術工寮《聚象:48×48的GAYA宇宙》獲得。
綜觀今年的獲獎作品,相較於上一屆多是關注於原住民酷兒、男女性別分工、跨性變裝表演者等性別議題,今年更觸及到各種多元的議題,包含探討古老神話與傳統生命哲學的現代意義、從離散中找到自己、重新思索人與自然環境互動中形塑生命觀、關於殖民語境的反抗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議題並非只侷限在臺灣原住民族,在其中更可以看到普世性的關懷。本文透過專訪這次雙年獎、視覺藝術首獎、表演藝術首獎、評審團獎得主,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在地的文化能量如何凝聚成特殊國際視野。
延伸閱讀|2023Pulima藝術獎得主專訪:她們如何尋找原民性的新敘事認同?
雙年獎|冉而山劇場《Kahemekan 花蓮行為藝術展演.2024年》
冉而山劇場的獲獎,不僅是對於展演的肯定,更是對冉而山劇場長年紮根花蓮、致力於原住民當代行為藝術實踐的榮耀。團長阿道・巴辣夫・冉而山(Adaw Palaf Langasan)表示,他與行為藝術的緣起,可追溯至1999年受邀參與日本國際行為藝術節(NIPAF)。當時他對行為藝術一無所知,以劇場表演的思維帶來長達45分鐘的獨自演出,相較於同行的其他藝術家,他笑著自問「我怎麼這麼久?這還算行為藝術嗎?」,當時一位資深的藝術家告訴他「你作品中包含著『生命的意志力』,這就是行為藝術。」成為了Adaw創作的啟蒙。
Adaw體認到,行為藝術不需像傳統戲劇那樣嚴謹的臺詞和調度,更適合直接地表達。他的行為藝術的基礎是建立在「萬物有靈」的原住民族傳統信仰觀念上,他認為不只是人,連樹木、石頭等萬物都擁有靈魂。因此,族人無論在山川河海,都必須保持謙卑,這也是部落代代相傳的教誨。行為藝術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身體力行的哲學實踐。
此外,部落的神話故事也是他創作的知識來源。「像是馬太鞍或是太巴塱的神話故事,裡面有很深厚的背後的意涵、道理、原理。」Adaw也鼓勵創作者必須透過不斷的思考與自省來貼近靈魂。他強調,思考不應停留在表層,而是要追問「我是誰?」,他的創作核心命題也是在追問自己究竟是誰。他認為若個體意識與潛意識(無意識,即夢境所帶來的引導)連結起來,順利交流,意識才能達到「完整」。

至於這次獲獎的《Kahemekan 花蓮行為藝術展演.2024年》,執行製作孫李杰分享了他們在形式上的突破。以往的展演多採藝術家單人接力的形式,但這次他們大膽嘗試了集體創作。邀請了橫跨海內外的20多位藝術家共同工作,透過不斷開會來共擬主題,接著從主題裡頭去發展每一個人的創作。這種模式不僅考驗了藝術家們在即興與偶發性下的協作,也實驗性地將戲劇的排練特質與行為藝術融合。
除此之外,冉而山劇場同時肩負著藝術教育與人才培育的責任。他們除了邀請在各地結識的藝術家,也將每年研習營中具有潛力的學員納入展演陣容,讓他們在過程中彼此互相學習,促成了一個不斷自我更新的藝術社群。
訪談最後,Adaw幽默地表示冉而山劇場的「貧窮」,促使他們在舞臺上追求純粹的表達。他們盡量避免依賴複雜的燈光、音響等設備,而是用最直接的身體與物件來呈現。「雖然是很便宜,但是很有力量。」

視覺藝術首獎|Yiming Mavaliw 伊命・瑪法琉《生命只在此山中》
Yiming Mavaliw的藝術始終緊密地與腳下的土地、每日的生活勞動融為一體。他投入漂流木雕塑創作數十載,將漂流木視為歷經自然力量(如颱風、水流)洗禮而獲得重生的載體。對他而言,漂流木不僅是創作材料,更隱含了死亡與重生的生命哲學,以及對土地和河流的敬畏。
談及創作靈感,Yiming的回答也簡潔而有力,就是「部落、森林、土地、還有颱風」,他強調,生活在部落,會與土地有著強烈的連結,他的日常基本上就是每天都跟木頭在一起。同時,他也肩負「獵人」身分。事實上,原住民族的狩獵文化並非只是獵捕獵物、向山討取,更重要的是去關心這個環境裡面的動植物生態。這種身體力行的土地關懷,也成為他藝術創作中的深沉底蘊。他的作品中經常出現面具、臉部圖像和地球的圓,都來自於他每日思考的狀態,他笑說它們會在清晨或早上即將醒來時,自己突然跑進腦海。

不過,Yiming的作品雖然根植於部落生活,但其關懷已然擴展至普世。他提到觀察到國外許多原住民族或海島型部落的困境,與強國殖民的歷史密不可分。這種被強權「插國旗」成為「殖民地」的經歷,讓他感受到世界各地原住民族都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這些對「現狀」的觀察與反思,也流淌到他的創作中。他認為,藝術創作不應卡在傳統文化的框限裡,而是要將原住民「面對土地、面對棘林、面對我們的文化的那個部分」透過作品表達出來,讓藝術成為一種對現狀的發聲。
在創作路上,Yiming也坦言,經濟的困境和自我懷疑的「徬徨」是常態,他非常感謝同為藝術創作者的太太饒愛琴的支持。太太給予他強大的經濟與精神支援,甚至會直接「批評」他的作品,這種相互的批評與鼓勵,成為他持續創作的重要動力。最後,對於後輩創作者,他也勉勵「當你決定你的方向時候,就必須一直努力、努力、努力。」

表演藝術首獎|潘巴奈《remakat kita從這裡到那裡》
《從這裡到那裡》的阿美族語為remakat kita,有「一起走」的意思,作品不只是肢體的展現,更是一場關於原住民族對於身分認同、生命遷徙、勞動與文化對話的探索。作品發想靈感始於一個極為基本的動作——「走路」。巴奈將「走路」視為一種持續性的勞動,藉此隱喻原住民族的遷徙路徑與歷史脈絡。對她來說,這不僅是族群的移動,也包含了她身為當代原住民,從原鄉到都市生活的個人遷徙經驗。
另一個在創作中的核心物件是「日曆紙」。巴奈認為日曆紙象徵著時間的顯化,它在作品中被用來塑造各種地景狀態,既有可能是心裡感受的「地景」,同時也展現了材質的「不可逆性」。當日曆紙破裂或被撕裂時,她必須去修補、去擁抱,這便帶出了她作品中另一個重要的核心概念——脫皮。

「脫皮」的靈感來自於巴奈姨媽的提問「為什麼人不能像蛇一樣脫皮,就會有一個新的生命狀態?」姨媽的好奇心,引導巴奈思考生命的紋理是如何累積在肉身之上。在作品中,她用大量的日曆紙包覆、形塑空間,建構出一個自身的宇宙觀,然後在其中「脫皮而出」。這些日曆紙可能線性、可能像地圖般在搜尋、也可能柔軟如記憶,它們像是一種「靈魂的狀態」,被她擁抱與感受。
「脫皮」的過程也與巴奈選擇表演創作這條路,所經歷的不被理解和自我對話的艱辛歷程相互呼應。她從不穩定的腳步和踩踏步伐,連結到阿美族歌謠和儀式中與土地回應的方式。正如長輩所言「當我們踏步的時候,好像在對土地蓋印章一樣,告訴他們我們在這邊。」所以,她透過步伐和走路,去形塑出自己生命的路徑,一條雖然不順遂,卻在脫皮般辛苦過程後,得以蛻變,長出一個在當代與傳統之間不斷對話的身體與靈魂。
巴奈的創作視野也不侷限於原住民族的文化脈絡。她邀請了非原住民的藝術家夥伴參與,透過音樂、服裝等角度,共同形塑作品。她強調,創作應回歸到分享、連結與創造。像是其中一位合作夥伴——現場演奏的跨領域藝術家黃雅農,在作品中吹奏的嗩吶。巴奈並不將嗩吶視為單純的東方樂器,而是一種聲音的質感,它劃破了文化背景的界限,回到很純粹的聲音本質。
巴奈的創作最終回歸到「人」的本質提問:「我們到底為什麼而走?我們為什麼要繼續的呼吸?」她認為,答案或許是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想要相遇的渴望。身為阿美族,她得以用自身的文化去與不同文化交流對話,並將自身的宇宙觀打開。如同日曆紙被重新黏補修復的過程,即使不完整,卻正是當代生命在努力平衡、尋找力量的寫照。

評審團獎|Lafin Sawmah 拉飛・邵馬《循路 Fawah》
已故藝術家Lafin Sawmah的遺作《循路 Fawah》獲得今年的評審團獎,這件作品以阿美族傳統造船精神為核心,透過造船的身體勞動連結阿美族古老的航海文化,在評選過程幾乎是獲得所有評審的高度共識。同時也是藝術工作者的太太葉海地(Heidi Yip)以平靜而真摯的心情,分享了作品獲獎帶來的複雜感觸,以及未來如何延續Lafin的精神寶藏。

葉海地表示回憶,Lafin先前也曾憑藉「海・生系列」入圍過Pulima藝術獎,雖然獲得優選,但當時她都沒有陪同出席。而這次,作品《循路 Fawah》在Lafin離世兩年多後,竟獲得評審團獎,讓她備感意外,也很感動原來大家都還記得他。頒獎典禮上,Lafin的好友、團隊夥伴都出席了,許多人更是當年親身見證「Fawah」下水典禮的見證者,這份獎項與齊聚一堂的夥伴們,讓她感受到Lafin精神的延續。
葉海地也分享了一個感人的巧合:Lafin生前曾與大洋洲的造船師聯繫,然而,這些大洋洲的夥伴們於幾週前來訪工作室進行交流時,Lafin已經是「小祖靈」,便由她來接待。她認為這也是Lafin精神的另外一種的延伸——這種跨越生死、延續未竟之緣的交流,正是《循路 Fawah》所代表的精神性的體現,它是真真切切的有活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脈絡裡頭。
葉海地也認為Lafin的「純粹」與「溫柔」一直影響著自己,她希望透過創作、透過對待生活、對待人的方式,繼續保存這一份特質。作為一位藝術創作者,葉海地也同樣對海洋議題抱持著濃厚的興趣,她珍惜著過去與Lafin一同學習海洋知識的時光,不論是海邊採集還是烹調食物,這些看似日常的舉動,實際上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生活裡的儀式」。
接下來,她也將以自己的獨特視角,透過繪畫、陶藝或裝置藝術,去呈現海洋的狀態,並將海洋與《循路 Fawah》的精神,轉化成另外的全新系列。

陳思宇(Sih-Yu Chen)( 138篇 )追蹤作者藝術研究與書寫者。典藏雜誌社企畫編輯與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以及文化環境。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Pulima link》、《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