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人物
藝術很重要,但不是一切:職人篇
臺北展覽倒數!路易絲.布爾喬亞,一個離鄉女孩的修復行動
1911年生於巴黎的布爾喬亞,整個兒時都在一個逐漸分崩離析的家庭中度過,在包括險惡的戰爭、父親的乖戾與不忠、母親的病痛與...
流動的畫布:艾瑪.麥金泰爾的時間、色彩與繪畫鍊金術
麥金泰爾的藝術創作,是一場關於色彩、線條、材料與時間的探索。她將個人情感、藝術史的積澱,以及對鍊金術的興趣,融入到抽象繪...
伊斯頓基金會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 -史密斯談「軟景」:布爾喬亞作品中的精神景觀與情感張力
布爾喬亞常被形容為「最後的現代主義者」,在許多方面,她橫跨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界線。然而,她長期未受到廣泛認可的部分原...
「美術館有責任反映當代社會的思辨,並對其既定觀念提出挑戰」專訪盧森堡現代美術館館長貝逖娜.史坦布呂格
由建築巨匠貝聿銘設計的盧森堡現代美術館於2006年7月落成開放,佔地1萬平方公尺,三層樓的展覽空間共4,800平方公尺,...
艾瑪.韋伯斯特,在數位時代重構自然
毋庸置疑,韋伯斯特面對的是一個全然屬於當代的課題:在數位虛擬時代,藝術家如何與真實世界相處?居住於洛杉磯的她,在地震、野...
只有道歉是不夠的,還要知道如何反芻世界!日本殿堂級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室賀清德的「編輯」與「實踐」
談到編輯應該具備的技能,室賀笑說應該是能屈能伸的道歉能力,以及強大的體力吧!除此之外,他也強調,現代編輯需要了解從採訪、...
將水泥「穀倉」化為極簡、觀念和幾何抽象的藝術殿堂:專訪法國收藏家畢拉弘夫婦
法蘭索瓦絲和讓–菲利普.畢拉弘在法國當代藝術界頗具聲望,夫婦倆近50年所積累建立,以極簡、觀念和幾何抽象為主軸的收藏體系...
追尋光,覓得生命的出口——「有光 With Light 葉怡暄攝影展」
2024歲末揭幕的「有光 With Light 攝影展」是投身攝影三十年的葉怡暄,期以自身之力獻給有憂鬱症的人,幫助他們...
在追星的眼眸中:D*FACE 個展「NO SPACE LIKE HOME」
相較於許多年輕的創作者,D*FACE更有意識地去釐清創作與場所之間的關係。街頭與次文化是養分,但他創作的核心,還是以圖像...
「2024集保藝術賞一視域臺灣」頒獎暨開展現場:葉懿嫺、傅琬婷、李秉璈各獲金銀銅賞,歐靜雲獲人氣獎
「2024集保藝術賞一視域臺灣」頒獎典禮暨開幕展覽今(26)日下午於金車文藝中心KCCA承德館揭曉。由葉懿嫺《某日午夜...
文章導覽
1
2
3
4
5
...
44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我已閱讀並同意網站的
服務條款
,並同意按照
隱私政策
存儲和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