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國家歌劇院成立至今即將滿十週年,然而這棟坐落於臺中七期重劃區的巨型建築,就算每年上演了百檔節目,給予社會大眾的印象或許還不及其對於周邊房價的推力。

筆者有幸自去年秋天以來,得以密集觀察這座表演場館的自製節目,並透過與藝術總監邱瑗(註1)的深度對談,了解包括歌劇院的節目選擇方針、與臺中觀眾的關係建立、與兩廳院及衛武營的差異等問題。本文將透過第三方視角呈現邱瑗總監八年任期來所帶領的歌劇院風貌,並期許以較宏觀的視角,與觀眾一起更認識這座表演場館。

劇場裡的策展人
一般提到「策展人」,會直觀地認為這是一份出現在博物館、美術館的工作,但邱瑗表示,現在臺灣越來越多表演藝術場館採用藝術總監制,而藝術總監其實就是場館的策展人,只是呈現作品的場域從展覽會場轉變為劇場舞台。邱瑗特別提到,由於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長達70年的深耕,臺中觀眾其實擁有相當深厚的音樂底蘊,她希望讓原有的藝文人口打破音樂、戲劇、舞蹈、戲曲壁壘分明的想法,就算是進劇場黑盒子,也同樣可以享受到音樂。

所以過去邱瑗選擇了大量音樂與視覺結合的劇場作品,包括舞蹈家劉鳳學所編舞、結合視覺影像、特效與機械手臂等劇場元素的《布蘭詩歌》、以《馬勒第七號交響曲》創作的現代芭蕾劇場、坂本龍一與高古史郎的音樂劇場《TIME》等,都是視覺與音樂並重的演出;就算是引進國外的戲劇,邱瑗也特別偏愛舞台上有安插現場樂隊演出的製作,為的就是讓觀眾除了欣賞戲劇之外,也可以將演出當晚的一段旋律、或是將插曲中的一句歌詞帶回家。
歌劇院近年來,按照時序以「藝想春天」、「夏日放/FUN時光」、「遇見巨人」三個明確的系列主題,呈現以科藝新創概念等年輕化的當代劇場、輕鬆闔家歡風格的全齡共賞節目,以及呈現當代價值的經典劇場大師作品。這樣的規劃除了讓觀眾更容易挑選自己喜歡的節目,臺中國家歌劇院也見證了購票人次因此的顯著成長。

然而劇場與展覽的策展最大的不同在於,逛美術館的觀眾,能透過兩個小時欣賞完數十件藝術作品。但進劇場觀眾卻是單一製作來欣賞作品並購票,這讓劇場節目在宣傳上,絕大多數仍然是以傳統的團隊介紹、卡司陣容、戲劇文本為最主要的號召。的確,一幅舉世傑作可以為美術館衝高觀展流量,但傑出的策展人卻可以透過作品間的搭配,表達獨特的觀點,讓每一幅作品都能更大於一,就算是經典名作也可以擁有不一樣的意義。過去數月,筆者多次赴臺中欣賞演出,許多製作的呈現方式與概念,實已超越了原文本本身所給予觀眾的期待,歌劇院既認定節目規劃是一種策展,筆者也期許未來歌劇院能給予更多的篇幅,說明策展主題是如何與單獨作品呼應,而節目之間是否又能因為彼此碰撞,讓觀眾能以另一種視角來欣賞。
科技藝術在劇場
臺中國家歌劇院從創立之初,便被文化部即給予「臺灣表演藝術界的科藝平台」作為使命,歌劇院每年推出的「藝想春天」系列中的多檔節目,已成為科藝劇場愛好者的焦點。但「科技藝術」一詞乍聽之下充滿實驗性,新概念、新技術是否會對於習慣傳統劇場形式的觀眾產生距離?劇場因為新元素的介入,會不會反而限制了觀眾緣有想像力的邊界呢?

邱瑗的劇場工作以舞台監督起始,她答道「科技藝術不是21世紀才開始發展,幾百年前使用蠟燭、直到今天可以使用LED燈,從手動配重吊桿,直到用電腦控制懸吊系統,劇場正是因為科技演進能一直不斷被推動」,隨著近年更多科技的參與,劇場可以把原先只能用想像的部分變成現實,觀眾也可以因此得到不同於傳統劇場的感受。
她也以即將來臺的義大利新媒體劇團fuse*為例,今年所呈現的新作《靈魂》是探討人從出生到死亡、甚至死後靈與意識探索的第四、第五度空間的存在。整齣作品沒有台詞、也並非以一般劇場說故事的模式呈現,而是透過燈光、聲音、新媒體影像,在舞台上形成一件如同美術館中非常華麗的超巨型科技藝術作品。演員再透過舞蹈與肢體,加上感應裝置以及劇場懸吊的輔助與其互動。過程中,觀眾可以體驗到有如外太空的失重感,這些是傳統劇場無法做到的。

同樣在「藝想春天」系列中,由河床劇團演出的《之間》則是透過XR技術,讓觀眾沉浸在整齣劇只為一人而呈現、一種專屬的私密感中。這解決了坐在傳統劇場的觀眾席,在欣賞過程中會被其他觀眾影響的缺點。邱瑗認為,「當有一檔演出,讓觀眾可以感受到台上只為你一人而演,不是也挺迷人的嗎?」

今年歌劇院的「藝想春天」系列,筆者欣賞了加拿大鬼才導演勒帕吉的馬戲跨界作品《砰!》,以及布拉瑞揚舞團所呈現的《我.我們》第二部曲。透過這兩部作品,筆者深刻感受到劇場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舞台技術的提升,表演藝術的呈現也跨越了原有的疆界。科技藝術讓劇場設計在表演中占據了更重要的角色,但原與場景共存的演員並非降低了原有重要性,而是透過與燈光、佈景、影像的互動,擔負起更重的任務。最傳統的劇場中,僅透過台詞與動作表達,演員可以獨挑大梁,道具佈景則為輔助;而當科技聲光呈上舞台,觀眾感官得以真實走進一幅畫作,與在美術館欣賞作品的區別在於,劇場裡的這件作品,活生生的演員穿梭其中,而觀眾亦是其中的一份子。
與兩廳院與衛武營的差異
同樣作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一員,歌劇院與兩廳院、衛武營最大的不同為何?邱瑗表示「我們是三座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裡唯一沒有音樂廳的」。各類表演場館中的節目,音樂會由於形式最為單純,每天可以演出兩檔完全不同的節目,但由於劇場製作需要提前進佈景、裝台的特性,節目通常僅能安排在週末。如果歌劇院因為沒有音樂廳,造成只演出劇場作品,週間觀眾則難有機會走進歌劇院。應對這個狀況,歌劇院在週間舉行了大量的工作坊、講座與課程活動。

這些活動或許與節目並沒有直接關係,但邱瑗表示,她非常開心歌劇院能夠培養一群,從免費參加到需要繳交保證金,再到願意付費參與歌劇院活動的人群。過去在執掌國家交響樂團時,邱瑗認識觀眾,通常是透過音樂會的中場休息時間,而臺北觀眾多半皆是獨來獨往,到了臺中後邱瑗則觀察到,在地觀眾有很大一部分是「團進團出」。他們來自不同社團,或是因不同興趣而集結,這個現象影響了歌劇院的行銷策略。因著歌劇院舉行各種活動,內容也延伸至各種人文與生活主題,他們便有機會被吸引,而更常走進劇場。然而透過這些活動,邱瑗也結交了許多過去沒有習慣看表演、或是買票進劇場的朋友,這些人也漸漸地因為認識歌劇院而出現在觀眾席中。

對於票友而言,歌劇院近年的藝術普及講座雖頗負盛名。但令筆者印象最深刻的,則是歌劇院所舉行的戲劇工作坊。工作坊由歌劇院長期合作的表演團體主持,在深受許多退休人士與賦閒家庭主婦喜愛之外,工作坊中表現傑出的素人學員,還有機會得以在未來與主持工作坊的表演團體一同演出,成為台上的一小角。這讓歌劇院的活動,除了能集結人群、傳遞知識、體驗藝術之外,還有機會讓參與者成為藝術本身的一部分。

結語
這棟臺中摩登建築雖以「歌劇院」命名,但十年來,所呈現給觀眾的絕不僅止於歌劇或古典樂。透過臺中國家歌劇院的空間場域,讓人群得以被串聯,並與藝術發生關係。這兩年,傑出的表演作品在臺灣猶如雨後春筍,觀眾反而時常得陷入選擇困難。表藝團體也得用加倍的力氣來爭取觀眾的目光與時間。筆者時常因觀看表演往返北中南,全臺眾多場館之中,尤其喜愛臺中國家歌劇院的「中劇院」,八百座的觀眾席讓作品的親密感大幅提升,希臘式的劇場也讓舞台與觀眾更為貼近。雖然在售票系統中,表演節目仍以音樂、舞蹈、戲劇、戲曲來劃分,但如今許多製作,卻已悄悄跨越藩籬,只為帶給觀眾全方位的感官體驗。無論讀者最喜愛的是哪類表演形式,因走進藝術現場而換得那屏息的的一瞬,在資訊爆炸的浮躁年代,則更顯珍貴。

2025 NTT Arts NOVA 義大利新媒體劇場fuse*《靈魂》
日期|2025.04.26(六)14:30 、2025.04.27(日)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2025 NTT Arts NOVA 河床劇團╳PHI工作室╳歐納西斯文化《之間》
日期|2025.05.30(五)-06.01(日)、06.05(四)-06.08(日),共計41場次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排練室2
註1 邱瑗 Joyce Chiou: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具有跨越音樂與戲劇領域的學經歷背景。為表演藝術資深製作人、劇作家、並長年投入藝術行政工作。
延伸閱讀|專題|跟孩子一起暢玩美術館!】05.臺中國家歌劇院,把藝術變得跟呼吸一樣自然!
延伸閱讀|足跡的點滴工程:未來的表演藝術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