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張寶成專欄】足跡的點滴工程:未來的表演藝術生態系

【張寶成專欄】足跡的點滴工程:未來的表演藝術生態系

【Column by Zhang Bao-Cheng】Cumulative Footprints: The Future of Performing Arts Ecology

仔細想想,我們真的需要知道這些人(觀眾)的「身分」嗎?與其掌握他們的姓名、性別、年齡和聯絡方式,創作者及其團隊迫切想知道的,難道不是這些資料推導出的「行為」嗎?對此,領取和累積出席證明的點滴工程已經說明了許多事情,而這一切無須透過售票平台,也是現行售票平台做不到的。
區塊鏈不只乘載了許多藝術作品,其技術本質也有機會跨出數位世界,幫助現實世界的藝術生態系。本文希望聚焦在「非同質代幣」(Non-fungible Token,NFT)中的一類,即「出席證明」(Proof of Attendance,POA):非同質代幣的領取不只發生在鏈上,也可以在物理空間;這代表領取者在某個時間到過、存在過或出席過某個空間或活動,在其中留下足跡——然後呢? 下文將以表演藝術為...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張寶成( 36篇 )

Volume DAO 共同創辦人,參與策劃台灣第一場泰卓鏈(Tezos)人工智慧 NFT 收藏展《機器會夢見 NFT 嗎?》。曾為音樂廠牌「旃陀羅唱片」(Kandala Records)負責人,與黃大旺共同發行的專輯「民國百年」,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大獎「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類」榮譽賞。同時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為歷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