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平壤區塊鏈與加密貨幣會議事件入獄者刑滿出獄
另外兩起「免於干涉的自由」甚至被視為「恐怖行動」而被判刑,分別是隱私科技開發者維吉爾.格里菲斯(Virgil Griffith)及加密貨幣混幣器服務「龍捲風現金」(Tornado Cash)。
2019年,美國籍以太坊開發者格里菲斯以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員身份,前往北韓平壤參加「平壤區塊鏈與加密貨幣會議」,在會議中發表「區塊鏈與和平」的演講,儘管基金會否認支持該員出席平壤會議。

格里菲斯使用公開資訊,於演講中介紹如何利用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來規避國際制裁。根據美國司法部文件,格里菲斯違反了《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該法禁止美國公民未經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許可向北韓提供商品、服務或技術。
同年格里菲斯在美國洛杉磯機場落網,並於2022年被聯邦法院以違反制裁等罪名判處63個月有期徒刑。格里菲斯長期以來主張資訊自由與去中心化技術的應用。他曾開發開源工具 WikiScanner,用於揭露匿名編輯維基百科的來源,並與本專欄曾提及的亞倫·斯沃茨(Aaron Swartz)共同開發資訊自由流通的工具Tor2web。不過他也曾因為將去匿名化(De-anonymization) 的使用者資訊出售給國際刑警組織和新加坡政府,而被Tor專案除名。
延伸閱讀|【薄荷薄荷】開放取用游擊宣言——知識無價,還是要錢,哪個好?
目前格里菲斯已於2025年4月9日從密西根州聯邦監獄獲釋。目前他正在過渡性收容所(halfway house)接受監管,等待完成假釋程序。他的出獄消息也獲得隱私社群支持。

格里菲斯基於「免於干涉的自由」精神,踩到了「自我主宰的自由」的紅線,尤其是觸犯了美國對於恐怖主義國家的大忌,物理上也踩進了北韓的領土。
正巧2025年2月北韓駭客組織「拉撒路集團」(Lazarus Group)駭入入加密貨幣交易所Bybit,竊取了市值約為15億美元的40萬枚以太幣(ETH),成為加密貨幣史上金額最大的駭客事件。自由與獨裁之間的競爭,已經上綱的「獨裁政權」透過「免於干涉的自由」的科技產物,反打民主政權一耙。
2025年4月,龍捲風混幣器終獲昭雪,同時繼續上訴
「拉撒路集團」在駭走龐大資金後,曾使用混幣器(Cryptocurrency mixer)服務,斷絕加密貨幣金流,讓其不法資金難以被追蹤。不過另一方面,混幣器元祖龍卷風現金(Tonardo Cash)在美國的官司才剛獲得勝利。
2023年,美國司法部起訴龍捲風現金創辦人羅曼.史東(Roman Storm)與羅曼·謝梅諾夫(Roman Semenov),司法部認為他們經營未註冊的匯款業務、串謀洗錢,以及違反《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涉及對北韓制裁議題)。起訴書稱龍捲風和金協助清洗了超過10億美元的不法資金,包括北韓駭客所竊取的加密貨幣。此起訴是美國政府第一次對去中心化隱私服務的開發者提出刑事指控,引起開發者社群的強烈抗議。
不過一年後,2024年11月上訴法院裁定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超越其法定權限,因為龍捲風現金的智慧合約是放在區塊鏈上且「不可變的」,這樣就不構成可被制裁的「財產」 。2025年4月28日,德州聯邦地方法院法官發布最終裁決,正式宣布OFAC的制裁違法,並永久禁止OFAC再次對龍捲風現金實施相同制裁 。
在歐洲,龍捲風現金也受到了一樣的指控,2022年荷蘭政府在阿姆斯特丹逮捕了俄國籍開發者阿列克謝·佩爾特謝夫(Alexey Pertsev),指控他涉嫌利用混幣器協助不法份子隱匿資金流向,並且從事洗錢。經過一年多的審理,荷蘭法院於2024年5月裁定佩爾特謝夫洗錢罪名成立,判處64個月徒刑。法官認為:「龍捲風現金就其本質而言,就是給犯罪者使用的工具」。

而佩爾特謝夫的律師團隊表示將上訴,其發布的新聞稿表示:「此判決已經在區塊鏈社群、軟體開發者及法律專家中引發重大關切,因為這創下了開發者需對第三方非法使用技術工具,而背負刑事責任的先例。這種判例恐將嚴重抑制科技創新,因為開發人員可能因害怕遭受法律追究,而避免創造隱私保護技術;…法院認定 佩爾特謝夫需要對該協定的行為負責,而事實是,一旦該協定上鏈後,就不可更改且開發者也無法掌控。…法院的推論若適用於日常用品,如廚房刀具,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然而法院並未因此要求刀具製造商為他人濫用產品負責。」
律師團認為,法院無視去中心科技的本質,開發者無法預期未來工具會被怎麼樣對待,同時法院也沒有正視隱私強化技術如何促進金融「自由」。美國電子前哨基金會(EFF)認為「政府針對程式碼進行管制,本質上就是在針對言論。」龍捲風現金又是另一起「自我主宰的自由」槓上「免於干涉的自由」的案例。
不自由,毋寧「入獄」?
本文開頭從獨裁國家的囚犯開始,一路談到民主國家的囚犯,反應不同區域、不同意識形態對於「自由」的矛盾認知。尤其在數位時代,科技創新速度更加快速,將「自由」的技術納入考量後又會更加複雜。獨裁政權可以使用「隱私技術」抗衡民主政府,民主政府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技術顛覆國家。此外,即使政府本身不出手,其國家之下的積極公民,也會強化自己的「消極自由」,發展屬於自衛範疇的「隱私技術」,如上文提到的通訊軟體Signal、Telegram,混幣器如龍捲風現金,無論其所在的國度是獨裁還是民主。
抗審查技術是資訊自由的基礎建設,也是數位民主的基本保障,此技術不僅適用於抵抗威權國家,也適用於促進民主國家。抗審查技術的核心精神,不是單純讓人能「換個管道」說話,而是讓人得以免於被支配的恐懼,達到「不受支配的自由」,唯有此前提,自由的體制才有機會被討論。而民主國家與個人開發者分別代表「自我主宰的自由」與「免於干涉的自由」。彼此之間相愛相殺,時而合作,時而競爭,這兩組概念使用不同的方法幫助受制於恐懼的人,也因此造就了民主政府逮捕強化言論自由的公民的荒謬現象。
在紛亂的世界中,筆者沒有答案,只好完整將「自由」譜寫出來,然後點一碗豬腳麵線默默吃完。

分散自治與數位主權探求者,白天於公部門服務,晚上為FAB DAO與Volume DAO成員,曾以《百岳計畫》(Project %)參與2022年林茲電子藝術節,並規劃北師美術館《Kng DAO》(2022)、台北國際藝術村《鏈上駐村》(2022, 2023)。嚮往制度設計與新興科技的撞擊,正在尋找有別於電馭極權與財閥亂鬥的第三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