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匈牙利、長年定居法國的維拉.莫納爾(Vera Molnár,1924-2023)被視為數位藝術與生成藝術的先驅。她不僅是最早使用電腦程式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之一,更是率先將演算法邏輯引入視覺藝術的女性先鋒。自1960年代起,莫納爾便積極探索電腦參與圖像生成的可能性,拓展了具象繪畫與抽象幾何之間的對話邊界,也改寫了藝術與科技的關係。
1947年,莫納爾自布達佩斯美術學院畢業後移居法國巴黎,開始接觸歐洲現代主義與幾何抽象的藝術潮流。出於對視覺秩序與幾何形式的興趣,她的創作逐漸轉向對抽象邏輯與形式規則的深入探究。早在1959年,她便構思出一套名為「想像機器」的創作方法—透過人為模擬演算法的方式,設定規則與限制進行創作決策,改變圖像的形狀、色彩與質地等等,最終在長紙卷上描繪出變異結果—以人為方式預演當時尚未普及的電腦圖像生成邏輯。1968年起,她開始嘗試使用IBM電腦進行創作,終於將這套「想像機器」替換成由演算法驅動的真實機器,成為電腦生成藝術的先鋒人物。

莫納爾的作品以方格、線條與幾何形狀為基本視覺語彙,透過在演算法中引入細微的不規則性與隨機干擾,打破結構的穩定性,創造出秩序與混亂之間的視覺張力。如1974年創作的《(Des)ordres》—名稱融合法語「ordre」(秩序)與「désordre」(混亂)之意—是她早期以程式語言控制繪圖機(plotter)創作的代表作。她在作品中設定一組幾何格線與重複圖形的生成邏輯,並導入「1%的干擾」,製造細微的錯置、旋轉與位移,挑戰觀者的視覺預期,使人們在規律之中察覺變異,在形式中感受到詩意與驚喜。莫納爾曾說:「我創作這系列時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一,是要在正方形的程式中加入多少混亂,才能讓它們看起來彷彿是完美的正方形,儘管實際上並非如此。換句話說,這是由不確定性所產生的驚喜。」展現了她對於生成藝術本質的深刻思索。
2023年,當生成藝術隨著NFT熱潮再次受到廣泛關注之際,已屆99歲高齡的莫納爾依舊展現了對於技術創新的高度熱情,將她數十年的數位藝術實踐結合NFT技術,與藝術家馬丁.葛拉瑟(Martin Grasser)合作發行總計500版的NFT作品《主題與變奏》(Themes and Variations)。同年,莫納爾以99歲辭世。她的藝術實踐不僅為世人奠定了電腦圖像生成的創作方法,也啟發了無數投入數位與生成藝術領域的後進藝術家。在藝術與科技的協作共創中,莫納爾始終致力於探索讓人類想像得以實現的可能性,於看似完美無暇的理性邏輯中,保留人性的詩意和純粹。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5月號3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