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局促、躁動,因應觀眾或有意或隨機的「選擇」,四座象徵著世界各大宗教的神像被來源不明的各路「風向」東搖西擺總是無法安穩待在原位,這是關渡美術館由邱誌勇策展的「機器之後——王連晟個展」中展出的新作《道德機器》。有別於將倫理視為一種命題推論來蒸餾出最純淨的道德思辨,在《道德機器》中,雕像當下的位置會經過電腦演算生成出動物圖像,而觀眾必須要以此為根據按下「道德」或「不道德」的按鈕,若是收到的回饋是不道德,神像便會改換它的位置。
如此看似單純的互動機制讓人不禁疑惑,現實當中我們真的會被一台機器將現實透過一套智能黑箱轉換成無法辨認現實與料的圖像(雕像轉換成影像),並透過二元對立抉擇再次以一套智能黑箱對於現實產生改變嗎?同時這種「沒有透過深入思辯,通盤考察,僅憑一個被中介過假象做出判斷」能夠稱之為「道德」嗎?

特定感知路徑的固化危機
以搜尋引擎為例,搜尋引擎其實並非僅僅是在虛擬空間中,能突破地理限制調閱資料,好像只是進到一座儲放文件的藏庫中,搜索行動並不會改變物件內容,相對而言搜尋引擎的結果,本身反映出的就是用戶搜尋與點閱上的偏好,同時大量有利於在搜尋引擎中曝光、吸引點閱的寫作模式成為新的商機,特定的認知模式甚至是偏見就在這「產/銷」一體的平台中被固化。
以《索引潛流》這件五頻道即時運算程式影像為例,其中沿用的舊作《地平線—海洋》便是以「地平線」「海洋」為關鍵字持續快速即時並置五種搜尋引擎各自的成果,推送的速度快到觀眾只能從地平線的構圖形式作為視覺錨點,逼近觀眾與引擎各自感知的可能邊界:搜尋引擎自身被視為會持續根據用戶的輸入而演化出特定型態的搜尋路徑,同時這也反向成為用戶的感知/認知框架。而新作《索引潛流》則是延續《地平線—海洋》的叩問,進一步處理「偏見的形成」(以「Beautiful」為關鍵字),甚至當搜尋引擎的結果會推送「AI生成的圖像」(以「Baby Peacock」為關鍵字)時,特定感知路徑的固化正在以持續加速的方式成為我們的日常。
-1024x683.jpeg)
我們對於現實的理解,確實被一套我們所不明白具體運作機制的黑箱給中介,它未必是關乎「可見」,但它必然是「回饋」。搜尋引擎、社群影音,成為了搜集我們選擇與無意間偏好的外部記憶庫,並以此為前提預判用戶的喜好推播,在強化特定選擇路徑的過程將特定的行為模式加諸在用戶之上。這也正是為什麼在《全域代理》這件作品中,觀眾必須要戴上VR頭顯,把虛擬世界的「濾鏡」疊合在現實的場館空間上。傳統的監控是對於你所身處具體空間的位置進行即時掌握,以一雙「看不見的眼睛」「限制」你的行動,然而當代的監控,卻是透過平台創造出你的虛擬分身,透過平台本身的視覺介面引導並訓練用戶執行特定的行爲模式。就如同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的觀察,數位時代的關係已經不存在「開始」與「結束」,而是「始終在卻又始終都不在」的「上線」與「下線」,當現實中的人際關係、生活管理、工作模式被手上可以即時連線的手機與視覺介面給中介時,「擴增實境」事實上已經成為了我們當代感知方式的隱喻。
-1024x683.jpeg)
回饋機制的風向引爆
正是由於特定甚至是偶然的偏好所決定的路徑,會被具有「回饋」機制的平台反向增強——特別當AI根據既有路徑,生成出大量投其所好影像也加入其中時——才產生各種突然一觸即發的「爆紅」與「炎上」,看似無意間的舉動,被催化成暫時的風向,身處在其中的我們,既像是《道德機器》中在無知中做出選擇的行動者,卻又像是被偶然的判斷所引爆的風向中無所適從的神像,昔日被簇擁上的英雄會在明日成為遭網民唾棄的過街老鼠——你曾經位於「上位」,現在卻被你所無法預期的行動所引爆的風向,被牽引至下位——與其說《道德機器》將現實的複雜「簡化」,不如說是以極度壓縮的方式,呈現出「行動」以個人無法參透的網絡對「現實」進行重塑,從這個角度上觀眾在這作品按下「道德/不道德」所站上的位置就並非是「個人的選擇」,而是特定路徑在偶然的情況下被決定而在回饋機制中被加強這個持續的過程。
在這種思考方式下,《道德機器》關乎的不是利於區分概念的思想模型——例如,電車難題的設計是為了讓不同選擇背後的道德預設能被標誌出來——也不是純粹思辨所意欲觸及的超越經驗限制,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應有的形式條件,而是呈現特定的「道德/價值判斷」本身是如何透過「行動與回饋」的機制被建構出來。這不僅只是數位時代的問題,如果我們將視野推展到不同地區,時間尺度橫跨百年千年,我們都可以發現到對於同一件事、同一個人物、同一種行為完全不一樣的價值判斷,道德本身就是一種路徑的選擇,選擇並造成改變的同時根據執行成果的回饋加以調整自身而逐漸成為一種集體的價值體系。路徑的選擇有偶然的成分,因此不同地區會走向不同條道路,特定的價值體系可能要再面臨巨大變化時徹底改變它整個體系最根本一開始所決定的方向。只是在當代透過具有回饋機制的機器介入,可以一夕之間就同時席捲出各種無法清楚來源為何的「風向」。
-1024x683.jpeg)
武器從來不僅是攻擊或防禦的手段
最後我想提整個展場裡頭,最炫目的作品《生存的辯證法》。這是由人工智慧驅動的作品,由大型的輸送帶、改造日常物件的武器庫,以及長度超過一般身高的超長螢幕組成。整個「輸送裝置」的運作邏輯,便是根據人工智慧對觀眾你即時影像的「辨識」與「分析」推送給觀眾你「適合」的武器,並在旁邊區隔出來的空間中,將光線聚焦在特定武器運作的展現上。
「這件作品都不用特別跟觀眾說怎麼互動,他們就會自動站在螢幕前。」王連晟在展場的觀察,呼應著《全域代理》的監控議題,「前置鏡頭」搭配社群媒體的設計邏輯,使得用戶們看見螢幕中「自己的影像」便會不自覺地試圖要讓自己被對準,社群媒體創造出我們始終想被觀看的慾望,讓用戶願意主動將自己的生活上傳並引起另一個用戶相繼上傳的慾望,監控不再以「限制一個人」、「追查一個人」的方式現身,而是創造出我們願意主動交代自身行蹤的行為模式。這套機制不只是王連晟意欲透過作品反思的對象,更讓藝術家不用消極地告訴觀眾哪裡該如何和裝置互動,而是反向利用平台建構用戶行動的元素,作為引導觀眾選擇的媒介,藉以佈置出展場中看不見的動線。
-1024x683.jpeg)
螢幕中自動辨識的結果會出現各種冒犯人的斷語,這不僅回應到《索引潛流》中,「標籤」與「分類」如何在運算中強化特定的偏見,王連晟認為若以「媒介」的角度來看「武器」的話,武器從來不僅是一種「攻擊或是防禦的手段」,如果我們將「辯證」視為一種將本是系統外部的事物,透過系統自身的成長,將外部內化成為系統可調控的環節,我們不只使用武器,武器也反向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與感知。真正滲透於我們日常中的「武器」從不是以我們以為的「武器」狀態現身。
機器之後—王連晟個展
時間|2025.09.12~2025.10.26
地點|關渡美術館

臺大中國文學系碩士,現為北藝大美術系博士班學生,研究興趣為:佛教與宋明理學、影像與創傷、數位藝術等。經營粉專「藏書閣」,Podcast「字戀男與變焦女」。文章散見於「釀電影」、「放映週報」、「實驗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