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從科技探索的跨維弧線,北藝新媒系在林茲電子藝術節的三年策展路徑

從科技探索的跨維弧線,北藝新媒系在林茲電子藝術節的三年策展路徑

北藝新媒系自2023至2025年連續三年受邀參與林茲電子藝術節,逐步建構出一條跨年度的策展與藝術創作敘事,從展覽強調臺灣作為能量節點的發聲,到進一步探討人與機器共同塑造世界的現實,再到最新的展出中將集體焦慮轉化為跨越新維度的契機,策展人、藝術家不斷深化對媒體、科技與社會議題的回應。這段三年歷程展現了他們如何將聲音、影像與互動裝置轉化為批判性語言,思考藝術中記憶、感知與人機關係的邊界。

於奧地利舉辦的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每一年都會挑選一個年度主題,拋出不同的公共提問:從2023 年的「誰擁有真相?」(Who owns the truth?)、2024年的「希望:誰將扭轉浪潮」(HOPE – who will turn the tide),到今(2025)年的「PANIC – yes/no」。該藝術節創立於 1979年,是全球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子藝術節,也是影響力深遠的科技藝術平台。

2023 年林茲電子藝術節的主題「誰擁有真相?」拋出提問:「真相可以被擁有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以下簡稱為北藝新媒系)以「震源」回應,將「震動」作為隱喻,既是自然地殼能量的爆發,也象徵臺灣在國際結構下不斷被放大的張力。展覽強調「聲音與影像的共振,打破傳統媒體的疆界」,讓觀眾感受到來自邊緣地帶的核心能量;宣示臺灣不是被動接受凝視的邊陲,而是能夠發出震源、成為國際能量節點的存在。對應年度主題「真理的所有權」,這場展覽實際上是在提出「臺灣作為發聲的權利」。

到了 2024 年,藝術節主題轉向「希望:誰將扭轉浪潮」,探討「希望」是否能夠逆轉不確定的浪潮。北藝新媒系以「觀察者模式」一展回應,以行為設計模式來類比與檢視新媒體技術中的機器角色。他們認為,「觀察」是一種精細而系統性的感知與認知過程,需要主動、有目的地處理訊息,而後才能更進一步探索。這也正是藝術生產的起點。

若說 2023 年「震源」是把共振結構放大,那麼2024 年「觀察者模式」則是轉向「誰在觀察」。其展覽論述提到:「機器正在成為新的觀察者,它們和人類一同塑造有意義的世界。」AI 與感測器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潛在的藝術協作者。拋出另一個思考路徑:當我們被機器持續記錄、被演算法分析時,還能否保持主體性?還是早已進入一種人機共構的新現實?在「希望:誰將扭轉浪潮」的主題之下,北藝新媒系的答覆不只是單純的樂觀,而是一種帶有冷靜的視角:在希望的前提,承認機器早已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向星門的迴聲」展覽於2025年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一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提供)

《向星門的迴聲》──穿越PANIC的甬道

2025年的年度題目是「PANIC – yes/no」。恐慌並非單純的危機反應,而是當世界的變化速度快於理解時,人們產生的「短路感」。這一年,北藝新媒系帶來「向星門的迴聲」(Echoes Toward the Stargate),試圖將恐慌轉化為「維度穿越」的契機。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北藝新媒系今年與C-LAB合作,將一座五公尺的小型穹頂裝置(Geodesic Dome)首次跨海移植到林茲,帶來子單元《穹形語法》(Spherical Syntax),播映圓頂影像作品;並推出聲音藝術表演、行為表演。

策展人林晏竹指出,展覽的核心隱喻是「星門」(Stargate),這個概念具有多層次的意義:「星門」源於古巴比倫神話,貫穿於科幻作品的想像,最終與當前「美國推動的人工智慧計畫」等現實戰略緊密連結。這種連結將臺灣所面臨的、包含科技戰略與國際群體在內的「隱性架構性恐慌」,提升到具歷史縱深與未來預言性的哲學高度。透過「回聲」的語彙,展覽也試圖將臺灣作為地緣政治與科技節點的複雜處境傳遞給國際觀眾。

林晏竹認為,新媒體藝術的特質提供了獨特的維度:媒體藝術能夠讓人「跳脫三維物理世界,進入另一個維度的可能」,無論是聲音還是視覺。這是一種將當代焦慮轉化為精神超越路徑的策略,使藝術成為在混亂現實中尋求批判性跳脫的實踐。展覽的整體構思以此為基礎,整合數年來在媒體藝術、人工智慧與國際交流中所發展出的概念總和。

郭展良的《聲態系_共鳴》以旋轉馬達與線圈磁場生成獨特聲響,讓工業噪音與自然頻率交織,構成介於秩序與混沌之間的聲音地景。圖為《聲態系_共鳴》於2025年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一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提供)

策展團隊特別提到藝術家郭展良的《聲態系_共鳴》。作品以旋轉馬達與線圈磁場生成獨特聲響,讓工業噪音與自然頻率交織,構成介於秩序與混沌之間的聲音地景;觀眾在移動過程中,因相位差與反射而聽見不斷變化的質地。作品挑戰「自然與技術」的二元劃分,強調機械早已滲透日常聆聽經驗,並試圖將冷硬結構轉化為身體可感的聲音肌理,邀請觀者重新審視人機共棲的環境感知。

而藝術家羅慧綾與沈宇軒的《蹦》,則是邀請觀眾上傳手機照片,透過AI即時將二維影像轉換為三維虛擬物件,在投影幕上跳躍、碰撞與漂浮。將私密影像抽離出個體端,推入公共場域中互相堆疊與撞擊,生成一場群體敘事。作品呈現資訊過載與日常加速的狀態,觀眾同時是提供者與共作者,體驗記憶在資料化後的失序與重組。這種「照片異化」的過程,直指我們如何在數位環境裡重新理解分享與記憶。

羅慧綾與沈宇軒的《蹦》邀請觀眾上傳手機照片,透過AI即時將二維影像轉換為三維虛擬物件,在投影幕上跳躍、碰撞與漂浮。圖為《蹦》於2025年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一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提供)

另一件作品《截圖的影像》則以常見的螢幕截圖作為素材,藉由AI系統分類與重組,將零散的影像拼湊成一個共同記憶。藝術家鄭芳宜將私密對話、公共資訊等不同層次的截圖,轉譯為即時流動的視覺共同影像。觀眾在觀看時,既能辨識出片段的熟悉,又意識到集體記憶如何在演算法中被重新編排。突顯截圖此一行為所包含的欲望、證據與保存意識,並藉由視覺轉化,探索個人與群體記憶的邊界。

《截圖的影像》以常見的螢幕截圖作為素材,藉由AI系統分類與重組,將零散的影像拼湊成一個共同記憶。圖為羅慧綾與沈宇軒的《截圖的影像》於2025年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一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提供)

 由郭敬棕、陳寬睿、楊浚加、沈宇軒組成的藝術團體「科載間」(O.R GEN)則是帶來《囂》,此件作品由多支獨立馬達組成,金屬軸轉動時發出的高頻與震動在空間中交疊,營造出躁動不安的聲響場。以機器結構與聲音佈局,喧囂不僅是噪音,亦為重新啟動感官的媒介。作品邀請觀眾在這場聲響振動中思考:我們是否重新定義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而技術能否成為重新感知自然與生活的契機?

「科載間」的《囂》由多支獨立馬達組成,金屬軸轉動時發出的高頻與震動在空間中交疊,營造出躁動不安的聲響場。圖為《囂》於2025年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一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提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鄭芳宜的行為表演《信任試演》,她以一段被切分的文字讀本為基礎,邀請五位現場觀眾朗讀各自持有的片段,直到最後才拼湊出完整文本。《信任試演》以簡單的設定,創造高度的不確定。朗讀的節奏、語氣與差異,重組了語言的表達與意義,也讓觀眾在等待與推測中成為參與者。這場集體行動突顯「信任」的力量:承諾大於合約,臨場大於排練。作品同時測試合作、誠實與未知的邊界。

此外,聲音藝術表演方面:王淳俐《甘波 3.0》結合即興音樂與即時影像,取材自神話與未來幻想,將數據結構轉化為詩意敘事場景;劉東昱《塗鴉本》是一款互動樂器,能將手繪筆觸即時轉化為聲音,透過隨機與循環規則在穩定與顛簸間建構聲音遊樂場;賴宗昀《L.T.Y.》運用模組合成器,拋開旋律與節奏,以聲音微粒的生成與變異為核心,邀請觀眾專注於「聆聽」作為身體經驗。

王淳俐《甘波 3.0》結合即興音樂與即時影像,取材自神話與未來幻想,將數據結構轉化為詩意敘事場景。圖為王淳俐的《甘波 3.0》演出一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提供)

《穹形語法》──臺灣穹頂沉浸式影像的國際展演

《穹形語法》放映單元的部分帶來了多件作品,其內容涵蓋音像藝術、演算生成、臺灣民俗與AI生成等。如:C-LAB「未來視覺實驗室」的《Re-Generative》運用反應擴散與萬花筒演算生成圖樣,並設計多人連線介面,觀眾可透過手機控制參數,影像在穹頂空間中遞迴展演,展現群體與演算法之間的共構。而藝術團體NANONANO以傅柯「異托邦」為概念,創作《Heterotopia: Dome》,將電子顯微影像轉換為宏觀地景,觀眾在穹頂包覆下經驗微觀與宏觀的交換,進入現實與虛幻並置的異質空間。XTRUX × 晟的《觀》以「觀落陰」儀式作為敘事,透過聲響引導逐步建構虛擬場景。結合傳統樂器與電子音樂,將民俗與當代聲響交融,創造反向浸入的經驗。魏廷宇以關鍵字生成模型與聲響,再自由重組為音符。新版《混沌文法 β》延續4,000筆觀眾資料,於穹頂中鋪展成星群般景象,讓語言的混沌成為創造新秩序的力量。

張家寧、蔡昱廷與黃詠仁的《冥想灰質》以灰階影像與低頻律動構築安靜的沉浸場域,觀者在包覆式空間中跟隨呼吸進入冥想,獲得短暫的專注與鬆動,成為日常中的感知停頓。陳政維、陳品蓁與陳妍姍的《神秘鼠人》以怪誕影像製造突變世界,觀眾在穹頂中被捲入信徒與偶像的荒誕儀式。作品解構宗教式影像,探問群體信仰與偶像崇拜的矛盾。閔詩涵與陳誌陽將「Go to hell」轉化為「去地獄走一遭」,從現實逐層滑向虛擬輪迴,《地獄像》觀察當代社會對地獄的想像如何由勸善圖譜變為觀光式景觀與日常語用,並以扭曲的空間影像與儀式語法營造沉浸體驗。觀眾在穹頂中穿越結界,體驗當代的「數位審判場」。作品既戲謔又嚴肅,揭示我們如何在匿名集體中參與審判與墜落的劇碼。

《穹形語法》放映單元的部分帶來了多件作品,其內容涵蓋音像藝術、演算生成、臺灣民俗與AI生成等。圖為《穹形語法》放映單元於2025年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一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提供)

林茲電子藝術節的啟示:AI發展、性別平衡與國際網絡連結

計畫總監王福瑞分享林茲電子藝術節期間,北藝大新媒系也建立廣泛的國際學術網絡,如蘇黎世藝術大學(Zurich University of the Arts)、威瑪包浩斯大學(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等。同時也將國際網絡連結回台灣,例如邀請國際藝術家來台展演,以及舉辦密集課程,促進台灣與國際藝術與學術場域的交流。

此外,策展團隊注意到:歐洲對「性別平衡」展現高度關注。無論是在專業工作場合,或是在藝術展演與活動,性別平衡幾乎都已成為一項基本的要求。

縱觀近三年對於林茲藝術節的觀察,策展人王連晟與林晏竹指出,林茲電子藝術節對AI的發展持續重視;「人工生命與智慧」(Artificial Life & Intelligence)與「新動畫」(New Animation)等獎項為年度常設。而近年「新動畫」的定義亦擴展,納入VR(虛擬實境)與遊戲引擎,代表國際評選標準已從單純的視覺美學,轉向技術創新深度、敘事沉浸與議題批判。另一方面,林茲電子藝術節持續強調「藝術性」、「科技性」與「社會性」三個面向的相互影響,並藉此凸顯電子藝術在回應科技發展與社會議題時所展現的積極意義。尤其在人工智慧快速演進的當下,「AI 倫理」與「偏差問題」成為重要的關鍵命題,促使人們對監控機制、偏見再製、演算法透明度,以及人機關係等議題進行更深刻的省思。

李京樺(Jing-Hua, Lee)( 75篇 )

藝術研究與觀察者,現任典藏・今藝術&投資執行編輯。關注展覽策劃、當代圖像、視覺文化與其現象。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