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演算法的靈光】當我們與機器共舞 亞歷山大.雷本:在人性與演算法的邊緣處

【演算法的靈光】當我們與機器共舞 亞歷山大.雷本:在人性與演算法的邊緣處

【The Aura of Algorithms】When We Dance with Machines - Alexander Reben: At the Edge of Humanity and Algorithm

雷本是一位遊走於藝術家、發明家與機器人學家之間的創作者,擁有MIT媒體實驗室碩士學位的背景,也是OpenAI第一位駐地藝術家。自2012年左右開始,他的創作便聚焦於探索「人機共生」(human-machine symbiosis)的複雜性。

科學研究中很早就顯示,人類對於眼睛佔臉部比例高、大頭,具有害羞、笨手笨腳等行為的嬰兒、幼獸覺得可愛,是一種進化上的照顧本能。試想一個用瓦楞紙板做成、有著圓滾滾大眼睛的小機器人,像個無助的玩具坦克或小朋友般靠近你,用稚嫩的聲音請求協助,甚至向你傾訴它的「煩惱」。你會怎麼做?

人機之間:擬人化、情感投射與信任

許多人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遇到亞歷山大.雷本(Alexander Reben)在2011年設計的Boxie或其後繼者BlabDroid時,不僅伸出援手,甚至向這個看似無害的機器吐露了深層的秘密與個人故事。當然,在這件作品中,雷本除了利用可愛的造型,還進一步藉用了「伊莉莎效應」(Eliza Effect)。「伊莉莎效應」來自196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者約瑟夫.維森鮑姆(Joseph Weizenbaum)的研究,他模仿羅傑斯派心理諮商以反問、重述對話為主要方式的模式,開發伊莉莎程式。結果竟然發現儘管只是簡單的模式辨識與關鍵字重述,很多人在與伊莉莎互動時竟感到被理解。換言之,人類容易擬人化,我們會將電腦回應視為有意圖、有情緒、有智慧的行為,即便它們只是照公式運作。最終,雷本甚至將BlabDroid收集到的訪談製作成紀錄片,在翠貝卡影展(Tribeca Film Festival)播放。此作自然引起討論,除了潛在的操縱與倫理問題,另一方面,人類為何如此輕易地對機器產生情感投射與信任?

亞歷山大.雷本於2011年所設計的Boxie。(圖片截自Alexander Reben Youtube頻道)

雷本是一位遊走於藝術家、發明家與機器人學家之間的創作者,擁有MIT媒體實驗室碩士學位的背景,也是OpenAI第一位駐地藝術家。自2012年左右開始,他的創作便聚焦於探索「人機共生」(human-machine symbiosis)的複雜性。他的作品往往映照出人類在面對日益智能化的機器時,所展現出的情感、偏見、幽默感,乃至於荒謬性。而其最具爭議性的作品《第一法則》(The First Law)則直接挑戰了科幻作家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著名的「機器人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他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機器人,其唯一的「功能」是「自主決定」是否用針刺痛放在指定位置的人類手指,使其流血。這個決定是隨機的,連雷本本人都無法預測。雷本的目的在於藉此引發關於AI自主性、責任歸屬,以及人類對機器潛在威脅的恐懼的倫理辯論。

《第一法則》挑戰了著名的「機器人第一法則」,唯一功能為自主決定是否用針刺痛放在指定位置的人類手指,使其流血。(圖片截自Alexander Reben Youtube頻道)

首場AI藝術專拍,藝術生產邏輯再翻轉

雷本的多樣嘗試與討論不僅止於此。在雷本的作品中,另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是所有權與價值的模糊性。當AI參與了概念生成、形式塑造甚至最終標題的擬定(如amalGAN系列)時,誰是真正的「作者」?價值的界定又是什麼?這個問題在2025年初佳士得(Christie’s)舉辦的首場AI藝術專拍「擴增智能」中得到更為具體的展現。名為《Untitled Robot Painting》的作品,其生成過程與拍賣行為直接掛鉤。

雷本設計了一個大型繪畫機器人在拍賣期間於佳士得洛克菲勒中心現場實時作畫,畫布的大小與內容的擴展,完全取決於拍賣的競價情況:每增加100美元的出價,AI 就會生成並指示機器人多繪製一平方英寸的畫面。作品的最終尺寸(最大可達10×12英尺,約莫170萬美元)直接由市場決定。標題最終也由AI來負責命名。這件作品不僅是一件AI生成的繪畫,更是一場關於藝術價值如何被市場實時建構的行為表演。這件作品最終雖然以遠低於潛在最大價值的8,190美元成交,但卻成功地將AI藝術創作、所有權與市場機制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雷本以其獨特的幽默感、對倫理邊界的勇於探索,以及對人機關係本質的持續追問,在當代藝術領域,特別是科技藝術的光譜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透過他那時而溫情、時而戲謔、時而令人不安、挑釁的作品,雷本邀請我們以一種更開放、更具批判性,也更富幽默感的心態,去想像和塑造人機共存的未來。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5月號392期

朱貽安(Yian Chu)( 153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