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藝術家蘇菲亞.克雷斯波(Sofia Crespo,1991–)長期關注那些受「生物體」啟發的人類科技,如仿生學與人工神經網路等。這些技術模仿有機生命的運作方式,然而對她而言,它們並非單純的模仿工具,更是推動生命形式不斷演化與再創造的媒介。
克雷斯波從「感官經驗」出發,認為人工智慧的影像生成技術與人類理解世界、表達自我的方式密切相關。人類透過感官接收資訊,進而重組為意義;AI 則透過資料輸入與演算法,生成新的圖像與觀點。兩者於本質上皆為一種「感知—解讀—創造」的過程。
探索創造力的邏輯:「神經動物園」
她於2018至2022年間創作的「神經動物園」(Neural Zoo)系列,即探索「創造力」的運作邏輯:將自然界中已知的形態元素重新組合,產生既熟悉又陌生的視覺圖像。這些影像看似來自自然,實則是重新編排的「想像自然」。人類的視覺皮質既能夠辨識圖像中的紋理與質地,同時也察覺到,這些排列方式並不屬於熟知的現實。
在這樣的觀點下,人工神經網路不再只是輔助工具,而是一種「創造的媒介」,使觀者在熟悉中體驗新奇,觸及已知與未知間的感知邊界。對克雷斯波而言,科技並非與人類對立的他者,而是作為人類生命延伸的產物,是有機生命為了理解自身與世界,而發展出的自然結果。
一部從未存在過的歷史之書:「人工自然史」
自2020年起展開的長期計畫「人工自然史」(Artificial Natural History),為一系列結合藝術微噴版畫與出版的創作。克雷斯波構想出一部「從未存在過的自然史之書」,藉以想像人工生命與推測性自然的圖景。在此系列中,由AI生成的圖像重新演繹了文藝復興時期所孕育的知識理想與分類學精神,轉化為一種不穩定、可變動的視覺語言。那些無從辨識的標本圖像、似文字又非文字的模糊描述,彷彿以一種不可知的能動性,頌揚自然界近乎無窮的多樣性,也反諷人類對於自然理解之侷限。

而人工智慧於此扮演橋樑角色,使我們得以接近僅能透過高度運算才得以進入的「推測性自然」維度。然而,這也引發進一步的思考:若AI能透過感官資料重組藝術,那麼藝術是否僅僅是一種資料的「重新映射」?抑或它仍保有某種無法被還原為資料處理的本質?以及,「藝術」是否作為感知與演算間的張力所在?
人工智慧生成與人類記憶:「長期短期記憶」
在 2025 年的新作中,克雷斯波與藝術家安娜.瑞德勒(Anna Ridler)展開兩人第四度合作。「長期短期記憶(阿根廷的花園素描)」(Long Short Term Memories [sketches from a garden in Argentina])系列,以兩人於阿根廷旅行期間拍攝的影像為素材,透過AI模型進行多重翻譯,展開循環的視覺實驗。
此系列作品,包含一部份以拍立得相機所拍攝的合成影像,以及這些影像作為訓練資料所生成的數位創作。在由AI驅動的反覆迭代演算創作下,圖像由類比轉為數位,再由數位回到類比,最終反而具備了原作所未具備的「線條純粹性」。
如此創作機制,亦與神經科學家(Neuroscientist)對人類「記憶」的研究相呼應:當大腦在回憶某段記憶時所啟動的神經活動,與當初創造記憶的過程如出一轍─每一次的想起,都意味著一次再創造。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5月號3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