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張寶成專欄】數位皮夾:去中心化身分實踐再探

【張寶成專欄】數位皮夾:去中心化身分實踐再探

【Column by Zhang Bao-Cheng】Digital Wallet: Revisiting the Practice of Decentralized Identity

數位發展部日前推行的「數位皮夾」(官方名稱為「數位憑證皮夾」),是一個以數位身分識別為核心的新型基礎建設,值得我們談談。

數位皮夾的技術基礎建立在分散式(身分)識別符(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DID)與可驗證憑證(Verifiable Credentials,VC)標準之上​,旨在打造一個符合現代數位人權理念的身分系統,不再依賴單一中央資料庫發放數位身分證明,而是透過各界所簽發的數位證件,來形塑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事實身分」​──每一個公民可以將不同來源的憑證,如自然人憑證、駕照、健保卡等,收納在自己的數位皮夾中,如同在現實生活中以皮夾存放各種證件與票卡。這種身份不由中央政府另外以法律來明定,有別於已經被拒絕的「數位身分証」(官方名稱是「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顯然更符合去中心化的精神。

每張存放在數位皮夾的證件,都由原發證機關的數位簽章確認真實性,而使用者對外提供資料時,亦留下經過數位簽署的授權紀錄,具備不可否認性。值得注意的是,數位皮夾的架構為分散式,無集中保存所有個資的資料庫。此種設計降低了個資外洩風險,落實了自我主權(Self-sovereign identity,SSI)的理念​。使用者可自主選擇分享哪些資訊給服務單位,符合個資人資料保護法強調的「資訊最小揭露」原則​。在操作體驗上,數位皮夾也相當便利:民眾僅需透過手機App掃描服務的QR碼或以NFC感應即能啟動皮夾,並以指紋或Face ID完成驗證​。

數位憑證皮夾官網上的技術說明。(截圖取自數位憑證皮夾官網

在應用領域方面,數位皮夾被視為未來數位生活的重要支柱。各種需要出示證件的情境,如辦理公務、醫療取藥、購票、辦門號、超商取貨等,都能透過數位皮夾來簡化流程​。使用者只要手機在手,就能調出相關數位證件供對方掃描核驗,無需攜帶多種實體證件在身,既節省時間也降低遺失風險。除了政府核發證件,數位皮夾也開放讓民間單位的會員卡、電子票券等各類憑證加入其中,由個人統一管理。換言之,從公共服務到文化娛樂,各領域的數位證明未來都有機會透過同一皮夾整合。

區塊鏈的實踐者們可能好奇數位皮夾跟加密錢包有何不同。

後者是更常用來存取比特幣、以太幣等加密貨幣或非同質代幣的電子錢包。數位皮夾不儲存金錢,而是保存個人的數位身份憑證​。它管理的是各種身份識別資料,用於數位情境中證明「我是我」,授權「我允許分享哪些資訊」。更重要的是,在數位皮夾這裡,使用卡證的事實與經過可以不上鏈、不公開,這是(過度)強調公開透明的區塊鏈難以做到的。

我們可以說,區塊鏈錢包關注的是金融領域財產的自主權,數位皮夾強調的是數位社會中身份的自主權。儘管區塊鏈也有把NFT當作憑證的企圖,但一套足夠絲滑的使用者介面一直遍尋不著。

乍看之下,區塊鏈錢包崛起於比特幣引領的去中心化金融浪潮,承襲了密碼龐克強調隱私自由、避免依賴單一權威的理念;而數位皮夾往往由政府推動,初衷在提高民眾辦事效率與數位信任,然而在理念層次,兩者並非截然對立。

事實上,數位皮夾同樣著重使用者對自身資料的掌控,這與區塊鏈技術賦權個體的初衷一脈相承。官方亦指出,數位皮夾的技術標準非常開放,未來任何符合互通標準的服務皆可介接,包括行動裝置內建的Apple/Google Wallet,以及各類區塊鏈錢包服務​。也就是說,臺灣的數位皮夾不排斥區塊鏈技術的融入,反而將其視為生態系的一環來結合。數位皮夾採用的W3C分散身分識別符,本身就受到區塊鏈去中心化理念的啟發;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與加密驗證的特性,可讓跨機構的身分驗證更便利且可靠。可見兩者未來將逐漸融合,共同為大眾帶來更安全便捷的數位生活體驗。

數位皮夾不僅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也具備豐富的文化藝術潛力。

首先,最直接且顯而易見的應用場景,是博物館、美術館或劇場等藝文場館的數位票務與會員制度。這些場館可將傳統的紙本票券與會員證,轉換為數位皮夾中的可驗證憑證,參訪者只要透過行動裝置出示相關QR碼,即可輕鬆入場。這項措施不僅省去了傳統的人工查驗程序,更有效減少了紙本票券的浪費。此外,數位皮夾的非集中式設計,也能確保使用者的隱私安全,使文化消費更加便利與安心。

進一步來看,數位皮夾也可能成為藝術工作者與文化創作者的身份管理工具。以目前台灣各地文化局推行的「演藝團體登記制度」為例,文化單位可以透過數位皮夾簽發電子團體憑證,讓劇團、樂團、舞蹈團等藝術團隊得以將其登記證明、補助紀錄、參與國內外重要展演活動等資訊,安全且有效率地納入皮夾之中,這種數位化的團體憑證不僅讓相關團體更易於在不同場域驗證身份,也便利政府單位跨縣市間的資源整合,避免重複認證、行政程序繁瑣等問題,並提高文化政策推行效率。

此外,在文化藝術的治理與參與方面,以文化部推動的「文化幣」政策為例,未來文化幣或許也能以數位憑證的方式存入數位皮夾,用戶在參與藝文消費時可直接使用數位皮夾付款,過程中不但能夠獲得相關折扣,甚至可能逐步累積參與點數以兌換特別的藝術或文化服務,例如專屬的導覽活動、工作坊體驗,或甚至參與館舍活動規劃與政策討論的機會。透過數位皮夾,文化消費者也能逐步成為文化活動的共同參與者甚至決策者,實現參與式文化治理的願景。

透過上述這些可能的應用情境,我們不難發現,數位皮夾不只是生活便利化工具,它也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想像與藝術實踐的可能性,將逐步形塑未來文化生活的新面貌。目前數位皮夾已經開放沙盒測試,大家不妨動手領證、發證試試!

公開測試的數位皮夾,裡面已可放入使用者自行發製的各種卡證。(取自黃豆泥臉書

張寶成( 43篇 )

Volume DAO 共同創辦人,參與策劃台灣第一場泰卓鏈(Tezos)人工智慧 NFT 收藏展《機器會夢見 NFT 嗎?》。曾為音樂廠牌「旃陀羅唱片」(Kandala Records)負責人,與黃大旺共同發行的專輯「民國百年」,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大獎「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類」榮譽賞。同時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為歷史理論。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