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臺灣建築從「無」中長出智慧── 專訪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策展人薛丞倫

臺灣建築從「無」中長出智慧── 專訪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策展人薛丞倫

臺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界,在地緣政治上長期處於變動與不穩定之中。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主題「[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策展團隊試圖以島嶼視角出發,探討臺灣如何在全球危機與斷裂中,發展出韌性與應變的智慧。

「無信仰,其實不是沒有信仰。」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臺灣館主題「[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中,策展人薛丞倫(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以這句話作為開場。這個「無」,不是虛無的否定,而是一種包容變動、充滿彈性的存在狀態。他與策展團隊試圖以臺灣多元的信仰與生存智慧,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提出來自邊陲島嶼的觀點與可能性。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策展人薛丞倫。(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地緣政治下的「漂蕩」與建築應答

本屆雙年展以「多元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為主題。主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特別指出,「Intelligens」一詞中的拉丁字根「gens」意指「人」,強調智慧不僅源自自然或科技,也來自人類的集體行動。臺灣館則以島嶼在地理與政治上的「漂蕩」經驗出發,分別以晶片產業衍生的科技信仰、高速都市化下的自然壓力,以及空間治理中的集體性策略,對應這三種智慧。

威尼斯臺灣館展場窗外風景為聖母安康教堂。(Wikipedia)

臺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界,在地緣政治上長期處於變動與不穩定之中。策展團隊因此強調,以島嶼視角出發,臺灣如何在全球危機與斷裂中,發展出韌性與應變的空間思考。

「Non-site」的策略:臺灣信仰的浮動智慧

談起策展主題《[無]信仰》,薛丞倫指出,臺灣的信仰形式極為多樣:一塊漂來的木頭、老樹、甚至股票價格,都能成為信仰對象。「臺灣人什麼都信,也什麼都不信」,他笑著說。這種對信仰的快速建構與轉換,不僅體現在宗教領域,也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價值投射中,形成靈活的應變能力,也是一種深層的文化心理機制。建築,便是這種特質最具體的展現場域──不只是形式,更是回應生存狀態與社會變遷的文化實踐。

例如,疫情期間台積電成為象徵性的「護國神山」,展現一種信仰功能:人們相信科技能保衛經濟與國家,甚至願意因而改變生活方式。這類非傳統信仰,正是臺灣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壓力下展現出來的適應力與創造性。

策展團隊引用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提出的「非基地(Non-site)」概念,將原本位於現地的物件移入展場之中,形構出一種「缺席即在場」的連結。這種空間手法不只是形式上的轉移,更是一種語言與意義的重新建構。對薛丞倫而言,這樣的辯證恰恰對應了臺灣在國際關係中的模糊定位——不被正式承認,卻始終處於場域之中。同時反思臺灣作為一個不被正式承認的國家館,其參展本身就已體現了一種「非基地」的存在狀態。

「正是這種不確定,才讓臺灣長出特有的智慧與策略。」他說。

展場設計中的島嶼辯證與信仰隱喻

展覽以「島嶼」為核心意象,策展團隊提出「島—群島—半島」的空間架構,呼應信仰與「[無]信仰」之間的辯證關係,臺灣館位於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一座中世紀監獄古蹟,中央設置以蜂巢紙構成的「科技島」,擺放四件研究作品,上方懸掛上千張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影像,微光隨地形紋理流動,引出半導體發展對地景與環境的影響,並帶入都市熱島、能源分配等環境正義議題。由臺灣研發的電子紙標籤作為高科技展示媒材,輕薄可靈活配置的紙牆,與厚重石造建築形成鮮明對比,呈現臺灣在科技與空間轉譯上的能力。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場模擬圖,中央設置以蜂巢紙構成的「科技島」。(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科技島」上方懸掛上千張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影像。(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島嶼周圍配置的「群島展櫃」,沿牆面展示12組聚焦臺灣現實議題的研究模型,探討空間治理、都市更新與信仰轉化。入口一側的「光明燈牆」拼出臺灣島形,象徵「信仰半島」,與展場唯一開啟的窗景——對望威尼斯的聖母安康教堂——形成東西信仰視線的交會,強化了空間張力。光明燈牆上植入來自臺灣各地區媽祖廟供奉的不同媽祖形像,象徵信仰流動的在地實踐。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場模擬圖,入口一側的「光明燈牆」。(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光明燈牆上植入金色媽祖形像,象徵信仰流動的在地實踐。(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科技島的展台結構以臺灣傳統「辦桌」的桌腳支撐起,轉化宗教供桌的語彙,象徵一種草根、庶民的信仰能量。辦桌桌腳不僅對應展場地面高低差,也呼應威尼斯水城中密集木樁的地基結構形成對話,展現臺灣文化在面對空間限制時的調適智慧。

這些視覺語言不僅表述信仰,同時回應「控制與自由」的空間辯證。如臺南海安路地下街案例,失敗的都市開發計畫造成中西區「沒落的十年」,但轉型為停車場後,如今已成為支撐人行商圈的基礎設施,即上對下治理與地方調適智慧互動的真實寫照。

從臺南街廓到全球建築對話

本次展覽中呈現了多組源自臺南的案例。作為策展人長期研究的場域,臺南成為他觀察臺灣都市韌性與治理智慧的重要縮影。街廓切割、騎樓空間、巷弄生活等空間形式,反映出地方空間如何在都市治理中展現彈性與調適。這樣的觀察經驗,提供了「從臺南看到臺灣,從臺灣看到世界」,一種對地方觀察與全球視野連結的視角。

其中,《大員與威尼斯:體現的島嶼共和國智慧》透過街廓模型對比臺南與威尼斯:前者在殖民治理下形成方格街廓,由騎樓包圍;後者則透過橋樑與騎樓連結島嶼與運河。這類街廓內外關係的轉化,象徵兩種不同空間治理策略,也回應本屆策展對「集體性」的思考。

《大員與威尼斯:體現的島嶼共和國智慧》,透過街廓模型對比臺南與威尼斯。參展者:薛丞倫、Brian McGRATH、展覽團隊:NCKU ARCH x Parsons。(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在這樣的視野拓展下,本次展覽亦納入協同策展人江松長導演的紀錄片《Island in Between》,聚焦金門島的特殊處境,描述這座介於臺灣與中國之間的小島如何承載政治、歷史、族群與個人記憶的多重拉扯。此片入圍第96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象徵一種「介於」的狀態,也將於展覽現場放映,補足展場視覺之外對「漂蕩」、「模糊」、「在場與缺席」主題的深化詮釋,引領觀眾思索臺灣在地緣與歷史夾縫中的獨特角色。

策展作為建築教育實驗

本次參展的17組團隊,由來自東海、北科大、文化、淡江等多所大學的師生與建築師共同組成,並以「知識實驗平台」為出發點,力求打破學術界與業界之間的斷層。薛丞倫指出:「這不只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個知識實驗的平台。」當前,臺灣學校所教授的內容,並不完全符合建築業界對人才的需求,而業界的實務工作則往往與學術界的關注方向相脫節。

《漂浮記憶:馬祖的空間轉譯與文化再生》,參展者:龔柏閔、鄭泰昇、傅朝卿。(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策展團隊以威尼斯為契機,反思建築教育的實踐方式,嘗試建立一種策展即教學的實驗實作場域。他希望策展不只是展示成果,更能促進學術與業界的對話,並讓學生成為知識生產的「參與者」,而不只是「協助者」。每組作品的合作多以「建築師+學者」的模式組成,結合真實設計案與材料研究,並帶入學生參與,形成結合教學、實作與展覽的實驗性協作。強調「策展即實作、研究即教學」的工作模式。

具體如《媽祖科技廟》提案,即由建築師侯慶謀與林宛蓁設計當代媽祖廟,結合成大建築系葉玉祥教授的集成材研究,採用可拆解、可回收的物理鎖固木構,嘗試以現代工法轉譯傳統斗拱語彙。學生參與從設計、模型製作到展場搭建,使策展成為教育、實務與研發之間的橋樑。

《媽祖科技廟》,嘗試以現代工法轉譯傳統斗拱語彙。參展者:林宛蓁、侯慶謀、葉玉祥、賴伯威,展覽團隊:侯林設計 + 葉玉祥 + 賴伯威。(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此外,本次展覽中唯一正在興建中的作品——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由九典建築師事務設計,並邀請威雙主策展人卡洛・拉蒂參與空間設計。拉蒂提出一段由身體感知引導探索知識路徑的「書山」坡道——一條貫穿挑高大廳的連續坡道,融合自動化書庫系統與書籍陳列,呼應其過去對「偶遇式知識體驗」的研究構想,也展現人與知識在空間中的動態連結。臺灣館此次展出該案的設計提案,讓大會主策展人的建築實作被納入其所主導主題的策展框架之中,為雙方建立起一場別具意義的策展對話。

《書山 – 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暨典藏中心》,參展者: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CRA Carlo Ratti Associati。(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無]信仰:展覽四大單元

威尼斯臺灣館展覽現場,也進一步將作品依據對空間不確定性的應對策略,分類為四大單元:

  • 戰略性的共存(Tactical Interdependence):涉及大尺度地景與產業空間,例如七股地區光電板與魚塭共構的聚落空間,或對抗都市熱島效應的空間策略,強調一種非中央集權、類似「游擊戰」的策略性對應。
  • 流變的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al Flux):如臺南鐵路地下化、松山菸廠等提案,從工業時期到後工業空間的轉變,討論基礎設施不只是物理系統,更是一種可被重新定義的空間結構。
  • 身體體現的韌性(Embodied Resilience):將尺度拉近至日常生活與身體感知,例如「街廓學」的研究,透過人行經驗、慢行空間、日常微觀場景揭示出非制式治理下的生活彈性。
  • 彈性的集合體(Adaptive Assemblage):著重於建築尺度與結構語彙上的新類型實驗,如利用模組、材料試驗等創造具適應性的建築聚合邏輯。

這四大分類從都市尺度到身體感知,從空間語言到策略結構,展現臺灣建築在變動社會中的多重對應方式,不同分類下的作品並非各自孤立,而是與策展主題中「科技、效率、控制」三元素相互交織。

灰色地帶裡的建築韌性

當代臺灣建築往往在灰色地帶中發展出彈性與創造力。這些灰色地帶並非單純的過渡或模糊區域,而是兩極之間持續調解、轉化的中介空間。無論是「有信仰又無信仰」的民間文化,或自然與科技、官方治理與日常之間的混融策略,臺灣建築展現出強大的不確定性應對能力。

(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例如,有建築師選擇在臺南魚塭與光電板之間蓋房子,在能源與地景之間尋求平衡;又如臺南中西區地下停車場,前身為失敗的地下街計畫,經由使用的轉化成為都市再生的關鍵基礎設施。這些案例展現,在看似矛盾、甚至對立的條件下,灰色地帶反而成為孕育創新空間的場域。

這不只是地景與建築策略上的抉擇,更是一種文化思維模式──臺灣人往往不以絕對為依歸,而是在內與外、信與不信、控制與自由之間,找到能呼吸、能生長的空間。這正是臺灣建築在不確定未來中最可貴的特質。

臺北復展延續在地討論

展覽11月在威尼斯落幕後,預計將於2026年3月(暫定)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鐵道部)旁的「臺灣建築文化中心」重新展出,作為該中心開幕的首檔展覽,將同步彙編17組參展團隊的作品出版專書。薛丞倫指出,這不只是一次國際參展經驗,更是一場建築教育的轉型實驗。他期許展覽回歸本地後,能激起更多臺灣建築界的對話與反思。並將臺灣在變動中所孕育的彈性智慧,轉化為對世界的知識回饋。

「我們從不斷變動中長出彈性,也希望這樣的知識能回饋世界。」

——薛丞倫

延伸閱讀|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聚焦科技挑戰,「[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計畫首度亮相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展期│2025.5.10-11.23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 (Palazzo delle Prigioni)

編按
本屆臺灣館由主策展人薛丞倫領軍,與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與江松長共同帶領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籌劃完成。策展陣容同時邀集顧問專家——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曾瑋,以及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國際顧問 Brian McGrath 教授參與指導。展覽裝置作品則攜手產業界共同實踐,包含 E Ink 元太科技透過產學合作推動電子紙應用的創新研發與創作,鴻森智能科技亦提供電子紙技術支援與部分贊助。在眾多企業與贊助者的共同參與下,臺灣產業界於科技與設計領域展現遠見與承擔,成為本屆臺灣館展覽得以實現的重要動能。

朱佑霖(Chu Yu-Lin)( 91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