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20)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的「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 [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在成大舉辦一比一組裝記者會,首度公開亮相展覽內容16件建築作品。展覽將於今年(2025)5月10日至11月23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讓全世界透過建築認識臺灣。

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用「Intelligens」這個字詞突出「gens」在拉丁文中「人」的含意,討論三種不同類型的智慧:自然、人工和集體智慧,於建築設計中如何被思考和用以面對當代環境和氣候困境。

本屆臺灣館建築展「[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以大會主題為基礎,探索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智慧(Intelligens)」角色,重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飄盪的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策畫概念受到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NON-sites」理論啟發,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並通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與再現之間的關係。「無」同時也是東方哲學中「無/有」的二元辯證思考。

今日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評審委員王嘉驥、吳光庭、侯君昊、徐明松、張基義及漆志剛、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江松長、蘇孟宗等人均出席與會。

國美館館長陳貺怡致詞表示,國美館自2000年起承辦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至今已有四分之一世紀的歷史。今年五月,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由三位教授代表臺灣帶領團隊參加本屆雙年展,他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策展工作,展現了驚人的效率與專業能力。本屆展覽以「智慧、自然、人工、集體」為主題,不僅是建築領域的重要議題,也深受臺灣社會的關注。展覽呈現了臺灣社會在高速發展中面臨的科技進步帶來的衝突與挑戰,例如高鐵的興建如何改變空間結構,以及科技崛起對社會造成的影響與代價,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議題。

展覽的空間設計融入了島嶼的概念,從群島到半島的結構轉換,象徵從無信仰到有信仰的過渡,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交替。展場中還設置了對應的光明燈,充滿象徵意義,展現臺灣文化深度與多樣性。最後,陳館長特別感謝策展團隊的辛勞付出,這不僅是展示臺灣建築實力的寶貴機會,也是向世界宣揚臺灣價值,並與全球建築界對話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時,也感謝文化部及七位委員的全力支持,讓本次展覽得以順利完成並成功亮相國際舞台。

評審委員張基義表示,感謝國立臺灣美術館長期以來對臺灣建築的支持。臺灣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歷程可以追溯到李祖源先生的帶領,目前已經邁入第19次參展。在這25年間,我們共同見證了臺灣建築的變革與創新,並透過文化、運動與建築,積極與世界展開交流。本次展覽提出了16個研究計畫,並以臺灣島的形式作為呈現,展現我們試圖與世界對話的多元方式。今年,我們除了參與大阪市博的活動外,威尼斯成為另一個重要的國際交流平台。最後,讓我們期待五月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再次以建築的語言與世界對話。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首次策劃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第19屆威雙臺灣館策展人薛丞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表示,成大建築系首次獲得策展權並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這對於成大及臺灣而言都是重要的里程碑。臺灣因地緣關係,在全球舞台上可以扮演既開放又具閉鎖性的獨特角色。在動盪的時代背景下,臺灣展現了因應世界變遷的智慧。昨日地震更突顯臺灣地理與社會的變動性,但我們選擇以積極的角度思考,探討人類如何在漂浮不定的世界中展現韌性與智慧。

展覽從臺灣在晶片產業中的重要性談起,延伸到臺灣多元的信仰文化——從崇拜石頭到各類物件,甚至是無信仰的自由空間。我們無法否認臺灣人對台積電晶片的高度依賴與信仰,這背後也反映了對高科技追求的深層信念。然而,這種信仰的實現需要付出代價,尤其在能源領域,唯有透過綠能等可持續發展方式,才能支撐這樣的信仰體系。在這樣的多元價值觀中,我們並非完全無信仰,而是游移於有信仰與無信仰之間,探索其中的平衡與禁忌。

本次展覽結合16組由教授與建築師共同組成的團隊,將多元價值融匯一體,創造了跨界合作與多元建築教育的機會。站在成大建築系悠久的八十年教育歷史基礎上,這次展覽展現了其在教育理念上的深刻視角,並藉此為臺灣的建築推向國際,成為與全球建築界交流與對話的重要平台。
三大主題的二元辯證:效率、科技、控制
臺灣的空間治理和發展策略深受信仰與[無]信仰的辯證影響。以高速度和高科技發展為例,高速鐵路將西部走廊轉變為大都會區帶,智慧技術使空間重構,也擾動了原本自然生態平衡;晶片和高科技的發展不僅成為臺灣在國際上的籌碼,也帶來了經濟、資源分配是否平等是否合理的反問與挑戰,同時臺灣人也以「智慧(Intelligens)」來重新審視正在發生於這片土地上地景的一切。

展覽設計嘗試辨識與建構屬於臺灣「信仰」與「無信仰」之間二元辯證的灰色地帶,尋找「智慧(Intelligens)」的不同表現形式及其在空間治理中的影響力,將分為三個面向探討:
- 效率(Efficiency):[無]高速度信仰(NON-Belief in high-speed),探討全球追求效率和快速發展的潮流,以臺灣高鐵系統為案例研究,提出高鐵所建構的臺灣大都會區帶,以及城鄉差距下都市生態的反省。
- 科技(Technology):[無]晶片信仰(NON-Belief in chips),探索對於科技島之於生態島兩個極端神話的信仰,以及背後在綠能光電板所覆蓋的代價,尤其以臺南七股地區作為場域的探索。
- 控制(Control):[無]感知-運動信仰(NON-Belief in sensory-motor),是在每天
例行生活的各種細微的感知-運動關係,在延展的基地涵構與關係場域中重新審視各種與生態、文化、社交的衝突。
遊走「島—群島—半島」的展場空間
本次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島—群島—半島」之間的關係呈現信仰與[無]信仰之間的張力,重新審視科技、環境與空間的複雜關係。
在展場正中央,一座宛如自黑夜海洋中浮現的島嶼靜靜佇立,蜂巢紙切割出的臺灣地形剖面,細密的紋路如同時間在土地上刻下的痕跡,微光自紙間漫出,隨地形起伏緩緩流動,結合上方「科技島」以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半導體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同時引入環境正義的討論,包括都市熱島效應、能源分配等議題,全面探索科技與環境的交互關係,並輔以17組研究書冊,以科技島嶼論述為序,開啟[無]信仰的觀展動線。

展場周圍配置的展櫃象徵環繞群島,展示12組研究模型,內容聚焦臺灣真實情境與議題,反映當代社會的挑戰與思考,讓觀眾在群島結構中重新審視臺灣地景轉變的脈絡。展場一端的「光明燈牆」,如同於群島之中設置的一座信仰半島,成為信仰核心並串連起所有展櫃與內容,營造統合與連結的視覺與體驗。正式於普宮展出時,由展場唯一開啟的對外窗,可望見威尼斯的聖母安康教堂,象徵人文與信仰的起點。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由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帶領國立成功大學團隊,將以展覽、裝置、工作坊和論壇的形式,探索並定義當代臺灣建築師的「智慧(Intelligens)」表現和未來設計的展場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