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19th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即日起至11月23日,由義大利建築師卡洛・拉蒂(Carlo Ratti)擔任總策展人。本屆以「多元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為主題,聚焦在當代建築如何以創新方式應對氣候變遷,並強調自然生態、人工技術與集體行動之間的互動關係。策展主軸強調跨領域合作、可持續設計與環境責任,試圖在全球面臨氣候等危機的背景下,重新定義建築的角色與可能性。

作為雙年展核心展區,國家館展覽主要分布於威尼斯城東南端的綠園城堡(Giardini)與軍械庫(Arsenale)兩大場域,來自全球的參展單位將各自回應主題提出建築實驗與策略。典藏編輯實地走訪威尼斯雙年展會場,從66個國家館中,精選12個策展內容與視覺設計皆令人印象深刻的展館。

其中,包括奪得金獅獎(Golden Lion)最佳國家館獎的巴林館「熱浪」,以氣候變遷為切入點,探討環境危機下的建築應對策略;以及比利時館以植物共生建築呈現綠色生態的未來願景,和丹麥館生猛直接的工地實驗,挑戰建築形式與施工的傳統界限。教廷館以其獨特的文化與宗教視角,帶來深入且反思性的展覽內容,獲得國際評審團特別提名。透過這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策展實踐,我們得以一窺建築如何作為回應未來挑戰的多重智慧平台,展現其在塑造人類生活、環境及社會結構中的關鍵角色。

金獅獎最佳國家館:巴林館
巴林館(Bahrain Pavilion,軍械庫區)以「熱浪」(Heatwave)為題,思考如何應對公共空間中「極端高溫」的氣候危機。展覽開放、適應性強且具社會性的建築策略回應,以黑馬之姿獲得2025年「金獅獎最佳國家館」。本屆評選標準側重於「開放性」、「集體創作」與「參與式空間」的呈現,國際評審團讚揚其結合傳統與創新的環境設計,展現對極熱條件下可行解方的前瞻性與社會關懷,反映了建築回應人類未來挑戰的多重可能性。

展館內陰涼舒適,結合風塔、懸掛冷卻天花板、沙袋座椅等被動式降溫手法,建構出一座專門為建築工人等長時間暴露戶外勞動者的降溫空間。同時,展覽提出「熱舒適」作為公共福祉與公平議題,倡議建立「熱環境共享資源」(thermal commons)。「熱浪」模組化、可擴展的設計,不僅是一項可行提案,更是一種對建築公共角色的再思考。

高溫壓力測試:德國館
本屆德國館(German Pavilion,綠園城堡區)以「壓力測試:適應極端高溫」(STRESSTEST:Adapting to Extreme Heat)為題,直面氣候變遷最迫切的挑戰之一——過熱。策展團隊結合建築、城市規劃與環境科學,透過兩個對比強烈的空間體驗,引導觀眾以身體感受城市的氣候壓力與可能的出路。

走入展館,觀眾將穿梭於兩個對比鮮明的展區:「壓力室」(STRESS)與「減壓房」(DE-STRESS)。壓力室的高溫悶熱令人難以忽視,現場設置了熱感攝影機即時捕捉觀眾體溫,投影成動態熱圖,使身體成為氣候壓力的直接見證。整體空間以數位模擬和實地資料為基礎,描繪真實城市面對暖化時的衝擊與脆弱。相較下,減壓房宛如一處微型綠洲:高大的樹木、涼爽的氣流、葉影婆娑。這不只是讓人喘口氣的空間,也展示了建築、景觀與都市設計如何成為應對氣候危機的整合式系統。透過自然蒸散與空氣循環,一個更宜居的未來在此被具體展演。

入口處的環狀投影,同時呈現藝術家Christoph Brech為展館創作的場域動畫作品,呼應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與變動性,為理性架構中的展覽增添一絲詩意與沈思。德國館以一場真實的感官體驗,帶領觀眾穿越熱浪下的城市現場:當熱浪成為日常,建築將不再只是庇護所,而是我們與氣候共處、尋找喘息與平衡的重要場域。

綠色生活實驗室:比利時館
走進比利時館(Belgium Pavilion,綠園城堡區),如同步入一座有機運作的綠色實驗室。展覽「建築生物圈」(Building Biospheres)由景觀設計師巴斯・斯梅茨與神經生物學家斯特凡諾・曼庫索共同策劃,展館內超過 200 種植物組成一個能感知、能調節的空間系統,挑戰傳統建築與自然的界線。植物不再只是裝飾,而是主動參與室內氣候控制:灌溉、通風與照明皆由植物狀態啟動,自我生成出涼爽、濕潤、宜人的微氣候。「從威尼斯的酷熱中走進來,遊客會立刻感受到由植物創造的涼爽空氣,這種身體體驗是立竿見影的。」斯梅茨表示。他更強調:「在當前的氣候危機中,建築應該再次關注保護不同的生命形式:人類、植物和動物。」

展館前室介紹了這座生物圈的設計背景與構築邏輯,後室則展示來自植物的即時資料,揭示自然與科技交織的動態過程。而在側廳中,四位比利時新銳建築師則進一步提出構想:他們設想了植物與「自然智慧」將在建築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未來。這些提案不僅回應了氣候挑戰,更預示了一種多物種共生的建築觀。策展人丹尼斯.波爾表示,這場展覽是對建築慣例的挑戰,也是一個匯聚設計師、生態學家與科學家共創未來的實驗平台。比利時館不只是展示空間,而是一種與氣候共生、跨物種共感的建築未來原型。

經濟與生態平衡:西班牙館
眾多國家館中,西班牙館(Spain Pavilion,綠園城堡區)以淺顯易懂的視覺設計語彙受到矚目。展覽以自創新詞彙「內在性」(Internalities)為主題,回應全球建築產業長期忽略的問題——資源開採、勞動條件、碳排與廢棄處理等「外部性」如何深刻影響環境與社會。策展團隊將這些被排除於建築設計之外的要素,重新納入展覽架構,試圖構築一種建築與土地、材料、能源之間更具責任感的關係。

展覽主軸聚焦於中央展廳「平衡」(Balance),展示16件由新一代西班牙建築事務所完成的實作案例。每件建築案例皆配有兩個模型,分別呈現建築的結構系統與其材料來源與提取過程,並同時安置於一組大型木製「天秤」裝置上。這些天秤整齊排列於展場,觀眾可以自由穿梭其間。模型材料直接取自建案所使用之石材、木材或黏土等實體物質,讓觀者在移動間能清楚辨識其原貌與質地,進一步認識建築物與地景資源的連動關係。

圍繞主展間的五個展室,分別聚焦於內在性的五大面向:材料、能源、勞動、廢棄物與排放。每一間都像一場深入田野的報告,由建築師與攝影師組成的團隊深入西班牙各地,從森林到石礦,從農村到工地,帶回來具體的觀察與反思。本次展覽也反映了新一代西班牙建築師的作品,是如何嚴格而徹底地研究建築如何調解生態和經濟之間的平衡。

施工進行式:丹麥館
走進今年的丹麥館(Danish Pavilion,綠園城堡區),彷彿誤入一處尚未完工的工地現場。由建築師Søren Pihlmann策劃的展覽「就地建造」(Build of Site)不只是展覽,更是一場持續進行的建築實驗。他以修復為策展核心,將這座由Peter Koch於1950年代設計的展館,轉化為一個真實運作的施工現場,挑戰拆除重建的慣性,強調材料再利用與在地資源的永續潛能。

展場內地面被掘開,裸露的牆體與粗糙桌椅,來自現地挖掘出的泥土、舊建材與廢棄明膠等,透過生物黏合技術重新組構,形成可感知的建築表面。這些未完工的細節正是展覽的語言——以當下的技術與手工,喚醒我們對「已擁有之物」的再認識。Pihlmann強調:「我們已經創造了所需的一切,現在該做的,是理解並善用現有資源。」展覽回應總策展人卡洛.拉蒂提出的人與氣候共生命題,透過「邊建邊展」的形式,探索照料、修復與再想像的空間行動。

讓人不禁想起第17屆威雙金獅獎得主阿聯酋館「濕地(Wetland)」主題,實驗性地將工業廢鹽水製成MgO水泥建材。兩者同樣從廢棄物中尋找資源,串連手工與科技,開啟建築實踐的新想像。
可回收的羊毛亭:拉脫維亞館
拉脫維亞館(Latvian Pavilion,綠園城堡區)主題「Unraveling」以一座會隨時間「解織」的羊毛展亭,回應本屆雙年展主題。天窗光線灑落於羊毛之間,映照出層層透光與密度變化的織品美感。這座展亭由一條條1.2公尺寬、5公尺長的羊毛織片組成,以弧形垂墜自屋頂,並在太陽能驅動的小型馬達牽引下,持續鬆解與變形。這種結構無固定形狀與狀態,使展館本身成為不斷流動的空間裝置。來訪者每次踏入,都將見到不同樣貌的展館形體。


從展覽第一天起,羊毛亭便透過演算法與太陽能系統,緩慢且持續地拆解自身,至展覽結束時完全回復為原始毛線。整座展覽不僅不產生任何建築廢棄物,更以循環、無痕的方式,呈現建築如何回歸材料本質,引發我們對「循環、可逆、具適應性」的建築思考。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的危機,策展團隊提出從「減緩」轉向「適應」的思維轉變。「Unraveling」不只是空間裝置,更是一場融合自然材料、演算法技術與集體智慧的跨域實驗。由建築師、針織設計師與能源工程師組成的團隊,實踐了策展人拉蒂所主張的多學科合作,回應當代建築須面對的氣候與社會挑戰。

特別提名獎:教廷/梵蒂岡館
今年第三度參展的教廷館(Holy See Pavilion,地點|Venezia, Castello 450),首度選定永久展場空間——位於威尼斯城堡區的聖瑪利亞奧西利亞特里斯教堂(Ex Casa di Santa Maria Ausiliatrice)建築群內。今年以「開放的作品」(Opera Aperta)為題,回應雙年展主題「集體智慧」。展館由教廷文化與教育部主導與威尼斯市合作,集結來自墨西哥、西班牙、奧地利、教廷及威尼斯在地的建築師與社群共同參與,在展期內將此歷史建築轉化為一處充滿生命力的社區參與中心。

「Opera Aperta」由建築師兼研究員瑪麗娜・奧特羅・維爾齊爾(Marina Otero Verzier)與Fondaco Italia藝術總監喬凡娜・扎博提(Giovanna Zabotti)共同策劃。這座教廷館以即時施工現場為理念,引用教宗方濟各通諭《願祢受讚頌》,強調建築「修復」與社區「療癒」並行發生的「雙重修復」過程。展覽期間,文物修復師會公開修復室內18世紀古祭壇,邀請觀眾見證每一日的細微變化。
來到修復現場,耳邊不時傳來現場演奏音樂,亦是一大亮點。現場開放多處空間,提供威尼斯與世界各地的年輕音樂家預約演奏,讓聲音成為與建築、社群對話的橋樑。教堂空間被活化為開放式修復現場,不僅守護歷史建築,也嘗試創造一個安定卻不封閉的場域,在網路世代鼓勵人們重新體會文化傳承與投入社區的價值,這份精神使教廷館獲得本屆國家館特別提名的肯定。

美式社交意象:美國館
美國館(the U.S. Pavilion,綠園城堡區)這次沒有高聲宣示宏大的未來藍圖,而是選擇用最日常的尺度——一座門廊——去描繪建築如何成為理解彼此、共享空間與想像社會的起點。2025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美國館以「門廊:慷慨的建築」(PORCH: An Architecture of Generosity),呈現門廊作為美國人公共與私人、自然與人工之間的過渡地帶。展館由威尼託地區的夯土與預製木材構築,質樸而溫暖,設有長椅、遮蔭與閱讀角落,讓人自在停留、交流。策展人Susan Chin說:「我們想建造一些歡迎的東西,但也要接地。」門廊不只是一個空間,更是一種態度。


策展團隊透過公開徵集,邀集來自全美的54位建築師、藝術家與社區實踐者參與——從紐約市交通局到原住民組織,各自貢獻出屬於自己視角的「門廊窗戶」,共同構成這座多聲共鳴的平台。展覽期間,美國館化身為「雙年展的客廳」,舉辦詩歌朗誦、音樂演出、手作工作坊與共享餐桌等活動,讓建築不只是展示空間,更回到日常生活的場景。館前的門廊既是一件建築作品,也象徵一個邀請——邀請人們走入空間,也走向他人,重新建立真實的連結。

首度參展、建館預定地:卡達館
人來人往的空地上,卡達館(Qatar Pavilion,綠園城堡區)以一座由竹子編織而成的開放式圓頂涼亭引人駐足,這是巴基斯坦首位女性建築師亞斯明・拉里(Yasmeen Lari)為卡達設計的社區中心裝置,象徵著她數十年來在災後重建與永續建築的實踐精華。建築不需地基、可拆卸模組化,運用天然材料如竹子與赤陶,既環保也充滿溫度。開放的拱形入口與幾何圖紋裝飾,呼應中東、北非與南亞地區「熱情好客」的文化傳統──「我的家就是你的家」(Beyti Beytak)的展館主題。

拉里將這座輕盈卻堅韌的建築視為為人、鳥與地球共同服務的庇護所,一如她所言:「我想打破避難所只能是臨時、一次性的想像。」展館不僅回應災難後的迫切需求,也對建築與歸屬感提出全新詮釋──讓每一位造訪者在自然與空間之間,感受到真正的「被歡迎」。這件作品座落於綠園城堡(Giardini della Biennale)中心位置,不僅標誌卡達首次參展,更佔據了未來卡達永久國家館的預定地。未來卡達館將由黎巴嫩建築師莉娜.戈特梅(Lina Ghotmeh)設計,預計成為半世紀以來加入綠園城堡的第三座新展館。此暫時涼亭既是過渡性地標,也是對永續與文化共融願景的宣言。
批判性空間實驗:北歐館
走進北歐國家聯合館(Nordic Countries pavilion,綠園城堡區),第一眼便被一輛遭混凝土柱穿刺的汽車震懾。這不是意外現場,而是一場以身體、建築與規範為題的深層批判。展覽「Industry Muscle」(工業肌肉)由藝術家Teo Ala-Ruona與策展人Kaisa Karvinen共同呈現,透過混凝土、鋼鐵與聲音,構築出一種對建築預設規範的抵抗經驗。

北歐館作為現代主義建築的象徵,體現純粹性與中立性等理想。Karvinen指出,這些理想在當代氣候與平權議題下亟需重新檢視:「若我們要持續使用並珍視現代主義建築,就必須正視其建構過程中的理想。我們該拆解的是思維方式,而非建築本體。」展覽以此回應雙年展主題對當前「人類處境」的關懷,以跨性別身體為視角,質疑現代建築對理想化與二元性身體模型的預設。

跨性別權益爭議升溫之際,尤其近期(4/16)英國最高法院裁定女性定義應以「生物性別」為準,使性別空間再度成為焦點。Ala-Ruona以自身跨陽性經驗設計五段「建築樂譜」,引導觀眾在空間中移動、感受與反思。他說:「當我身處視覺複雜、不強調身體輪廓的空間中,那種舒適感本身,就是對現代主義建築思維的一種逆轉。」
信仰與文化符碼:波蘭館
踏入波蘭館(Polish Pavilion,綠園城堡區),一股既熟悉又奇幻的氛圍迎面而來。你會看到滅火器被安置於精緻壁龕中,四周鑲嵌貝殼與石材裝飾,彷彿供奉神明的神龕;香灰盤與馬蹄鐵則與監視器並列展示,形成令人莞爾的視覺意象。展覽主題「Lares and Penates:在建築中建立安全感」源自古羅馬的「家園守護神」,象徵人類對庇護與穩定的渴望。策展團隊以「建築人類學」幽默呼應雙年展「Intelligens」中「gens」(人)的概念,聚焦人與建築之間的安全想像。

現場以1:1比例重現或複製各類物件,涵蓋生活日常與帶有儀式性的象徵物。「Lares」與「Penates」的觀念,對應波蘭傳統為建築招福的習俗,如灑鹽、丟雞蛋殼、放牛奶等,也與現代建築中的安全設施對照,如滅火器、監視器與緊急出口指示。這些原本制度化的設備,在展覽中轉化為帶來庇護的象徵,彷彿成為當代的「家神」。

策展團隊由建築師 Maciej Siuda 與藝術家 Krzysztof Maniak、Katarzyna Przezwańska 組成,從使用者視角出發,探討恐懼、渴望與安全感之間的關係。展覽以「安全」與「安全感」為雙重軸線,一方面涉及建築法規與設施,一方面挖掘波蘭文化中為家屋驅邪納福的民俗智慧。提醒我們,在日益不安的世界裡,這些看似迷信的儀式,或許比科技更能帶來深層的心理慰藉與歸屬感。

建築跨域轉職:匈牙利館
本屆匈牙利館(Hungarian Pavilion,綠園城堡區)展覽「這裡沒什麼好看的」(There Is Nothing to See Here)帶來一場令人耳目一新的空間體驗。走進展館,映入眼簾的是滿室鮮紅的假人模型,模擬著12種建築專業人士在工作中的姿態——這些人如今活躍於政治、科技、研究、教育、舞台設計等不同領域。他們的職涯轉向,正回應策展人Márton Pintér十年研究所提出的關鍵命題:「建築師的能力,不該只被框限於設計建築物」。強調建築知識應用於其他行業的潛力。

展場空間如一處劇場化的開放辦公室,內部設置有會議桌、簡報螢幕、討論空間與文件資料區,讓觀者彷彿潛入一場正在進行中的跨界會議。紅色假人與空間擺設的互動編排,使靜態展示產生極具戲劇性的臨場感,猶如親歷一場建築知識如何在各行各業中被重塑與應用的現場。

展覽內容依據不同主題以RGB色彩編碼呈現:紅色代表參與者、綠色對應他們的成功案例、藍色代表建築系學生的現況發展報告,系統性地引導觀眾理解「另類建築職涯」的樣貌。這不只是展覽,更是一場對建築教育與專業身份的深度反思與想像。

延伸閱讀|「[無]信仰」在地漂蕩的智慧──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在戰火中開幕
延伸閱讀|臺灣建築從「無」中長出智慧── 專訪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策展人薛丞倫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展期|2025.05.10-11.23
地點|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