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時5月8日晚間,歷史悠久的普里奇歐尼宮 (Palazzo delle Prigioni)燈光點亮,一場關於建築與信仰、島嶼與不確定的空間對話正式展開。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成功大學團隊策畫的臺灣館,在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隆重登場。臺灣館以「[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為題,在威尼斯歷史場域中打開一場由建築、信仰與島嶼構成的空間對話。

本屆策展由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薛丞倫領銜,集結來自建築學界與實務界的17組團隊共同參與,試圖回應本屆主題「多元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以臺灣的邊陲處境與地緣經驗,挖掘出一種來自模糊地帶的智慧。
開幕當週5月6日的清晨,印度軍方無預警襲擊巴基斯坦,引發巴國全面關閉領空48小時,印度北部多座機場同步停飛,造成超過20架國際航班被迫改道。開幕在即的臺灣館,部分文化部官員與媒體原訂搭機趕赴威尼斯,因此臨時被迫改降曼谷,甚至折返桃園機場。代表文化部出席本次開幕儀式的政務次長李靜慧也歷經超過40小時輾轉,最終仍親赴展場,象徵著即便世界風雲變幻,臺灣人仍能帶著信念抵達的毅力,展現如同策展主題所指的「漂蕩智慧」。

走進中世紀監獄遺構的普里奇歐尼宮,灰白磚石映著光影,高拱穹頂下,一座由蜂巢紙構築的「科技島」緩緩浮現。這座不以強烈形象奪人的裝置,選擇讓材質呼吸、讓光線說話,展場隨著觀眾步行節奏逐漸展開。由蜂巢紙構成的主體結構在自然光與燈光交錯下,投下如地景般層疊的影子,而上方懸掛的千餘張電子紙則如「信仰流轉的經卷」,輪播著來自臺灣的地景、街道與建築影像。儘管現場觀者來自不同語境,仍能從其律動中感受到某種介於自然與人工、在場與缺席之間的召喚。


展場一側的光明燈牆,由數個光明燈組合而成,背面佈滿發光裝置的控制晶片和線路,如同一座傳統信仰邁向科技未來的媒介和演化象徵。光明燈牆隱約可見臺灣島形,燈牆上金色媽祖像與室外威尼斯教堂間的「信仰交會」,不張揚卻含蓄地說明了「[無]信仰」所代表的漂蕩與折衷。這不是宗教對話,而是空間如何承載信念、懷疑與投射的聚合體。許多觀眾駐足於此,靠近觀看燈牆,會發現上面植入來自臺灣各地區媽祖廟供奉的25種媽祖形像,象徵信仰流動的在地實踐。


本屆臺灣館不以單一敘事線主導,而是轉化為一座「策展實驗場」。17組作品分布於「群島展櫃」與主島展區之間,以模型、影像、裝置等多元形式共構出一種非線性、開放式的展覽邏輯。現場不乏有觀眾試圖用地圖尋找線性邏輯,但最後卻是從空間間隙與停留感中,建立起自己的觀看節奏。

觀展過程中,部分來自當地威尼斯大學的學生志工在現場與國際觀眾交流,介紹展件與策展脈絡,他們不只是導覽者,也象徵著這場策展作為教育實踐的延伸——如同策展人薛丞倫所言:「這是一個知識實驗平台,不只是展出,更是一種參與、生成與辯證。」
預展首日人潮湧入,吸引來自法國、日本、立陶宛、新加坡、泰國、香港、奧地利、科威特、克羅埃西亞等場館策展人、參展者,以及多國媒體記者前來參觀。同時三場國際論壇接續舉行,從高教與城鎮轉型、影像與地緣政治,到建築策展實踐,現場討論熱烈,成為國際策展交流的亮點之一。

在晚間舉行的開幕式上,多位重要嘉賓蒞臨,包括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駐義大利代表處大使蔡允中、駐米蘭臺北辦事處總領事林讚南、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陳貺怡、評選委員吳光庭與漆志剛、國立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策展人薛丞倫與協同策展人江松長、蘇孟宗,以及多位參展團隊成員,共襄盛舉。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於致詞時指出,臺灣是一座充滿建築能量的島嶼,長年來透過平行展形式於普里奇歐尼宮穩健發聲。文化部目前正積極推動於2026年成立全臺首座以建築文化為主軸的國家級機構——「臺灣建築文化中心」,未來將作為臺灣建築研究、策展與教育推廣的核心平台,不僅整合在地知識系統,也期望深化與全球建築社群的連結。去年,臺灣與法國波爾多建築文化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展現我國在文化外交上的積極作為,也為雙方未來長期合作奠下基礎。她期待透過展覽交流、人才對話與教育計畫的推進,共同打造一個既屬於臺灣,也屬於世界的建築文化平台。

駐義大利代表處大使蔡允中則表示,代表處的首要任務是維繫臺義之間穩固的關係,文化交流則是促進雙邊合作的重要管道。臺灣在義大利每年舉辦多元文化活動,而今年更被定位為「歐洲的臺灣文化元年」。代表處將持續規劃包括影展、漫畫展以及博物館合作等多樣活動,而威尼斯雙年展正是其中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指標性項目。他提到,面對長期的國際孤立,文化是臺灣最自由、也最具彈性的國際交流方式。自2021年文化組成立以來,代表處已促成超過280場活動,未來也將持續努力,並感謝義大利政府長期以來對臺灣的支持與友誼。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陳貺怡談到,今年展覽主題「漂蕩」所呈現的不只是空間的移動與重構,更是一種面對變局時仍能建立秩序與關聯的文化實踐。身為文化部轄下專責當代藝術與建築策展的機構,國美館致力於推動臺灣文化走向世界,深化與國際的對話連結。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展之一,也是臺灣發聲的重要舞台。她期盼藉由此次展出,向國際展現臺灣在建築設計與文化思維上的創意與智慧,激盪出更多跨域交流的火花。

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則從學術角度出發,指出成大扎根於臺南這座歷史城市,自創校以來即關注科技、人文與環境的融合發展,並致力於將知識轉化為實際社會行動。他表示,當今臺灣已不僅是自由民主的象徵,更在全球科技與文化的浪潮中展現堅實動能。此次由成大團隊代表臺灣出征,所呈現的不僅是面對世界變局的建築回應,更展現臺灣與世界進行對話的誠摯意圖與能力。

策展人薛丞倫在致詞時首先感謝所有參與者的投入與支持,特別提到他的家人也親自到場,給予他莫大的鼓勵與力量。他表示,此次17組提案皆圍繞著在「不確定」與「介於之間」(in-between)的狀態中,探索臺灣建築所能展現的韌性與智慧。這是一種來自島嶼脆弱處境所孕育出的建築哲學——在信仰「無」的基礎上,共構一個可以承載多元想像的「家」。他強調,臺灣建築教育與視野的獨特性,正是在這些曖昧、開放與邊界模糊的空間中,孕育出與世界不同的對話方式,也形塑了本次展場的整體語境與想像力。
延伸閱讀|臺灣建築從「無」中長出智慧── 專訪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策展人薛丞倫

出席開幕式的貴賓還包括來自威尼斯市政府的文化推廣與女性平權國際事務處副主席Deborah Onisto、市政參事Paolino D’Anna、市政發展科負責人Marco Bordin;義大利當地藝術家協會主席Stefano Bellato;來自國際學術與建築領域的重要嘉賓,包含紐約帕森設計學院都市設計教授Brian McGRATH、法國波爾多建築中心總監Fabrizio Gallanti及策展人蔡雯雯、哈佛設計研究院助理教授傅雲等人。此外,來自新加坡、泰國、香港、科威特及克羅埃西亞等國的國家館策展人與參展代表也共襄盛舉,為本次開幕注入豐富多元的國際對話能量。

在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臺灣館以「【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為題,回應大會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從這座島嶼獨有的歷史與地緣經驗出發,提出一種因漂蕩而生、在不確定中成形的建築思維。
面對極端氣候、地緣張力與資源變動所帶來的挑戰,臺灣長期在模糊邊界中摸索出韌性的路徑。這一次,策展團隊以「非基地(Non-site)」作為展覽策略,不設限、不對位,讓17組建築提案如同微光般分佈於展場,彼此錯落交會,構成一個充滿張力的灰色網絡。

展場裡,觀者或許會駐足於一處改造後的地下街空間,或在光電板與稻田之間的聚落模型前停留,又或者在一張描繪臨時結構生活場景的照片前沉思。這些看似零碎卻深刻的實踐,讓我們重新理解建築的可能──它未必壯觀,卻能包容;未必完整,卻能孕育新的秩序與想像空間。
漂蕩,不是漂泊無依,而是在動盪與邊界之中,選擇以行動證明存在的價值。臺灣的建築與文化,正是在這樣的縫隙中生根,在變局裡展現出最柔韌的力量。這一次,我們再次站在威尼斯,向世界遞出一份來自島嶼的智慧邀請。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展期│2025.5.10-11.23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 (Palazzo delle Prigio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