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麗「Kiss Kiss Kill Kill」與《Hagay Dreaming》分別在慕尼黑與倫敦盛大開展
2019年曾代表臺灣參展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的藝術家鄭淑麗,今年(2025)二、三月,她在德國慕尼黑與英國倫敦也分別迎來兩場重要展演。這兩場展覽不僅回顧她過去三十年的創作歷程,也展現其在電影、裝置與新媒體藝術上的持續探索。
二月,鄭淑麗於德國慕尼黑藝術之家(Haus der Kunst München)推出個展「Kiss Kiss Kill Kill」,展覽以其首部劇情長片《Fresh Kill》(1994)為起點,回顧她身為藝術家與電影製作人的創作軌跡。展覽空間涵蓋四個獨立展間,觀眾將透過網路裝置與軟體互動系統探索作品,形成新的觀看與體驗方式。展覽亦以主題「垃圾」貫穿全場,顯示鄭淑麗透過此概念所探討的關於生物與科技之間的關係。

三月中旬,鄭淑麗與台灣原住民藝術家東冬・侯溫(Dondon Hounwn)合作的表演作品《Hagay Dreaming》將於倫敦泰德美術館(Tate Modern)展出。該作曾於台灣花蓮銅門部落與台北試演場演出,這次版本在劇本與場面調度上都有嶄新突破。
《Hagay Dreaming》以舞蹈、動作、樂器、儀式與吟唱交織出與太魯閣族文化相關的古老傳說。故事講述一位獵人在夢中遇見一群稱為「Hagay」的非二元性別認定者,他們傳承著祖先的生活、編織與狩獵智慧,作品結合鄭淑麗的新媒體實踐,和東冬・侯溫對部落傳統文化的知識,透過雷射與動作捕捉技術,重新詮釋部落傳說與個人故事,將為西方觀眾帶來全新的體驗。
延伸閱讀|一個神話的、跟一個當代處境的交集:鄭淑麗與東冬・侯溫創作對談

2025Art Basel瑞士巴塞爾公佈展商,耿畫廊再度參展
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將於6月19日至22日在瑞士巴塞爾舉行,預展日為6月17、18日。展會將匯集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的291家頂尖藝廊參展,作品涵蓋繪畫、雕塑、攝影和數位藝術,包括廿世紀早期的現代藝術先驅之作,以及具開創性的當代藝術。
本屆巴塞爾藝術展將推出Premiere展區,為藝廊提供嶄新舞台,展示近五年內創作的前衛藝術作品。Premiere展區將讓參觀者有機會發掘藝術新血,更加深化瑞士巴塞爾藝術展作為藝術平台不可取代的地位。
此外,知名德國藝術家卡塔琳娜.格羅斯(Katharina Grosse)以噴槍將Messeplatz廣場及周遭轉變為大膽奔放的繽紛世界。將成為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的一大亮點。.
由Kunst Halle Sankt Gallen館長喬瓦尼.卡邁恩(Giovanni Carmine)策劃的Unlimited展區,再次為大型裝置和表演藝術提供平台,打破傳統藝博會展位的空間限制。此瑞士巴塞爾藝獨有的展區將展出約70件跨媒材的巨型作品。
今年共有18家藝廊首次參展,為藝博會注入新的活力。其中,Arcadia Missa(倫敦)和François Ghebaly(洛杉磯、紐約)將直接加入主要畫廊展區。
耿畫廊將是再度參展瑞士巴塞爾的臺灣畫廊。除了參與主要畫廊展區,耿畫廊將在在Unlimited展區,推出2024年以屏風系列參展香港巴塞爾的藝術家蘇孟鴻作品,其藝術融合清代花鳥與當代視覺語彙,以艷俗、浮誇風格重構傳統符號,透過裝置與繪畫探索文化矛盾與歷史再製,並運用工藝技法回應東西方藝術與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關係,精彩可期。
延伸閱讀|Art Basel in Basel 2024 瑞士巴塞爾藝術展與臺灣藝術的現場身影

卡達設立威尼斯雙年展永久國家館,五月首度亮相
今(2025)年迎來成立20週年的卡達博物館(Qatar Museums,QM)於2月11日宣布,卡達(Qatar)將在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設立永久國家館,該場館將建於雙年展兩大主展區之一的綠園城堡(Giardini) 中央區域,緊鄰標誌性的「書店展館」(Bookshop Pavilion)。卡達將成為綠園城堡內第31個擁有永久館舍的國家。過去50年間,僅有澳洲和南韓分別在1987年、1995年新增了永久展館。
此決定發生於正值卡達與威尼斯市政府關係日益密切之際。2024年6月,卡達博物館與威尼斯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備忘錄》(Protocol of Cooperation),雙方承諾「強化現有關係,並促進卡達、威尼斯與義大利共和國在文化與社會經濟領域的合作」。據《ArtReview》報導,相關承諾內容包括「進行結構性修復工程,以修繕威尼斯市的部分象徵性建築。」
威尼斯雙年展主席皮耶特朗傑洛・布塔富科(Pietrangelo Buttafuoco)在聲明中表示:「自公元1000年起,威尼斯便擁有一個阿拉伯語名稱——Bunduqiyyah,這充分體現了這座城市長期以來的多語言與多族群交融歷史。在威尼斯與雙年展的核心精神——好奇心、探索精神與真誠的人文交流之下,我們誠摯歡迎卡達加入綠園城堡,成為推動全球創意與跨文化理解的重要力量。」

卡達館將於2025年5月在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首度亮相,以巴基斯坦建築師雅絲敏・拉里(Yasmeen Lari)策劃的裝置藝術作品《社區中心》(Community Centre)領銜,作為展覽 《Beyti Beytak. My home is your home. La mia casa è la tua casa.》(阿拉伯語:我的家即你的家) 的一部分。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智慧. 自然. 人工. 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將於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舉行,總策展人為建築師暨工程師卡洛.拉蒂(Carlo Ratti)。

財務告急!英國文化協會計畫出售藝術收藏,以償還1.97億英鎊債務
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正考慮出售半數以上的藝術收藏、共9,000件作品,以償還1.97億英鎊債務,這筆債務源自於疫情期間該機構向政府貸款的2.5億英鎊。英國文化協會首席執行長史考特.麥克唐納(Scott McDonald)向《衛報》表示,若無額外的財務支持,該機構「正面臨消失的危機」。他正在考慮削減 2.5 億英鎊的預算,裁掉數百名員工,並取消該協會在海外多達 40 個國家的辦事處。
麥克唐納透露,除非英國政府採取行動挽救,否則英國文化協會可能在十年內消失,這將損害英國的國際地位,其空缺將被俄羅斯及中國所取代。他表示,英國文化協會承諾會償還貸款,但仍須政府協助找到合理、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25年的還款期以及較低的利率。據《The Art Newspaper》估算,目前該筆貸款適用的商業利率,每年會產生約1,400萬英鎊的利息負擔。
據《ArtReview》報導,英國文化協會在全球100個國家推廣英國文化與教育,每年從政府獲得約1.6億英鎊的資金,佔其收入的15%,其餘收入則來自語言課程、「雅思」(IELTS)考試等商業活動。相比之下,其他歐洲國家的同類型機構獲得更多國家補助,例如德國政府每年為歌德學院(Goethe-Institut)提供約9億英鎊資金,而法國政府則為法語聯盟(Alliance Française)等相關機構挹注6億英鎊。
英國文化協會的藝術收藏包含芭芭拉.赫普沃斯(Barbara Hepworth)、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與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等知名英國藝術家的作品,整體估值約2億英鎊。其中約有一半的作品因法律限制而無法出售,但據《泰晤士報》報導,麥克唐納表示,他正在「探索我們可以出售的那50%作品」。

美國觀念藝術家Mel Bochner逝世,享壽84歲
美國觀念藝術家梅爾.博赫納(Mel Bochner)於2025年2月12日逝世,享壽84歲。博赫納被視為觀念藝術先驅,宣稱:「語言不是透明的。」(Language is not transparent.)其作品以探討語言、數學和各種記號系統間的關係而聞名,挑戰觀者對於藝術鑑賞的視覺追求。
1966年,他在任教的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策劃了開創性的觀念藝術展覽「草圖與紙上所見者非即藝術」(Working Drawings And Other Visible Things On Paper Not Necessarily Meant To Be Viewed As Art),該展覽以友人圖稿的影本為媒材,被認為是觀念藝術展先例,此展使他聲名大噪,受到阿德雷德當代實驗美術館(Adelaide Contemporary Experimental, ACE Gallery)、索納本德畫廊(Sonnabend Gallery)等一線藝廊的青睞。
博赫納的作品橫跨多種媒材,尤以文字為主題的繪畫和裝置藝術為重。創作經常解構、重組語言,脫離原有語境,辯證文字與意義間的關係。其作品曾在指標性藝術機構舉辦回顧展,包括1995年由耶魯大學藝術畫廊(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為他策畫的展覽、2011年在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舉辦的回顧展等。
博赫納曾坦言自己關注於藝術的哲學性(the philosophical nature of art),他色彩強烈,玩世不恭的字母刻畫,以及語焉不詳的嘲諷字眼(BLAH,相當於中文的「如此這般」),將永遠烙印在藝術史家與眾藏家的集體意識裡,持續挑戰人們對於藝術與語言的定義。

德國「敏斯特雕塑計畫展」任命Vincent Schier為策展人
敏斯特雕塑計畫展(Sculpture Projects Münster)宣布任命文森.席爾(Vincent Schier)為2027年50週年展的策展人。他將與去年8月被任命為藝術總監的薩格勒布(Zagreb,克羅埃西亞首都)策展團體「What, How & for Whom」(WHW)之三位成員合作。席爾此前擔任哥廷根藝術協會(Kunstverein Göttingen)藝術總監,以及德勒斯登藝術館(Kunsthaus Dresden)的策展人,聚焦環境和社會永續議題。他在柏林新藝術社會(Neue Gesellschaft für bildende Kunst)積極參與德國和匈牙利核能問題的藝術與研究項目。此外,他曾在萊比錫平面與書籍藝術學院(Hochschule für Grafik und Buchkunst)和哈雷的布格.吉比興斯坦藝術學院(Burg Giebichenstein)任教。
敏斯特雕塑計畫展是一個每十年在德國北部敏斯特舉辦的戶外雕塑展覽,始於1977年,由克勞斯.布斯曼(Klaus Bussmann)和卡斯帕.柯尼希(Kasper König)創立。自創立以來,已有超過220位藝術家參與,包括伊薩.根茲肯(Isa Genzken)、克萊斯.奧登堡(Claes Oldenburg)、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和妮可.艾森曼(Nicole Eisenman)等。至今累積約有40件藝術作品成為敏斯特市景的一部分。
WHW的三位成員——伊維特.丘林(Ivet Ćurlin)、娜塔莎.伊利奇(Nataša Ilić)和薩比娜.薩博洛維奇(Sabina Sabolović)——是首批被任命為敏斯特雕塑計畫展藝術總監的女性。她們此前曾擔任維也納藝術館(Kunsthalle Wien)的藝術總監。去年,她們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她們「致力於以教育為導向,探索弱勢族群的歷史與時下挑戰之間的聯繫」。
延伸閱讀|德國「敏斯特雕塑計畫展」顛覆傳統印象

蘇富比董事會重組,中東影響力強化
2024年底,阿布達比主權基金(Abu Dhabi Developmental Holding Company ,簡稱ADQ)以10億美元入股蘇富比。近期消息揭露,蘇富比將進行董事會重組,新董事會由9人組成,其中3席由來自ADQ的管理人員擔任,標誌著中東資本首次在蘇富比的運營決策中扮演關鍵角色,顛覆長期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公司架構。
此次人事變動引起關注,尤其是ADQ投資部長、首席執行官穆罕默德.哈桑.阿爾蘇瓦迪(Mohamed Hassan Alsuwaidi)的加入。他在阿聯酋政商界擁有深厚背景,曾任穆巴達拉投資公司高層。隨著重組,阿布達比政府成為蘇富比英國辦事處的控股實體,進一步強化了中東資本對該拍賣行的影響力。
此外,穆爾塔扎.侯賽因(Murtaza Hussain)與阿齊茲.穆爾吉(Aziz Moolji)也加入了董事會。侯賽因曾任ADQ首席投資官,並擁有卓越的金融投資經歷;穆爾吉則在ADQ的併購與另類投資部門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董事會成員對拍行財務決策有投票權,但不參與日常營運,董事會中無藝術專業人士。蘇富比保留一個獨立無投票權、以藏家為中心的國際理事會,為公司發展提供專業建議。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獲贈大批新古典主義藝術作品
收藏家Jeffrey E. Horvitz與Carol Horvitz伉儷近期捐贈一批豐富的古典主義藝術作品給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這些作品涵蓋16至19世紀的法國藝術,共計約2250件,讓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成為新古典主義藝術的新寶庫。捐贈人Horvitz是位私人投資者,曾在1994至1999年連續六年入選《ARTnews》年度200大收藏家名單,其妻Carol目前擔任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董事,他們對16至19世紀法國藝術的收藏,在美國私人收藏中數一數二。
此次捐贈包含2000幅素描、200幅繪畫和50件雕塑,包括知名藝術家夏爾.勒布倫、法蘭索瓦.布雪、尙-歐諾黑.福拉歌那、雅克-路易.大衛、西奧多爾.傑利柯的作品;眾多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包括 Anne Vallayer Coster、Élisabeth Vigée Lebrun、Marie-Gabrielle Capet 和 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以及在美國稀有藝術作品,例如Jacques Bellange、Reynaud Levieux 和Nicolas Prevost的作品。
除了捐贈作品,捐贈人亦提供一筆藝術基金,用於長期維護管理作品,以及舉辦展覽、支持研究,預計成為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歷來收穫最高額的捐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