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號稱「雙年展年」的2024年後, 2025年仍有許多大大小小的雙年展,本文盤點了17檔雙年展,其中值得注意的便是有許多策展人由女性擔綱(其中便有六檔),並且她們所關注議題多半圍繞當前全球性或地區性的緊迫議題。而「科技與人類社會」以及「自然與生態的反思」,也是2025年雙年展所關注的重點。
此外,哈瓦那雙年展(Havana Biennial)儘管已然邁入第40年,但歐美國際藝術領域,不同於過去,已逐漸包容非歐洲背景的藝術。再加上古巴局勢劇變、藝術商業化所導致醜聞,以及古巴政府當前對於藝術家與異議人士的壓迫環境,讓哈瓦那雙年展的角色變得需要重新省思。最後,臺灣的雙年展近年也百花齊放。無論是亞洲藝術雙年展、台北雙年展、綠島人權藝術季,以及橫山書藝雙年展,都以各自以藝術深入自然、歷史以及文化脈絡之中。
女性策展人的崛起
在即將來到的2025年,值得注意的便是由許多女性策展人策劃雙年展。首作為藝術領域指標的美國雜誌《藝術評論》(ArtReview),在「 2024藝術權力百大排行榜」(Power 100)評選中,沙迦皇室出身的霍爾.阿爾.凱西米(Hoor Al Qasimi)排行第一。她將會在2025年將會策劃愛知三年展(Aichi Triennale) 「灰燼與玫瑰間的時光」(A Time Between Ashes and Roses)以及沙迦雙年展(Sharjah Biennial) 「承載前行」(to carry)之外,也即將於2026年策劃雪梨雙年展。

延伸閱讀|第16屆沙迦雙年展「承載前行」(to carry)公布策展人與藝術家名單,臺灣原住民族藝術家武玉玲、林安琪入列
在沙迦雙年展「承載前行」中,凱西米更是任命了一支五位全女性策展團隊。以「承載」為題,反思「承載變革」(carrying change)的意義,探索人類在遷徙或停留時所承載的文化、故事與情感,連結過去的體驗與未來的想像,呈現跨世代及多樣傳承的意義。展覽聚焦於個體與集體在非自身空間中的脆弱性,並通過文化與藝術進行回應與參與,強調藝術在社會、科技及靈性上的多樣表達,以及如何承載變革。雙年展採用多元方法,包括駐地計畫、工作坊、集體創作、聲音體驗與出版物,並鼓勵跨文化對話與批判性思考。策展項目以實驗性與合作為核心,有時共同構成多聲交響,有時講述獨立故事,強調傾聽與資源共享的重要性。

而將於2025年9月13日至11月30日舉行的愛知三年展,則是探討「生態環境、人類活動,以及結合兩者的敘事和理論之間的波動狀態與聯繫」。展覽名稱取自詩人阿多尼斯(Adonis)的詩句,探索自然與人類共生的可能性,並透過藝術創造對話平台,反思地球與居民間的複雜關係。展覽結合日本工藝品與國際當代陶瓷作品,匯聚當代藝術、表演藝術與建築教育等多領域專家,通過跨文化合作和平衡國際與地方視角,提出去中心化資源開採模式的替代性未來想像,挑戰傳統的人類活動方式。

延伸閱讀|愛知三年展迎來首任女性藝術總監
延伸閱讀|愛知三年展2022年展期、策展團隊名單公布,展覽將加入表演藝術
此外,2025年6月14日到2025年9月15日所舉辦的第13屆柏林當代藝術雙年展(Berlin Biennale) ,則是由策展人扎沙.科拉(Zasha Colah)策劃。以「逃逸性」(Fugitivity)作為核心主軸,通過柏林市中心大量狐狸出現的現象作為策展靈感,探索藝術如何在面對不公正法則時創造自身規範。強調藝術的靈活性、非法性與越界的可能性,試圖超越對少數群體的標籤化框限,重新思考身份政治的局限性,並關注平等性和尊嚴的重建。

中國首個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上海雙年展,任命凱蒂.斯科特(Kitty Scott)為第15屆的主策展人,以「花兒聽到蜜蜂了嗎?」(Does the Flower Hear the Bee?)為題,將於2025年11月8日至2026年3月31日舉辦。展覽交匯將立足於不同智慧模式的點,將人類與非人類智慧同時納入考量,並從自然與文化中汲取智慧,企圖透過藝術作品、觀眾與環境之間,找到多樣、全新的感官交流方式。

將於2025 年6 月7 日至9 月14 日舉行的第13屆利物浦雙年展(Liverpool Biennial)也是邀請策展人瑪麗安妮.麥克奎(Marie-Anne McQuay )策劃,延續該雙年展一直以公共、歷史和社區空間貫穿的理念,她以「BEDROCK」為題,借鑒了英國利物浦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支撐該城市社會基礎的信念。它的靈感來自於橫跨城市地區的砂岩,並體現在其獨特的建築中。 此外,創作軸線與生命呼應著遷徙與旅程的臺灣藝術家張致中也將會參與此次雙年展。

延伸閱讀|2023英國利物浦雙年展:魯凱族藝術家安聖惠受邀創作巨型陶壺雕塑
第18屆伊斯坦堡雙年展(Istanbul Biennial)由土耳其背景的克里斯蒂娜.托梅(Christine Tohmé )接下策展人重擔,雙年展分為三個階段,逐步推進。第一階段將於2025年9月至11月舉行展覽和公共活動。第二階段則是在 2026 年,聚焦於建立永久性的教育結構,並與當地藝術團體合作,推出公共計畫。第三階段則於2027年9月至11月推出,涵蓋展覽、出版、表演與討論收尾。這三個階段旨在延展時間框架與調整節奏,回收「時間」作為變革性藝術過程的核心。2025年展出的雙年展展覽,將會聚焦於自我保護與未來,探討危機與不穩定中,物質條件與安全感缺乏如何影響日常生活,並塑造個人與社群的關係。

延伸閱讀|第16屆伊斯坦堡雙年展「第七大陸」,參展藝術家名單公布!
第13屆哥德堡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Gteborg International Biennial for Contemporary Art) 由克里斯蒂娜.萊納特(Christina Lehnert)擔任策展人,將於2025年9月20日至11月30日在瑞典哥特堡(Göteborg)舉行。她在2024年10月接受北歐媒體《藝術評論》(Kunstkritikk)的採訪時,指出這次雙年展將以「聯盟」(Alliances)為主題,聚焦於藝術家如何通過聯盟應對當前「兩極化」(polarized)時代的挑戰,並探討公共、政治及個人層面的聯結與衝突。反映當下的緊迫性,為敏感議題創造自由討論的場域,避免簡單的對立或否定,並重新審視「團結」的問題。致力於對抗當下藝術受到威脅的現狀,為藝術家提供表達的安全空間,支持他們自由探討世界觀與當代議題。透過創作與聯盟的實踐,展覽希望成為回應兩極化現實的橋樑,並激發對未來藝術與社會的多元想像。(註1)

人工智慧與新科技想像
人工智能的熱潮依舊不止,也是2025年雙年展關注的一大重點。於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舉辦的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Venice Biennale of Architecture)以「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為題,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以「Intelligens」一詞探索未來形式的集體智慧。重新思考建築在氣候危機中的角色,試圖提出實質且快速的解決方案,探索建築如何成為促進環境進化與轉變的關鍵媒介。將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的《[無]-信仰(Non-Belief)》,代表「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

延伸閱讀|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入選提案公布, 由成大建築系《[無]-信仰」》代表參展
延伸閱讀|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國家館精選:過去與未來的交匯,實驗與現實的碰撞
第13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Seoul Mediacity Biennale)藝術總監安東.維多克(Anton Vidokle)、哈莉.艾爾斯(Hallie Ayres)和盧卡斯.布拉西斯基斯(Lukas Brasiskis) 提出「展覽如降神會」(exhibition-as-séance),試圖突破當代新自由主義框架下的雙年展。以探索神秘主義與科技的交會為核心,探討歷史、地理與文化中的隱秘知識、藝術、技術與社會間的複雜聯繫,關注生與死、存在與缺席、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邊界,並試圖透過靈媒會的隱喻跨越界限的可能。透過探索當代科技如何重新定義文化、靈性與心靈自動化,並提出「靈魂的技術」,挑戰西方傳統二元對立的文化框架,旨在以批判性與實驗性的視角反思人類存在與死亡的意義,揭示不可見性與顯現的多重詮釋。

自然與生態的賦權
作為北歐的藝術雙年展代表,第13屆「MOMENTUM」將於2025年6月14日至10月12日在挪威莫斯(Moss)以「界域之間:共鳴生態」( Between/Worlds: Resonant Ecologies)為題,探索聲音作為連結人類與非人類世界的核心媒介,揭示隱藏的生態共鳴。策展人莫頓.桑德高(Morten Søndergaard)以「超在地」(ultra-local)為概念基礎,倡導一種新的聆聽與感知方式,讓觀眾體驗不同生態之間的邊界空間。展覽場地涵蓋城市空間、森林與峽灣等多個地點,透過聲學特性呈現地方生態的聲音層次與全球性聯繫。試圖讓地方性與全球系統之間的張力成為藝術探討的核心。此外,以「海之復權」為主題,結合了現代美術、在地文化、自然風景的大型藝術展覽的第六屆三年展瀨戶內海藝術祭(Setouchi Triennale) 也將會於2025年4月開幕。這是每三年在瀨戶內海島嶼舉辦的當代藝術節,為期100天,分春、夏、秋三個場次,並且擴大到沿海城鎮,使參展地區總數達到17處。

將於2025年10月18日至26日舉辦的第15屆佛羅倫斯雙年展(Florence Biennale) ,以「光與暗的崇高本質」(The Sublime Essence of Light and Darkness)為主題,探索光與暗二元結合,強調多樣性與統一性之間的哲學與藝術聯結,並以光與暗的對立與融合切入,展示如何成為通往「合一」的媒介。引導觀眾認識自然中的對立如何構成統一系統,反思人類社會中的衝突與對立,企圖喚醒人類對自然相互依存性的情感。
哈瓦那雙年展40年,初衷已逝
自2024年11月開展,橫跨到2025年2月28日的第15屆哈瓦那雙年展,以「共享視野」(Shared Horizons)為題,探討人類共同知識與情感,企圖超越差異,追求更公平與可持續的未來。本屆展覽是哈瓦那雙年展開展40週年,將重新審視其歷史,並創建新的溝通與合作網絡。策展團隊將雙年展視為一個「情感網絡」,尊重差異與珍視多樣的共存模式,並鼓勵跨學科的合作性創作。與往屆相比,本屆更加強調突破畫廊與傳統藝術空間的限制,深入社區,讓藝術家與當地居民共同創作,促進彼此理解,並展現集體合作的力量。

然而,以流亡馬德里的古巴女性策展人索爾維.豐特(Solveig Font)為首等六位古巴藝文人士在e-flux上投書的〈在壓制異議的國家,雙年展能夠尊重差異嗎?—論哈瓦那雙年展〉一文中指出:哈瓦那雙年展自1980年代創立以來,企圖回應被國際藝術活動排除的南方視角。然而,如今40年後,國際藝術已逐漸包容非歐洲背景的作品,而古巴政治局勢也發生巨大改變,在此前提下,重新審視哈瓦那雙年展的意義變得必要。儘管哈瓦那雙年展一直是高文化的象徵,但它的商業化傾向導致了近年藝術品盜竊等醜聞,並加劇了藝術界對國家機構的不信任。當前,古巴一黨制下的壓迫環境尤為嚴峻,藝術家和異議人士遭受迫害,甚至因批評而被捕。這使得雙年展在威權政府支持下是否仍可實現批判性思維與實驗成為疑問。古巴政府仍依賴雙年展吸引外資,同時以虛假的創作自由掩蓋其對異見的壓制。(註2)在此背景下,哈瓦那雙年展能否真正尊重差異並維持其創立初衷,值得深刻反思。

2025年於臺灣舉辦之雙年展
而回到臺灣,自2024年開始跨度到2025年3月2日,第九屆亞洲藝術雙年展,以「所有令人屏息的」為題,由方彥翔召集,邀請安妮.戴維狄安(Anne Davidian)、墨夫.艾斯賓納(Merv Espina)、金海主(Haeju Kim),以及艾斯莉.西文(Asli Seven)共同策展。從關係性、交互性和具回應能力的經驗知識與生活方式中汲取靈感,提出了對當前世界秩序的另類想像與實踐。參展作品以多元媒介形式,從政治性與美學層面同時對「進步論」和「普世時間觀」提出質疑,強調歷史與人、地方及其所處環境的緊密聯繫。在當前受到帝國政治與新社會系統支配的生活中,這些作品追溯殖民暴力的纏結歷史,為替代性與解放性的未來開闢新的可能性。

臺灣另一個在2025年值得注目的雙年展便是第14屆台北雙年展。將由來自黎巴嫩的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和來自德國的提爾.法爾拉特(Till Fellrath)雙人組擔任策展人。他們也透露:在策展方法的部分,除了將延續目前在進行中的計劃,也將以藝術家為主軸,讓他們(藝術家)的聲音可以持續增進我們對這複雜世界的理解。此外,也由衷期待可以從柏林拓展,建立台北雙年展與全球網絡的連結。

延伸閱讀|北美館公布第14屆「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名單,由黎巴嫩和德國策展人接棒
此外,兩年一次的「綠島人權藝術季」 將於2025年5月登場,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聯合獨立策展人張文豪及曾哲偉共同策劃。以「一四九海浬的時間:抵抗遺忘」為題,圍繞「渡海登島」的概念,回顧1951年5月第一批政治犯從基隆港啟程,橫渡149海浬抵達綠島的歷史事件。以航程隨記憶與時間的推移,逐漸承載出不同的意涵,帶領觀眾追溯白色恐怖受難者的生命軌跡,並深入反思歷史創傷與空間之間的糾葛。橫山書藝館則是預計在2025年12月底推出2025橫山書藝雙年展「運動中的書法:從文人的書房到諸眾的街頭」,由林俊臣與龔卓軍共同策展,討論書法如何從文人的書房走向諸眾的街頭,進入到社會文化生活與政治運動訴求的場域。
註1 Hagdahl, Nora Arrhenius. “Extremely Contemporary: As Curator of GIBCA 13, Christina Lehnert Promises to Confront the Present Head-On.” Kunstkritikk, October 30, 2024. .
註2 Font, Solveig, Coco Fusco, Celia Irina González, Hamlet Lavastida, Julio Llópiz Casal, and Yanelys Nuñez Leyva. “Can a Biennial Respect Difference in a Country that Represses Dissidence? On the Havana Biennial.” e-flux, September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