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第16屆沙迦雙年展「承載前行」(to carry)公布策展人與藝術家名單,臺灣原住民族藝術家武玉玲、林安琪入列

第16屆沙迦雙年展「承載前行」(to carry)公布策展人與藝術家名單,臺灣原住民族藝術家武玉玲、林安琪入列

第16屆沙迦雙年展,以《承載前行》(to carry)為題,旨在提出一個多義的開放式命題。展覽將探討我們擁抱甚麼以及其方式,邀請觀眾探索五位策展人的不同背景和立場,以及他們所匯聚的共鳴。

沙迦藝術基金會宣布第16屆沙迦雙年展(Sharjah Biennial 16)的主題、策展方式及參展名單。展覽將在沙迦各地展出,呈現超過140名參展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包括80個全新委託作品。臺灣則有武玉玲(Aluaiy KAUMAKAN)和林安琪(Ciwas Tahos)等兩位藝術家參展。

第16屆沙迦雙年展策展人包括:科倫坡COLOMBOSCOPE藝術總監兼柏林格羅皮烏斯美術館(Gropius Bau)副策展人娜塔莎·金瓦拉(Natasha Ginwala);倫敦Cubitt計畫總監和蛇形畫廊策展人阿瑪爾·哈拉夫(Amal Khalaf);在伊斯坦堡和紐約工作的獨立策展人澤伊內普·奧茲(Zeynep Öz);日惹雙年展基金會(Biennale Jogja Foundation)總監阿麗亞·斯瓦斯蒂卡(Alia Swastika);紐西蘭毛利與原住民藝術策展人梅根·塔馬蒂-昆內爾(Megan Tamati-Quennell)。

此次參展的臺灣排灣族藝術家武玉玲,近年獲得許多國際策展人的關注,自2018年獲得PULIMA藝術獎之後,便曾受邀參展2020年日本第七屆橫濱三年展、2020年台北雙年展、2021年澳洲第十屆亞太三年展、2022年第二十三屆雪梨雙年展、2023年倫敦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特展「親愛的地球:危機時期的藝術與希望(Dear Earth: Art and Hope in a Time of Crisis)」。而林安琪則具有泰雅族身份,其行為錄像作品多探討著原住民酷兒的認同、政治與文化身分,去年亦曾獲得2023第六屆Pulima藝術雙年獎。除此之外,對武玉玲與林安琪多有研究與陪伴的青年策展人呂瑋倫,也將與兩位藝術家一同前往。

武玉玲藉著這樣的創作語言,包裹著她自排灣族傳統文化中養成的、對於材料華麗而細緻的處理方式,以及編織過程中、纏繞著自我與群體生命經驗的「關照」性質。圖為武玉玲於「母神的備忘錄」開幕現場。(本刊資料室)
藝術家武玉玲。(本刊資料室)
林安琪 Ciwas Tahos《找尋迭馬哈霍伊的路徑mgluw tuqiy na Temahahoi》錄像截圖。(Pulima藝術獎提供)
林安琪 Ciwas Tahos《找尋迭馬哈霍伊的路徑mgluw tuqiy na Temahahoi》錄像作品截圖。(本刊資料室)

第16屆沙迦雙年展,以「承載前行」(to carry)為題,旨在提出一個多義的開放式命題。展覽將探討我們擁抱甚麼以及其方式,邀請觀眾探索五位策展人的不同背景和立場,以及他們所匯聚的共鳴。

有別於過往以單一策展人和學術理論作為雙年展的主調,第16屆沙迦雙年展以五位策展人組合所合議的主題「承載前行」(to carry),意味著理解我們不屬於自己空間中的脆弱性,同時通過我們所持有的文化對這些場域保持敏感。它也是連接多重時間性的橋樑,涵蓋跨世代的故事和各種繼承方式。我們在旅行、逃亡或離開時會攜帶甚麼?當我們在地域和時間之間遷移時,我們形成了甚麽通道?我們留下的時候擁抱著甚麽?在生存之中又擁抱著甚麼?

因此,「承載前行」(to carry)將雙年展作為一種集體的探索方式和一種有意義的建構,及持續觀察的模式——向後、向內和橫向觀察,而不是在毀滅和暴政的浪潮中「轉身拒絕」。第16屆沙迦雙年展的策展項目反思變革的意義以及它在技術、社會、動物主義或儀式性的可能性,有如社區助產士,在過渡性時期為他人提供支援。

五位策展人表示:「我們的項目是在一個問題的框架之下進行,而不是個單一主題。我們帶著家園、祖先和政治結構意味著什麼?這種探究精神與根植於變革和流動故事的藝術方法相融合,包括跨代的親情、哀悼和儀式、實驗性教學法,以及對土地和海洋地形的知識。我們承擔著作為客人和主人的責任,透過溫柔、失敗和憤怒這些關懷的表現、資源的交流和聯盟的建立,喚起在世界中行動和共處的可能性。」

第 16 屆沙迦雙年展:「承載前行」(to carry)策展宣言

to carry a home
to carry a history
to carry a trade
to carry a wound
to carry equatorial heat
to carry resistance
to carry a library of redacted documents
to carry rupture
to carry Te Pō [the beginnings]
to carry change
to carry songs
to carry on
to carry land
to carry the language of the inner soul
to carry new formations
to carry the embrace of a river current
to carry sisterhood and communal connection
to carry the rays of a morning without fear

沙迦雙年展第 16 屆的主題「承載前行」(to carry)是一個多聲部且開放式的命題。透過不斷擴展「攜手共進(to carry)」內容及方式的清單,邀請我們接觸不同的形式和立場,並匯聚成一個共鳴。

雙年展的主題「承載前行」(to carry)意味著理解我們不屬於自己空間中的脆弱性,同時通過我們所持有的文化對這些場域保持敏感。它也是連接多重時間性的橋樑,涵蓋跨世代的故事和各種繼承方式。我們在旅行、逃亡或離開時會攜帶甚麼?當我們在地域和時間之間遷移時,我們形成了甚麽通道?我們留下的時候擁抱著甚麽?在生存之中又擁抱著甚麼?

因此,「承載前行」(to carry)將雙年展作為一種集體的探索方式和一種有意義的建構,及持續觀察的模式——向後、向內和橫向觀察,而不是在毀滅和暴政的浪潮中「轉身拒絕」。第 16 屆沙迦雙年展的策展項目反思變革的意義以及它在技術、社會、動物主義或儀式性的可能性,有如社區助產士,在過渡性時期為他人提供支援,這些項目共同形成了一個實驗和合作的門檻空間,在這我們創作不同的故事,理解失敗和黑暗的時刻,提供空間容讓我們表達溫柔和憤怒。

作為不同過程和提案的載體,策展人共同並各自孕育著他們項目,建立出傾聽和相互支持的空間。多樣的策展方法—— 從駐留、工作坊和集體創作到寫作、聲音體驗及擴展出版物—— 將不斷出現在雙年展之中,促進批判性對話和形成不斷演變並以多重視角、地理和語言講述的敘事。有時,不同策展人的項目在同一場地共同展出,形成豐富的多聲部;而有時,它們則佔據整個空間來講述一個故事。它們共同構成了一組不斷演變的敘事,從多個視角、地理和語言去講述故事。

參展藝術家名單(標記「*」為以全新委託作品參展)

Adam HajYahia、Adelita Husni-Bey、Akinbode Akinbiyi、Akira Ikezoe、Akram Zaatari、Albert Refiti、Alia Farid、Aluaiy Kaumakan、Ana Iti、Anga Art Collective、Arthur Jafa、Ayman Zedani、 Ayşe İdil İdil, Betül Aksu, Okyanus Çağrı Camcı with Merve Elveren、Ayumi Paul、Aziz Hazara、 Betty Adii with Septina Layan、Bilna’es、Bint Mbareh、Brian Martin、Cannupa Hanska Luger、Cassi Namoda、Cécile B. Evans、Chandralekha、邵純、Citra Sasmita、林安琪、Claudia Martínez Garay、Concrete Thread Repertoire、Daniel Boyd、Dian Suci Rahmawati、Dilek Winchester、Doruntina Kastrati、Driant Zeneli、鮑藹倫、Emily Kam Kngwarray、Emre Hüner、Fatma Belkıs、Faye Heavyshield、Fazal Rizvi、Fernando Palma Rodríguez、Fiona Pardington
Güneş Terkol、Hashel Al Lamki、Helene Kazan、Hellen Ascoli、張奕滿、Hugh Hayden、 Hylozoic/Desires、Ipeh Nur、Joe Namy、John Clang、Jorge González、Julianknxx、Kaili Chun、Kaloki Nyamai、Kapulani Landgraf、Kate Crawford with Vladan Joler、Kate Newby、劉窗、Lorna Simpson、Luana Vitra、Luke Willis Thompson、Maïa Tellit Hawad、Mabel Juli、 Mahmoud Khaled、Mangku Muriati、Mara TK、María José Murillo、Mariam Alnoaimi、Marie- Claire Messouma Manlanbien、M’barek Bouhchichi、Megan Cope、M’hammed Kilito、Michael Parekōwhai、Mila Turajlić、Mohammed Al Hawajri、Dina Mattar and family with Ala Younis、Mónica de Miranda、Monira Al Qadiri、Morris Foit、Nadia Christidi with Sary Moussa and Joseph Kai、Nadiah Bamadhaj、Naeem Mohaiemen、Nasser Al Yousif、Ndidi Dike、Nge Lay、Noémie Goudal、Olivia Plender、Onur Gökmen、Paky Vlassopoulou、Pallavi Paul、Pastizal Zamudio withAndrea Torreblanca、Photo Kegham – Kegham Djeghalian、Pratchaya Phinthong、RaafatMajzoub、Raffaela Naldi Rossano、Rajni Perera、Rajyashri Goody、Raven Chacon*、Reetu Sattar、Restu Ratnaningtyas、Richard Bell、Risham Syed、Rita Mawuena Benissan、Rossella Biscotti、Roy Samaha、RRD (Re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Anuar Portugal, Bruno Ruiz, Joel Castro, Laura Muciño and Sergio Torres)、Rully Shabara、S M Sultan、Saffronn Te Ratana、Sakiya、Salima Hakim、Sancintya Mohini Simpson、金相敦*
、Sarah Abu Abdullah、 Serapis Maritime、Sevil Tunaboylu、Shivanjani Lal、Shubigi Rao、Singing Wells、Sky Hopinka、Stephanie Comilang、Steven Yazzie、Subash Thebe Limbu、Suzanne Lacy、T. Vinoja、Tara Al Dughaither、Te Matahiapo Collective、The Voice of Domestic Workers x MOI TRAN、Tishani Doshi、Viswanadhan、Vitória Cribb、Wael Shawky、Womanifesto、Ximena Garrido-Lecca、Yhonnie Scarce、Yim Yen Sum、Yvonne Koolmatrie、Zadie Xa

第 16 屆沙迦雙年展:《承載前行》(to carry)

展覽時間|2025 年 2 月 6 日至 6 月 15 日
開幕週|2025 年 2 月 6 至 9 日
展覽地點|沙迦市、阿哈姆里亞、阿爾達伊德、卡爾巴、阿爾馬丹及阿聯酋其他地點

ARTouch編輯部( 1705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