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國家館精選:過去與未來的交匯,實驗與現實的碰撞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國家館精選:過去與未來的交匯,實驗與現實的碰撞

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的一些國家館,同樣主題集中、觀念性強,且在脈絡化的展現與實踐上同樣具備相當的完成度和感染力,互動性也相當受重視,顯現建築終究是與人的身體與感知、情感有著不可磨滅的關聯。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於5月20日正式對公眾開放,也於同日將本年度的國家館金獅獎授予巴西館,英國館則獲特別提名。此外,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的一些國家館,同樣主題集中、觀念性強,且在脈絡化的展現與實踐上同樣具備相當的完成度和感染力,互動性也相當受重視,顯現建築終究是與人的身體與感知、情感有著不可磨滅的關聯。下文將特別介紹其中的幾個國家館。

巴西館「大地」(Terra)展覽現場。Photograph by Matteo de Mayda. Courtesy of La Biennale di Venezia
巴西館「大地」(Terra)展覽現場。Photograph by Matteo de Mayda. Courtesy of La Biennale di Venezia
巴西館「大地」(Terra)展覽現場。Photograph by Matteo de Mayda. Courtesy of La Biennale di Venezia
巴西館「大地」(Terra)展覽現場。Photograph by Matteo de Mayda. Courtesy of La Biennale di Venezia

國家館金獅獎:巴西館(綠園城堡展區,Giardini)

以「大地」(Terra)為題的巴西館由Gabriela de Matos與Paulo Tavares策劃,以「重新思考過去、以設計可能的未來」為核心概念,交織著巴西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人與社區、祖先與離散、自然與人類社會等彼此關聯的課題。第一間展廳題為「為經典去殖民化」(De-colonizing the Canon),圍繞以「無中生有」的現代城市景觀建設而知名的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從「去殖民化」的角度、選擇這片土地的原住民族Quilombola為立足點而展開敘事。另一間展廳則題為「起源之地,未來的考古學」(Places of Origin, Archaeologies of the Future),則更進一步地深入真實的實踐,透過五個範例來考察非洲裔巴西人在社區與土地中如何運用和實踐古老智慧與大地共生,讓人看到「去殖民」與「脫碳」之間的連結。除了兼顧議題的在地與普世,整個巴西館也表現出詩意的觀念性與異常紥實的物質性——甚至展間地面與展檯都用泥土鋪就、砌成,呼應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始終強調的「零碳」方向,柔和溫暖的色調也像是象徵著傳統、貼地的古老生活方式。

奧地利館搭建通往一牆之隔當地社區的空中走廊(最終未獲大會批准而呈現未完工狀態)。(攝影/嚴瀟瀟)
奧地利館搭建通往一牆之隔當地社區的空中走廊(最終未獲大會批准而呈現未完工狀態)。(攝影/嚴瀟瀟)
奧地利館同時展出規劃模型。(攝影/嚴瀟瀟)
奧地利館同時展出規劃模型。(攝影/嚴瀟瀟)

奧地利館(綠園城堡展區)

奧地利館相當激進地提出一種社會實驗性的方案,名為「參與」(Beteiligung / Partecipazione),既指涉奧地利館長期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也直接關聯到作為這次核心的空間行動:由維也納的建築團體AKT和建築師赫爾曼·捷克(Hermann Czech)策劃,奧地利館試圖在館舍建築後方搭建一條連結一牆之隔的在地社區的「空中通道」,讓當地居民得以自由(也即免費)地進出奧地利館(當然也會包括整個綠園城堡展區)。這一提案最終被大會否決,因此我們在現場看到的是一座顯然未完工的封閉的空中走廊,以及從中體會到的,奧地利館試圖透過改變空間來推行新的共存或生活方案的批判性思考與實踐。而最終未能完全實施的策展思路,是否也暗示了雙年展這樣大型展演即便在觀念上可以很激進,卻終究在實踐中有相當大的局限?

德國館變身大型材料倉庫。(攝影/嚴瀟瀟)
德國館變身大型材料倉庫。(攝影/嚴瀟瀟)
現場觀眾積極參與德國館的材料回收再利用工作坊。(攝影/嚴瀟瀟)
現場觀眾積極參與德國館的材料回收再利用工作坊。(攝影/嚴瀟瀟)

德國館(綠園城堡展區)

德國館選擇了直接與去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作對話,接納了去年展覽結束後整個展區中所留下的大量廢棄材料,廣泛包括木料、金屬、地毯、塑膠、人造皮革等幾乎各類大小材料,讓整個德國館變身為一座倉庫。同時,材料的維護和再利用也是從觀念到具體實踐的重要內容,現場可見許多觀眾在材料區自由挑揀、自行裁剪,也根據展覽所提供的DIY手冊來製作如手袋等不同用品。德國館以相當直接的行動方案回應節能減碳議題,但做到條理與美感並存,觀念與實踐之間相通,仍是可見下了一番功夫。

南非館入口。(攝影/嚴瀟瀟)
南非館入口。(攝影/嚴瀟瀟)
南非館以迷人的巨幅繪畫表現泛靈論世界觀的建築性結構。(攝影/嚴瀟瀟)
南非館以迷人的巨幅繪畫表現泛靈論世界觀的建築性結構。(攝影/嚴瀟瀟)

南非館(軍械庫展區,Arsenale)

南非館以神秘低調的空間佈局,鋪陳一個幽微卻宏大的敘事,展呈上並不像是主展題「一個民族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A People)那樣具備全然理性化的邏輯脈絡,以黑色條狀簾為主要空間動線引導和區域分隔的介質,似乎隱喻不同思維方式、不同課題範疇之間彼此滲透的關係,條狀簾本身可隨意穿梭的性質,也暗示了某種非線性的思考邏輯。南非館具體的展呈物,則明確回應了「過去是未來的實驗室」(The Past is 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非人物種的議會」(The Council of Non-Human Beings)和「政治動物」(Political Animals)這三個展題,或以檔案呈現南非前殖民時期建築,或以迷人的巨幅繪畫表現泛靈論世界觀的建築性結構,或以思路各異的建築模型裝置表現南非的建築學校校舍,彷彿都被包裹在同一具有機身體內被觀眾所認知,細節上的豐富層次與整體的完成度都相當具水準。

拉脫維亞館。(攝影/嚴瀟瀟)
拉脫維亞館。(攝影/嚴瀟瀟)
拉脫維亞館。(攝影/嚴瀟瀟)
拉脫維亞館。(攝影/嚴瀟瀟)

拉脫維亞館(軍械庫展區,Arsenale)

人潮湧動的拉脫維亞館,在雙年展與超市之間、在各國家館與販售的不同商品之間,建立起視覺化與隱喻性的關聯。貨架林立的超市中,近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各國家館在不同年份中提出的主題,化身為以不同國家代表性產品為視覺化呈現之物。同時更設計有以丟擲小球進入相應貨架上方設置的網袋這樣的「票選」環節,旨在讓觀眾體會到自己身為民眾的認同感與作出的決定,是如何與整個社會的運作之間互相影響。這是一個從觀念到結構設計、視覺呈現和互動性都作了充分思考規劃的展館,遺憾的是或許因為互動性太強而吸引大量參觀人潮來進行丟擲球的遊戲,熱鬧之餘,反而有削弱對其策展觀念之充分體會與認知的疑慮。

波蘭館。(攝影/嚴瀟瀟)
波蘭館。(攝影/嚴瀟瀟)
波蘭館。(攝影/嚴瀟瀟)
波蘭館。(攝影/嚴瀟瀟)

波蘭館(綠園城堡展區)

波蘭館以「數據」(Datament)為題,針對四個不同國家或地區(波蘭、墨西哥、馬拉威、香港)的人們居住空間的採樣調研數據,用不同顏色鋼材料搭建起、也互相套疊的空間裝置,來打造足以讓我們對於數據有新形式認知的方式。人可在這一裝置中平面、上下移動的事實,既呼應其本身即有關人的居住空間的前提,也用身體互動性來暗示數據本身、以及利用大數據不斷累積的統計分析和演算法對當代人的深刻影響。空間裝置的高度抽象化,與四周牆上所展出的研究過程與不同成果的檔案或文字展呈,形成強烈的反差與互補。

烏克蘭館於綠園城堡展區的戶外展出。(攝影/嚴瀟瀟)
烏克蘭館於綠園城堡展區的戶外展出。(攝影/嚴瀟瀟)
烏克蘭館於軍械庫展區的室內展出。(攝影/嚴瀟瀟)
烏克蘭館於軍械庫展區的室內展出。(攝影/嚴瀟瀟)

特別關注:烏克蘭館(綠園城堡展區、軍械庫展區)

烏克蘭出現在國際大型展演中,本身便是帶有複雜議題之代表性與話題聚焦性的存在。本屆雙年展在綠園城堡和軍械庫兩個主展區皆為烏克蘭闢有展館,前者在戶外呈現為覆蓋綠植的防禦土牆(在威尼斯成為觀眾的休憩空間),後者則在室內似防空洞般營造昏暗、低矮、陰鬱的氛圍。現場並無實質性的展呈物,而以象徵性的身體感和簡約的提示,完成不失後勁的展示。

嚴瀟瀟(Yan Xiao-Xiao)( 228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