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錄自《歷史文物》324期封面故事)
文|楊荏喻採訪
圖|史博館、國立國父紀念館、雲台藝術研究中心、吳金石
走過動盪不安的年代,畫壇巨擘李奇茂始終維持豁達樂天的性格,豐沛且生機勃勃的創作量能至其晚年皆未枯竭。後期筆調更為凝鍊集中,脫去過多的表形,直擊畫作主題的精神核心。

2025年適逢李奇茂百歲紀念,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於2025 年4 月3 日至6 月8 日推出「李奇茂百年展」。《歷史文物》偕史博館策展團隊,專訪李奇茂女兒——藝術家李安榮女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何堯智教授、國立國父紀念館助理研究員黃宗偉博士,藉由對李奇茂的認識觀察與相關研究,了解其藝術成就與影響,並與讀者分享「李奇茂百年展」籌備過程點滴。

世事變遷,心境永遠少年
李奇茂(1925-2019),本名李雲台,出生於安徽省渦陽縣(今利辛縣),師從陸化石,後因時局動盪,1949 年隨青年軍來臺,改名李奇茂。後師事梁鼎銘(1898-1959)、梁中銘(1906-1994)、梁又銘(1906-1984)昆仲,接受正規美術教育訓練。李奇茂走過戰亂年代,多次經歷生死一瞬,更親歷八二三砲戰,但他仍充滿韌性、樂天爽朗,一生創作不輟,作品數量與藝術成就皆堪稱頂尖,齋名「采風堂」。
祖父為當地鄉紳,父親致力辦學,李奇茂的家庭環境承襲中國傳統士大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他卻自小獨鍾繪畫,因而常受父親責罰。唯有母親一力支持他習畫,至晚年他仍舊感念母親慈暉,參展作品常有母親畫像。
何堯智在〈象外之妙.韻外之致——探索李奇茂教授水墨藝術的當代視覺文化〉一文中提及李奇茂的作品《書中自有黃金屋》,便是將筆墨直接勾勒「母教子學」圖像於舊式煤油燈座側面,據言燈的樣式與他兒時習字所用類似,藉此思念慈母並藉由藝術形式抒發情感,亦將傳統水墨跨界進入裝置藝術的形式。
李奇茂兒時生活常與馬為伍,故早期畫作亦多以馬為主題,筆下奔馬飛縱騰越,姿態各有不同,其筆墨皆為動態,氣勢豪邁開闊,更是藏家爭相收藏的對象。後以人物畫為主軸,充滿對於常民生活、社會環境的觀察與人本思想。而本次「李奇茂百年展」的展件中,向國立國父紀念館借展的《造船廠寫生―十大建設》也是件十分特別的作品,當年藝術家應邀為國家重要建設留下畫作紀錄,題材則依照抽籤分配;即使是像造船廠這樣生硬的題材,李奇茂也能以卓越的識見與想像力去發揮出水墨畫獨有的意境。

李安榮記憶中的父親無論何時何地都在創作,無論多麼忙碌都能利用瑣碎時間畫圖;即使於旅遊途中也會盡量找出時間作畫,畫時成竹在胸,下筆即走龍蛇。不只是當下的寫生,更是體驗的內化,將物象造形留存於記憶中;在他筆下,描繪當時的地景、溫度與意趣氛圍,不僅極富臨場感,也是畫家將之累積為靈感來源的資料庫。從一般的紙張,乃至飛機上與飯店的信箋、餐巾都能為他所構圖練習,長久累積,造就高深的寫實功力,其大寫意筆法結合西畫中的速寫,線條精準常人難以企及。李奇茂並不特別講究筆墨材料,認為「水、墨之間的關係就玩不完了」,濃淡乾溼,從線到面,他將手上開闊縱橫乃至精深圓熟的筆勢反覆磨練,著力終生。

致力傳承,跳脫傳統
1976 年,李奇茂至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前身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國立藝專)擔任美術科主任,何堯智憶及往日課堂,李教授上課學風自由,課堂畫作示範過程本身便是種藝術,其走筆可從腳趾往上「生長」出整個人物的輪廓,使學生更加了解人物動態的表現性。若要畫飛禽動物,李教授便真的帶來小雞在課堂上以供觀察寫生,並以毛筆水墨進行素描的訓練,而非依照舊時教學方式一味讓學子臨摹畫稿。
國立藝專師生美展創作為每年的美術節活動重頭戲,其中大尺幅的書畫多以山水畫呈現,花鳥次之;李奇茂以人群、夜市的描繪突破傳統,更設立「人物畫特別獎」獎學金,作為對該項目創作的鼓勵,進一步開展學生對人物畫的興趣,讓書畫開啟更多的想像空間與可能性。而他一系列鄉土采風畫作透露對社會人情的關懷,充滿生命溫度,藝術家以「微觀人間」的方式,跳脫早期局限於佛教造像的路線,去觀察各行各業人們的樣貌與不同的生活型態,帶動人物繪畫多元的發展。更「宏想世間」,把當下的人生百態與社會氛圍凝注在畫作之中,其中皆是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國立國父紀念館藏有李奇茂一系列的「國父行誼圖」,是他當年多方請益並且蒐集資料後所作,其細節與背景皆經再三推敲,深怕出現訛誤;風格雖與其他作品有別,但仍然相當精采。當時無論是房屋結構或生活環境都迥異於今日,其畫作除了擴展了水墨畫的題材,同時更為後來獨特的創作面貌埋下種子。
熱情、健談,關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以及相處的溫度,極富親和力,是眾人對李奇茂的印象,其對繪事的執著、熱忱與堅持,無論授課或出國推廣藝術,亦不因語言而有所隔閡。由於幼年學畫時母親影響他至深,李奇茂亦熱烈鼓勵具有天分的學生踏上藝術道路;更敦促後進致力研修,從而加入推廣藝術教育的行列,「在老師眼中,學生就像各種容器,雖高矮胖瘦有所不同,但各自獨立,各有各的樣貌」。即使過了40 年,李奇茂都還能記住學生的名字,藝專任教時期他曾繪製全班學生的樣貌,每個人的特徵皆躍然紙上。

日後學生們各奔前程出國深造,李奇茂海外參訪時仍然能將眾人凝聚在一起,「老師就像一個桶箍將把我們集結起來,發揮水桶功能,乘載更多創作能量!」何堯智說,無論學生後來進修的是傳統書畫或是探索當代前衛藝術,李奇茂的熱情與真誠都能將他們兜在一起,讓東方美學精神深植於後輩心中。
(本文由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授權摘錄轉載,完整文章請見《歷史文物》324期)
《歷史文物》324期全文上線中,更多精彩內容,請見電子書
購買由此去:
國立歷史博物館博物館商店:臺北市南海路49號
TEL:02-2388-2782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山路6號
TEL:04-2226-0330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TEL:02-2518-0207
國家網路書店:http://www.govbooks.com.tw
延伸閱讀|臺灣水墨巨擘「李奇茂百年展」史博館盛大開幕,69件經典致敬傳奇一生
延伸閱讀|一場透過幾何、哲學與雕塑的未來提問 李再鈐「穿越世代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