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史博館70週年典藏文物庫房動土,預計2027年底完工

史博館70週年典藏文物庫房動土,預計2027年底完工

4月2日,國立歷史博物館在新北市中和區中橫路166號舉行「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文物庫房新建工程」動土典禮。典藏文物庫房開工是重要里程碑,基地面積1791平方公尺,將興建地下1層、地上5層,總樓地板面積5050平方公尺的典藏專用建築,預計於2027年底完工。

今4月2日,國立歷史博物館在新北市中和區中橫路166號舉行「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文物庫房新建工程」動土典禮,祈願開地平安、動土大吉。文化部長李遠、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洪世佑、久佳營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唐俊峰、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吳承軒等各界貴賓出席開工典禮。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文物庫房新建工程」動土典禮,文化部長李遠(左4)、文化部次長徐宜君(左3)、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洪世佑(右4)、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吳承軒(右3)。(文化部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文物庫房新建工程」為「國立歷史博物館升級發展計畫」子計畫之一。國立歷史博物館整建期間將典藏品分置移藏於各館庫房,大致如下:平面類文物移藏至國美館;張大千及溥心畬等書畫精品,寄存故宮本院;器物類文物移置故宮南院;河南青銅器及玉器,暫存於中研院史語所。隨著「史博館修復及再利用」計劃完成,史博館於2024年重新開館,典藏文物庫房於今日動工。

李遠表示,「一個博物館的身世就是一個城市的身世,而一個城市的身世就是一個國家的身世」,今年是史博館在植物園裡第70年,也是二次大戰終戰80年,正是藉由博物館回顧臺灣歷史變遷的重要時刻。史博館的修復及升級工程自2013年文化部第一任部長龍應台開始構思,歷經5任部長,到去年史博館本館完成整修正式開幕。而史博館的文物也在2017年史博館整建工程啟動時,經過310天的包裝整理、10274人次的參與、累計行駛3813公里大規模搬遷,將文物暫時典藏於各地合作的庫房,直到今天2025年,期待已久的專業典藏庫房終於動工。

文化部長李遠與各界貴賓為「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文物庫房新建工程」動土祭拜祝禱,祈求工程順利。(文化部提供)

李遠說明這段遷徙的歷史很像臺灣,感謝所有參與的人,「回頭看,前面有五個部長都陸續參與這個工作,更讓我覺得說文化工作急不來,一棒接一棒的。我來這邊工作有一個很深刻的感覺,文化真的不用太急,因為在你手上可能剛好結束某個計畫,也可能剛好開啟某個計畫,然後這個計畫一定要做得很好,因為要永遠留給後代子孫,可能一百年的這種感覺,所以心裡上會覺得很有責任要把它做好。賴總統曾經對外講:『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那靈魂它的家在哪裡呢?我今天在這邊,感覺這個家終於要蓋了,而且等了七十年,有點寂寞,有點安靜,卻有點永恆。文化就是這樣子,好像無所不在,好像又永遠跟著你。所以今天在這裡,雖然很安靜,有點寂寞,但就是這麼重要,因為我們等了七十年。我今天有這個機會站在這邊,感謝所有參與典藏庫房成立的人。」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文物庫房新建工程」金鏟動土,文化部次長徐宜君(左2起)、文化部長李遠、史博物館館長洪世佑、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吳承軒等出席典禮儀式。(攝影楊椀茹)

典藏文物庫房開工是重要里程碑,基地面積1791平方公尺,將興建地下1層、地上5層,總樓地板面積5050平方公尺的典藏專用建築,溫濕度控管、防蟲、防火、防水、防盜、防震等均包含於內。外牆規劃以具有厚度的灰色抿石,營造出博物館典藏品應有的寧靜莊重感。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洪世佑表示,將建造一座現代化的典藏庫房,新建典藏庫房設計為綠色及智能的庫房,未來將可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完備提升博物館整體功能。除依文物材質分別規劃專屬空間外,並配置有登錄檢疫、消毒除蟲、靜置暫存、修護室、攝影室等空間,讓典藏專業更細緻累積更充實的背景脈絡、建立更完整的修護軌跡,妥善保存國家重要文化資產,建立良好典藏制度和文物保存基礎,使文物得以最佳狀態在博物館與世人見面。預計於2027年底完工,在此期間史博館典藏組同仁也將研擬完整細緻的庫房計畫,完工於靜置期後,陸續將文物遷移至典藏庫房。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文物庫房」規劃示意圖。(文化部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今年建館70週年,於1955年成立之初並無館藏,次(1956)年教育部撥交戰後日本歸還古物及河南博物館原藏文物,成為館藏的重要基礎。此後陸續經由政府機關撥交、各界捐贈、館方購藏、民間發掘出土文物等多項管道使藏品日益豐富,分為國畫、法書、西畫、玉石、陶器、瓷器等19類文物,藏品內容包括史前彩陶、商周甲骨青銅器、唐三彩、石刻佛雕、玉器、民初家具戲偶、當代書畫等,樣貌多元,古今兼備,至今已達5萬8158號。 在過去史博館以5、6樓閣樓空間充作文物典藏空間,近6萬件藏品共用僅約232坪的空間,庫房因空間不足、加以館舍與機具設備老舊問題顯得窘迫,故而擇地興建典藏庫房。

建築師吳吳承軒表示,新的建築將提供8間現代性的庫房,並配合典藏文物性質給予不同的溫濕度設定,在整個構造系統上,庫房就是屋中屋的概念,外面還有整個建築的外殼,在雙層保護下,可以減少溫濕度的波動,進一步可達到更節能減碳的效果。一樓面對前方馬路退縮10公尺以上,提供友善綠化的開放空間。同時,這個案子也是整個中和國防管理學院舊址都市設計,第一個通過都市設計審議的,因此這個庫房完工後也為整區定錨了一個非常友善的都市景觀。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文物庫房新建工程」簡報。(攝影藍玉琦)

ARTouch編輯部( 174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