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從生活細節中去尋找筆墨的靈感,更由身邊的事物發掘繪畫的素材。」
──李奇茂
2025年,時逢李奇茂百年冥誕之際,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作為李奇茂作品典藏最豐富的博物館,匯聚25個單位、精選共69件經典作品推出「李奇茂百年展」,並表示此次展覽不僅是對大師百年冥誕的致敬,更是一場見證藝術與歷史交織的回顧之旅。

李奇茂(1925-2019),本名李雲台,出生於安徽渦陽(今利辛縣),1949年來臺,是戰後臺灣水墨畫第一代的重要代表。1962年,他受邀參加史博館全國馬展,以童年在嘉裕關見馬奔馳的記憶入畫,筆墨生動、氣韻十足,驚豔各界。1960至70年代,李奇茂多次代表臺灣參與國際展覽,並與史博館合作創作巨幅水墨《寶島長春圖》與《抗戰八年國史圖》,為臺灣藝術外交立下重要里程碑。

下面這件馬圖繪曠野間, 一人馳聘策馬, 眾馬奔騰, 設色以墨色為主調, 摻藍、黃等色, 和諧中略帶對比之趣, 用筆迅速豪爽, 並根據題跋,此時畫家因手疾故使用非慣用的左手,可能因此用筆略細碎。李氏年少時從隨祖父在嘉峪關一帶販馬, 塞外草原、牧馬等為其常繪題材。本幅為1980年文藝季, 於史博館所作的國畫揮毫示範作品。

本次特展依創作年代與風格主題分為三單元:「墨舞縱橫.象外之妙」、「蘊積融續.韻外之致」、「水墨天地.高闊廣博」,並展出過往從未公開展覽的《任重道遠》、《同心》、《八仙上壽》、《群鷹會》、《春江水暖鴨先知》、《干城二十週年紀念》、《泉之鄉》及最後遺作《天馬》等。
李奇茂百歲冥誕冠蓋雲集
史博館今日(4/11)下午舉辦「李奇茂百年展」開幕式,現場冠蓋雲集,文化部長李遠、史博館館長洪世佑、李奇茂夫人張光正女士、雲台藝術研究中心執行長李安榮、前國防部長馮世寬、前政務委員黃光男、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以及李奇茂的親友與學生齊聚一堂,共襄盛舉,向這位臺灣近代水墨巨擘致上最誠摯的敬意。

文化部長李遠致詞提到,自己從小住在史博館旁邊,父親是業餘藝術家,經常帶他看展。他記得父親總說:「李奇茂是個傳奇人物。」雖買不起畫作,卻珍藏了不少畫冊,「我可以說是看著李奇茂的畫長大的,他的畫作,是我們這一代人重要的文化養分。」李遠也深刻描繪李奇茂作品的氣韻:「不羈卻不放蕩,自由卻不放任,自在卻不輕挑,自信卻不自滿,這正是臺灣人的精神寫照。」
史博館館長洪世佑則指出,李奇茂筆下不論是市井人物還是飛禽走獸,都充滿生命力與情感。他細膩觀察生活百態,展現對臺灣土地的熱愛與藝術的執著。他更曾多次在史博館揮毫示範,讓藝術與博物館空間緊密相連,呼應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強調的「社群連結」理念。

前國防部長馮世寬分享了一段深刻回憶。他曾目睹李奇茂現場揮毫十大建設當中的「臺中港」一景,只見大師筆走龍蛇,十秒勾勒成形。「但他卻說,這一筆他想了三十年。」馮世寬說,這樣的積累與沉澱,是李奇茂藝術生命的真諦,也深深影響了他。馮世寬表示自己珍藏的18件李奇茂作品,也已在退休前全數捐贈給國防美術館典藏。

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則提到,星雲大師與李奇茂為亦師亦友,兩人常以「為國盡力」互相勉勵。李奇茂多次無私支持佛光山,體現他情義相挺的精神,堪稱臺灣文化界的珍寶。

前政務委員黃光男讚譽李奇茂融合東西方技法,將傳統水墨與西方速寫完美結合,開創獨樹一格的風格。李奇茂的千金李安榮今日亦出席開幕現場,現為雲台藝術研究中心執行長的她表示,為紀念父親百年,今年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高雄創價學會美術館、馬來西亞李奇茂美術館、國防美術館、金門大學李奇茂美術館、輔仁大學李奇茂數位美術館等各地,都會舉辦李奇茂相關紀念展,延續李奇茂的藝術精神與在地關懷。

本次亦展出大師21世紀力作《北淡捷運》,以 「紀實特性」回應藝術家從日常生活微觀中去找尋的創作靈感。通過精煉的筆墨駕驅,營造出午後捷運車廂內的恬然怡悅。而涉筆成趣的人群,意外獲得一種閒逸愉快的氛圍。
李奇茂首次亮相作品選介
1986年《同心》
展覽首度於大眾前亮相的作品 《同心》,為李奇茂夫婦喜迎「錫婚」的紀念之作,兩匹奔馬彷彿意蘊著詩句 「與君相知長相守」,形容夫妻像並駕齊驅的駿馬,共同經歷風霜,彼此信任、相依相偎攜手同行。此作展現水墨創作表現中的「意蘊」,於造形、色彩、線條、韻律的運用,共同鋪陳營造的一種內在精神。

1988年《春江水暖鴨先知》

1990年《群鷹會》

1998《泉之鄉》

1999年《干城二十週年紀念》

2019年《天馬》
2019年的作品 《天馬》為李奇茂生前最後的長卷巨作,將馬匹形態、動勢及精神,仰賴水法交織完美融合,透過群馬意象的氣勢與詩意,展現奔放不羈的生命力,使觀者感受到 「天馬行雲」 於無垠天地間的自由境界。

展期期間,史博館也將規劃系列講座與導覽活動,讓觀眾深入認識這位將東方水墨帶入當代語境的傳奇人物。
李奇茂百年展
展期|2025.04.03-2025.06.08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