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錄自《歷史文物》324期封面故事)
文|陳思宇採訪
圖|李再鈐
藝術家李再鈐今年(2025)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穿越世代―李再鈐個展」,再次以獨特的幾何語彙,探索雕塑、數理與東西方哲思之間的關係。此次展覽不僅回顧他數十年的創作脈絡,更特別展出全新大型裝置,透過「方、圓、三角」等基本形狀,探討結構與宇宙秩序的關聯,並首度公開他難得一見的水墨與平面繪畫作品。
展覽共分為三大展區:「低限無限」聚焦李再鈐的公共藝術雕塑,展現他如何透過簡約的形式探討結構與平衡;「一元復始」則回應數位時代的思辨,呈現他對科技與未來世界的看法;而「往昔情懷」則展示他的水墨與即興雕塑,讓觀眾得以窺見他在大型雕塑作品之外的藝術思維。

「低限無限」——結合東西哲思的藝術實踐
李再鈐的創作源於西方近代「低限主義」藝術思潮,再融合中國古老哲學思想《道德經》、《易經》等所隱含的人世哲理與自然法則,在東西方的交互對話下,產生自身藝術創作的信念與動機。
展區「低限無限」聚焦在他大型的雕塑作品,其中《低限的無限》(1983)以三角形為基本單位,透過層層銜接,形成可無限延展的結構。他將這種延續比擬為農人編織草繩,一根接著一根,越抽越長,象徵無限的可能性。數學家們認為無限沒辦法計算,所以不在他們的研究範圍內;但身為藝術家的李再鈐,卻有個使命想要透過立體雕塑來展現「無限」。又如《無限延續》(1992;原作1986),也由多面三角形構成,透過旋轉與連結,最終回歸「原點」,形成無限循環的圓周。這兩件作品都是以紅色且巨大尺幅的結構展示。1983 年《低限的無限》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時候,曾因為顏色及角度聯想,被人質疑為象徵共產主義的紅星,但李再鈐的紅色並非是政治選擇,而是美學選擇,他是為了要將作品和周圍的環境區隔開來,使作品本身成為一個獨立的存在;且他堅持作品的尺幅一定要夠大,才能讓人行走於作品間,透過不同角度體驗空間與結構的變化。

除了抽象幾何概念,李再鈐的雕塑亦承載著對自然的關懷。作品《川流不息》(2018)是李再鈐以中文字「川」為靈感所創作的作品,川顯現了河川的視覺意象,並將其符號化,有延綿不絕、滔滔流去之意。《跳石仔》(2008)則是現居住於北海岸的李再鈐,對於海岸邊石頭的關注與熱愛,這些石頭過往在道路還沒開通以前,是金山和石門地區居民每日往來的交通要道,李再鈐透過雕塑重現這段歷史;而選擇以黑色呈現,則是他有感於這幾年間,多艘國際輪船在此擱淺,導致油料外漏所造成的油汙染。

「元」:幾何、秩序與無限可能

展覽的第二單元「一元復始」,「元」的概念其實很早就出現在李再鈐的創作思維中。老子《道德經》提到「道即元,元即道,元即一」,以「元」來闡釋宇宙運行的法則。此外,中文中「元」的同音與相關詞彙——如「原」、「圓」——既可指起源,也象徵完整與循環;在時間的概念上,「元年」、「元旦」亦代表著起點。對李再鈐而言,世界萬物的變化皆源自最基本的單位,這些微小的元素經過累積與演化,能夠形成月球、地球、太陽乃至整個宇宙。這種思考方式與科學探索物質結構的過程相呼應——從化學中的分子,到物理學上的原子、電子、質子,這些肉眼不可見的粒子構築了現實世界的基礎。
「元」的概念因此貫穿微觀與宏觀尺度,從最細小的本質,延展至無垠的宇宙,展現出萬物間緊密相連的關係。
本區展出的雕塑作品《元》(1993)以立方體為核心結構,靈感源自李再鈐對數學概念的思考。
他曾質疑「一乘一仍是一」的說法,認為這忽略了單位的概念,應該是「一平方」,而「一乘一乘一」則應為「一立方」。因此,《元》透過多個立方體組合成大型雕塑,展現幾何結構的穩定性,也回應了前一展間「低限、無限」的哲學思考,不過更進一步聚焦於對稱、平衡與均勻之美學。同場展出的,還有李再鈐罕見的繪畫作品,包括2024 年創作的「三元素之一、二、三」系列。

這三幅壓克力平面作品皆由幾何圖形構成,他僅使用直尺與圓規,透過數學定理推演繪製,延續其對幾何美學的關注。談及幾何學的歷史,李再鈐提到中國漢代武梁祠的石刻壁畫,其中伏羲與女媧手持圓規與尺,象徵古人對測量與幾何的理解。他亦指出,歐幾里得(Euclid of Alexandria,西元前330-260)的《幾何原本》同樣是手繪推導出的,而非電腦製作。對他而言,手繪幾何不只是技法,更是一種深入理解比例與秩序的過程。
幾何形狀不僅是視覺元素,更承載著深層的文化與功能意涵。例如,三角形在原始社會中至關重要——箭頭多為三角形,因其結構穩固且鋒利,適合作為工具與武器。圓形則與生命起源息息相關,如碗、杯等日常器皿,以及果實、種子,甚至胚胎、細胞與病毒形態,皆常見圓形。從物理與生物學角度來看,圓形似乎是最穩定的自然形態。方、圓、三角都不只是數學概念,而是構成人類文明的基本元素,既是結構的基礎,也是情感與美學的體現。
在這個展間,李再鈐對於「元」的概念,不僅限於物理形態層面,更是對宇宙本質與科技發展的思考,他認為,當今「元宇宙」的發展或許將引向一個未知的未來,既可能帶來無限創新,也可能隱藏毀滅性的風險。正如原子既可構成物質,也能製造原子彈,科技的進步始終伴隨著創造與破壞的並存。從古代的圓規與尺到現代的電腦繪圖,他的創作始終在幾何學的發展歷程中,尋找秩序與無限可能。
(本文由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授權摘錄轉載,完整文章請見《歷史文物》324期)
《歷史文物》324期全文上線中,更多精彩內容,請見電子書
購買由此去:
國立歷史博物館博物館商店:臺北市南海路49號
TEL:02-2388-2782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山路6號
TEL:04-2226-0330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TEL:02-2518-0207
國家網路書店:http://www.govbook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