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考特.伊頓(Scott Eaton)的作品充滿了力與美,卻同時是對於平衡與真、善的挑戰。堅信適當的主觀詮釋,比客觀寫實更能令人信服的他曾言:「我對解剖學的看法是:它是一種工具,不是非得追求寫實不可。它是靈活的—你必須先了解規則,才能打破規則。」
目前定居於倫敦的伊頓生於1973年,是位橫跨眾多媒材領域的美國藝術家,大學時就周旋於藝術與機械工程之間,接著轉而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碩士學位,而後遠赴義大利佛羅倫斯學習古典繪畫與雕塑,並至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取得另一碩士學位。

從視覺特效到數位雕塑
原先以視覺特效為業的他,曾與皮克斯、迪士尼、微軟、華納兄弟等國際團隊合作,逐漸將專業與熱愛融匯於數位雕塑之中,2013年與傑夫.昆斯(Jeff Koons)共創女神卡卡(Lady Gaga)合作專輯《流行藝術》(Artpop)巨型塑像,然而藝術創作結合演算法,實則源於伊頓之「動體」(Bodies in Motion)系列攝影作品。長年以大量手繪草圖激盪構思的他,從對於馬匹骨骼肌肉線條的研究,逐漸延展到對於人體運動的觀察,於是從2009年投入攝影後,他先後邀請了眾多的舞蹈家與運動員參與其攝影計畫,透過鏡頭捕捉肌理間的明暗,在躍動與著地、伸展與彎曲之間成形與消散的種種線條。

以演算法重構運動的人體線條
2017年他偶然間在網路上發現「貓咪自動產生器」(edges2cats),只要簡單的輪廓線,演算法就能自動依樣補足生成一隻貓,這讓他回頭省視長期積累的人體運動攝影,並將「動體」系列影像用於訓練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以類似的原理繪製輪廓,並透過演算法「填入」肌理的骨骼與血肉,他接著進一步以液體流動取代輪廓的勾勒,重新演繹魯本斯的名作《被詛咒者的墮落》,名為《人性:被詛咒者的墮落》(Humanity: Fall of the Damned),少了猙獰的面目,多了渾圓的脂澤。

在此之後,伊頓本著對於雕塑的理解,更突發奇想,以立體形狀取代攝影圖像作為來源依據,再次自行訓練開發神經網路,透過雕塑的邊界(edges)與弧面(planes)來滿足目標,如同建築設計中「求形」(Form Finding)之過程。據此,他創造出不斷漸變的「舞動塑像」影片,在2019年,他更以青銅為媒材,創造出僅五個版次的《人性空間》(Human Allocation of Space)塑像,「以畫筆代替鑿刀」,挑戰人體雕塑與繪畫創作的邊界。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5月號3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