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一條靜謐的小巷,被賦予了不尋常的名字——「藝術家巷」。2005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為《藝術家》雜誌社所在的重慶南路大樓頒發譽揚標誌牌,以表彰其在臺灣視覺藝術領域的卓越貢獻。2016年,雜誌社遷居新址金山南路,這份榮耀也隨之遷徙,一塊寫著「藝術家路」的標誌牌,重新立起。這條以一本雜誌命名的道路,不僅是地理上的標示,更象徵著《藝術家》與這座城市、與臺灣藝術界,半世紀以來難以割捨的深厚情誼。
這份橫跨半個世紀的榮耀,源於1975年的一場文化冒險。當時的臺灣,美術出版界尚顯貧瘠,專業雜誌寥寥可數。《雄獅美術》正計畫轉型為綜合性刊物,而《中國郵報》的美術刊物則偏重於展覽圖片。在一片待開墾的土地上,創辦「純粹美術雜誌」的念頭,在幾位熱情的文人與藝術家之間萌芽。
「當時就覺得需要有這一類雜誌,但想要開辦卻沒有把握。」《藝術家》雜誌創辦人何政廣回憶。在1974年,他與劉其偉、席德進、李葉霜、高信疆、于還素、何肇衢等前輩的聚會中,創辦刊物的共識達成,但發行人一職最終落在他一人肩上。這份承擔,讓何政廣從一名美術專欄作者,轉變為必須面對資金、發行與市場的出版家。儘管心中估量至少要三年才能收支平衡,他仍毅然決然啟航這場未知的旅程。

為了確保內容的豐富與品質,何政廣在創業初期便親力親為地尋找作者。早在創辦雜誌前,他便在《中央日報》與《大華晚報》擔任美術專欄作家,與臺灣第一代畫家建立起深厚的情誼。他回憶,當時為了採訪,幾乎走遍了許多老畫家的畫室,如廖繼春、楊三郎、顏水龍、林玉山、洪瑞麟、劉啟祥、陳進、張大千、黃君璧、高逸鴻、馬白水、喻仲林等,親自觀摩他們作畫,聆聽他們對藝術創作的想法。這段經歷,讓他不僅累積了豐富的稿源,更與畫家們建立了信任關係。

在雜誌創刊之初,作者來源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何政廣過去累積的畫家朋友,他邀請他們撰寫回憶錄或創作心得;二是當時在歐美留學的華裔學者與藝術家,如謝里法、蔣健飛、陳炎峰、李明明、趙無極、陳英德等。何政廣在1976年獲美國國務院邀請赴歐美訪問,期間他主動拜訪了這些海外的藝術家與作家。這次旅程,讓他成功擴展了雜誌的海外作者群,讓《藝術家》能取得第一手的國際藝術資訊,並將其帶入臺灣讀者的視野。
風雨同航:洪通畫展與歷史的轉折
《藝術家》創刊之初,最大的考驗便是生存。然而,一場意料之外的事件,成為雜誌發展的催化劑。1976年,雜誌與臺北美國新聞處合辦「洪通畫展」,將這位臺南素人畫家推向公眾視野。這場展覽在當時的臺灣社會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

在《中國時報》、《聯合報》、《中央日報》等媒體的大力報導下,觀展人潮絡繹不絕,每天排隊等待入場的隊伍從美國新聞處門口綿延到重慶南路數百公尺,許多人更從外縣市慕名而來。面對供不應求的雜誌專刊,印刷廠日夜加班,最終銷售超過六萬本。這場畫展的成功,讓《藝術家》的知名度大增,也讓雜誌得以在市場上站穩腳步。這不僅是一次行銷上的勝利,更讓何政廣看見,一本刊物具備影響社會文化風氣的潛力。

以出版為創作:建構美術史的骨幹
在穩固了雜誌的營運後,何政廣將目光投向更宏大的文化工程。1977年,何政廣邀請謝里法於雜誌撰寫專欄,並在隔年出版了《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這本書的連載引起了老畫家的廣泛回響,填補了當時臺灣美術史研究的空白。何政廣認為,這本書是「臺灣最早有關臺灣美術史的出版品」。
1992年,他再度策劃了一項更為龐大的計畫:「臺灣美術全集」。這套系列叢書集結了學有專精的學者,如石守謙、顏娟英、林保堯、林柏亭、林惺嶽、蕭瓊瑞等人,系統性地整理了臺灣第一代畫家的作品與生平。這項務實的學術工程,不僅完善了臺灣美術的文獻資料,更在客觀上產生了巨大的市場效應。何政廣在訪談中提到,「臺灣美術全集」出版後,國際拍賣公司蘇富比和佳士得在拍賣目錄中,開始標示出自這套書的作品,間接促使臺灣第一代畫家作品的拍賣價格水漲船高。

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家》雜誌的影響力,不僅限於臺灣。在政府尚未開放兩岸探親前,《藝術家》便已陸續介紹中國大陸的重要畫家。1987年,政府宣布開放探親後,何政廣便與中國《美術》雜誌主編邵大箴洽談,促成兩本雜誌在1989年的元月號同步推出交換專輯。《藝術家》刊載中國作家撰寫的「十年來大陸美術動向」,《美術》雜誌則刊登臺灣作家執筆的「40年來臺灣美術發展趨勢」。這次成功的合作,不僅開啟了兩岸藝術交流的先河,也讓《藝術家》在華人美術圈的影響力日益擴大。何政廣提到,當時有中國大陸的河北教育出版社買下《藝術家》的世界名畫家全集簡體版權,甚至考慮在中國發行《藝術家》雜誌,足見其在華人美術界的地位。

浪潮之中的堅守:紙本與世代的對話
《藝術家》的航行並非總是一帆風順。在1990年代末,面對電子書浪潮的衝擊,何政廣的選擇是堅守紙本。他曾與多位國外出版人交流,並觀察到藝術類的電子書因圖版多、閱讀不便,且缺乏有效的防盜版措施,難以獲利。
在數位化浪潮中,他對紙本的信念更顯堅定。他認為:「個人相信在網際網路的生活裡,紙本的雜誌還是有它存在的價值。」他指出,即使在疫情等艱困時期,雜誌仍能透過專題設計來因應,顯示出其經營上的韌性。這份務實的經營哲學,讓《藝術家》得以在出版寒冬中,持續扮演其「見證者、參與者以及推動者」的角色。

在經營雜誌的過程中,何政廣也成為了藝術界跨世代溝通的橋樑。他與廖繼春、楊三郎等第一代畫家有著深厚的情誼。同時,他也持續發掘並培養年輕作者,目前雜誌的作者群已傳承至第四代。他曾給予年輕文化工作者建言:「你畢業以後,一定要找自己有興趣的事去發展,如果去做沒有興趣的事,就會事倍功半!」這份對熱忱的重視,是他自身長期投入藝術出版事業的寫照。也因此,每當有人詢問是否曾對經營雜誌感到倦怠?何政廣的答案永遠是:從來不會!

2025年六月《藝術家》雜誌發行50周年,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藝術家》50周年歷史回顧講座,吸引了200餘位藝術界人士參與,四場講座共16位主講人,主題是《藝術家》邁向未來的腳步。與會者不僅回顧過往,也為臺灣美術發展提出建言。回望這半世紀的文化旅程,何政廣曾說,經營《藝術家》這段漫長的「創作」過程,讓他「十分適意」。這本雜誌,正是他個人的生命史,它以紮實的內容與務實的經營,在臺灣這塊土地上,靜默而深遠地,留下了難以抹滅的文化足跡。
朱貽安(Yian Chu)( 163篇 )追蹤作者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