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侯玉書與何孟娟談「春之培力 & 春之展望」計劃,企業贊助如何為固化的藝術環境打開新可能?

侯玉書與何孟娟談「春之培力 & 春之展望」計劃,企業贊助如何為固化的藝術環境打開新可能?

「春之藝術行政人才培力計畫」是多年來少見、從民間發生的基金會與民間協會合作的贊助計劃,它以系統性的培力計畫,不只試圖改變藝術界對待藝術行政工作的方式,也正在改變企業贊助藝術在臺灣的想像。

我們究竟是怎麼看待藝術行政的呢?

我曾問過一位在獎補助機構裡工作的朋友這樣的問題:從藝術行政工作者在藝術產業中的人口佔比來看,明明不少於其他工作類別,為什麼獎補助機制針對藝術行政工作的培力計畫這麼少?難道藝術行政工作不需要提升的機會嗎?

那位朋友這麼對我說,過往官方機構也曾經推行過藝術行政人才提升的計畫,但徵件數量的表現,卻遠遠少於藝術行政在臺灣藝術產業所佔的人口比例。他認為,這樣的獎補助機制,在現實的執行面有困難。藝術行政身處的工作環境,與藝術家、策展人、評論與研究者等個體戶不同,先不論機構要怎麼決定「從自己的團隊裡挑誰去申請」,申請成功之後,獲得培力計畫支持的藝術行政,其既有的工作,在獎補助期間又該找誰來填補空缺呢?

藝術行政工作者尋求提升能力的機會多寡,往往仰賴他所投身的就業市場(也就是藝術產業)的健全度和規模大小。近十年來,臺灣藝術產業以飛快的速度向國際與公眾領域擴張,也令「藝術行政」這項工作的意義逐漸不同以往。在國內,有越來越多組織國際大型展演活動的需求,而向外發展的藝術市場上,國際連結也越來越多向,這使得藝術行政的工作範疇,逐漸有專業化、團隊化的需求和趨勢。

現行學院中所教授的藝術行政與管理,畢竟難以應對產業現行多元、複雜的實戰需求,然而,藝術行政在環境裡面對到積非成是的行事觀念,讓許多藝術行政工作者總會遇上至少一兩個「產業鬼故事」。這意味著包含勞方、資方、藝術家、策展人、藏家…等藝術界的每一份子,與藝術行政工作者自己,都還需再次思考,我們究竟是怎麼對待藝術行政工作的。

近十年來,臺灣藝術產業以飛快的速度向國際與公眾領域擴張,也令「藝術行政」這項工作的意義逐漸不同以往。圖為春之文化基金會與視盟合作「春之培力計畫」的獲選者陳少華(前者)與「春之展望」獲選藝術家阮柏遠(後者)。(攝影/陳晞)

延伸閱讀|視盟攜手春之文化基金會啟動「春之展望」推行政人才培育,晚宴邀各界分享年度新計劃

那麼,「春之藝術行政人才培力」贊助計劃又如何改變藝術行政工作的想像?

藝術行政作為一個不具作者性的藝術工作類別,在長久以來一直沒有被平等地看待過。這樣的產業觀念,使藝術行政成為近來臺灣藝術圈最亟需人才培育的工作類別之一。視盟理事長何孟娟說,去年底視盟策辦的「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策略」圓桌會議中,就曾特別討論到藝術行政面對到的產業現實。今年由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簡稱「視盟」)和財團法人春之文化基金會(簡稱「春之基金會」)合作,啟動為期三年的「春之藝術行政人才培力」(簡稱「春之培力計畫」)贊助計畫,即是嘗試以系統性的方式,培育藝術行政和藝術家人才的關鍵一步。

「春之培力計畫」是多年來少見從民間發生的藝術行政培力計畫,藉由公開徵選、邀請不同專業的講師,並提供視盟一年的正職合約,使獲選者能夠利用工作實踐經驗,同時也提供課程與專業諮詢。今年的獲選者,是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班的陳少華。在學校養成階段中培養的跨建築-藝術-教育的思維,獲得了這次春之培力計畫的評審青睞。

「春之藝術行政人才培力」是多年來少見從民間發生的藝術行政培力計畫。圖為(左起)春之培力計畫獲選者陳少華、春之文化基金會董事長侯玉書,與「春之展望」獲選藝術家阮柏遠。(攝影/陳晞)

陳少華說,自己儘管念的是建築研究所,但對藝術和教育感興趣,在研究所階段也曾修習藝術教師學程。對他來說,春之培力計畫是一個將自己的跨領域養成,透過藝術行政的訓練,進一步整合、實踐的學習機會。當他入選之後,發現到培力計畫的課程規劃與過往的學習經驗非常不同,是學校養成裡不曾有過的。

「或許因為我本來不是藝術行政工作者,自己也一直是在不同領域的學習中養成,所以本來也就沒有『跨不跨』的問題,」陳少華的想法,或許也反映了如今一種年輕實踐者的思維模式。

「不管是教育、建築或藝術,似乎都正在因為外在環境而產生變化,我希望能夠在一種新的工作上找到面對未來的方向與經驗,而春之的計畫,既能滿足我實際行政上的經驗,也提供了一種觀看藝文產業的角度。」陳少華說。

在陳少華的履歷中,評審團看見一種在多領域之間思考與挑戰的態度。對評審團來說,那是藝術行政可以擁有的自主性與姿態。何孟娟表示,在陳少華於視盟以正職培訓的期間,會讓他與同事一起跟著執行每一個專案計劃,在工作期間亦備有由資深藝術工作者組成的顧問群組,讓陳少華每個月可以向顧問諮詢。

「我們很期待少華在這邊可以有一些突破。其實有這樣熱情的年輕人不少,但是怎麼樣給他一點助力,是我們在這次計畫裡在嘗試的。」何孟娟補充,整個培力計畫的課程,除了獲選者之外,有興趣的藝術工作者皆可報名付費參加。她說,希望能讓這個產業中的藝術行政工作者,擁有一些提升自我、開啟想像的機會,也能讓機構的主理人從中看見新的可能性。

除了獲選者之外,有興趣的藝術工作者皆可報名付費參加藝術行政人才培力講座。圖為視盟團隊成員介紹講座課程名單。(攝影/陳晞)

企業贊助如何思考藝術環境的新可能?

對比較資深的藝術圈內人來說,春之基金會決定與視盟合作春之培力計畫,是一次耐人尋味的贊助轉向。過往以贊助支持學術與策展知識生產的春之基金會,如今決定與視盟合作,培養藝術產業的工作者,現任春之基金會董事長侯玉書表示,接下來的春之基金會,思考的是如何以民間基金會的角度,深入人群中支持藝術。

侯玉書與母親侯王淑昭不同,在他眼中,母親一直是以企業贊助者的角色,為臺灣藝術環境挹注可以打開視野的資源。侯玉書有著藝術家身分,生平第一檔個展是在伊通公園舉辦,他參與的藝術現場,使他思考藝術贊助的視角與母親不同。

「春之基金會過去仰賴著它的藝術顧問團隊,支持了許多當代藝術的學術與知識生產。但就如今的環境來看,政府已經有許多挹注在學術生產的資源,」侯玉書說,「作為一個民間的基金會,接下來我們其實希望做只有我們做得到的事情,為社群中其他需要資源的人,創造新的機會。」

侯玉書與何孟娟都曾經驗過不同國家之間的藝術行政工作文化,對他們來說,藝術行政在臺灣,一直沒有機會去做它真正該做的事情。何孟娟認為,國外藝術家、策展人自己會負責處理的行政與文書工作,在臺灣往往會被交給藝術行政統一執行。在「以案養人」的非營利組織生存現象中,藝術行政在臺灣大多都需要負責執行補助計劃與結案報告,「聘進來希望培養的人才,時間卻都花在了核銷與結案報告的製作,」一年一年的輪迴,讓每一位藝術行政在臺灣都像薛西佛斯。

「你很容易會聽到有人跟你說:我們從以前就是這樣做的,也一直都是這樣做的。」何孟娟說。「可是這世界是一直在變化的啊,如果我們從頭到尾,都只有應付同一套系統的能力,那我們在思考藝術行政可以做什麼的時候,也會缺乏向外拓展資源的彈性。」

小至本地畫廊參與國際藝術市場,大至藝術機構策辦國際展演計劃,藝術行政的專業能力直接影響著藝術實踐的可能性可以如何被實踐。回想自己與國外機構藝術行政共事的經驗,侯玉書認為,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中,藝術行政能訓練出具有自主性與溝通能力的工作特質,這是臺灣現行產業中相對缺乏的。當他在思考著基金會未來的藝術贊助路線時,這樣的藝術行政人才特質也是非常需要的。

侯玉書說,接下來的春之基金會,思考的是如何以民間基金會的角度,深入人群中支持藝術。圖為春之文化基金會董事長侯玉書。(攝影/陳晞)
侯玉書與何孟娟都曾經驗過不同國家之間的藝術行政工作文化,對他們來說,藝術行政在臺灣,一直沒有機會去做它真正該做的事情。圖為視盟理事長何孟娟。(攝影/陳晞)

除了春之培力計畫之外,春之基金會與視盟合作的另一個贊助項目「春之展望」中,還有針對每年入選福利社展覽徵件的展覽中,選出其中一位,由春之基金會提供十萬元的獎助,支持年輕藝術家舉辦展覽。今年的獲選者,是近期逐漸活躍的年輕藝術家阮柏遠。從徵件獲選的藝術家中選擇了阮柏遠,是因為侯玉書在他的創作特質中,看見了從母親一脈相承的「春之精神」。「如果春之藝廊現在還在的話,那大概也會支持像這樣的藝術家吧。」

身為藝術中生代的侯玉書與何孟娟,都承繼著上一代對藝術環境的使命,見證當代藝術體制的茁壯與固化,如今在協會組織與基金會的兩種體制內角度,思考著如何為下一代的藝術環境做出改變。

「還有甚麼可能呢?當我們覺得這個藝術生態就是這樣子固化的時候,我們的一舉一動也會投射出這樣的結果,並且再次創造那個已經固化了的世界。」侯玉書說,儘管是作為企業贊助的角色,他仍然保持著提問的狀態。創造一個可以被經驗的新可能,對有著資深的組織發展史的春之基金會與視盟來說,是透過贊助合作拋磚引玉,創造的突破口。

「當我們已經在批評這個環境就是固化的時候,我們又做了甚麼去打開它的可能性?」侯玉書說。而這兩位藝術中生代,正對藝術環境給出一個新的提問,並準備讓新世代作答。

身為藝術中生代的侯玉書與何孟娟,都承繼著上一代對藝術環境的使命,如今在協會組織與基金會的兩種體制內角度,思考著如何為下一代的藝術環境做出改變。圖為(左起)侯玉書與何孟娟。(攝影/陳晞)

「春之藝術行政人才培力」藝術行政專業課程簡介

課程費用:
單堂課原價2,000 元,報名三堂以上享折扣並多送一堂課。

報名方法:
資格|以「藝術行政」或有相關經驗者優先錄取
人數|預計招收 1 5 人(額滿為止)
報名方式|詳見視盟官網

已開課程:
*後續將開設更多實用課程,更多資訊將在視盟臉書或IG公布!
08/28(三)19:30-21:30
佈展實務|淺介展覽實務——縫合概念與執行的關鍵
(講師:莊偉慈/C-LAB 當代藝術實驗平台策展人)

09/04(三)19:30-21:30
專案管理|給藝術行政的專案管理課
(講師:陳緯倫/獨立藝術行政工作者)

09/11(三)19:30-21:30
行銷企劃|行銷之前,我們談談做品牌的心態
(講師:鄭夙雅/爾亞品牌教練顧問共同創辦人

10/02(三)19:30-21:30
法律應用|藝術契約實務入門
(講師:李佩昌/六合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藝術授權,原來如此》作者)

11/20(三)19:30-21:30
企劃提案|藝文工作者的第一門企劃課
(講師:林大班/寶渥創始合夥人&大中華區高級培訓總監)

陳晞(Sid Chen)( 118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