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獲首獎,何彥諺、林彥翔、梁廷毓、張哲榕、謝佳瑜獲優選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獲首獎,何彥諺、林彥翔、梁廷毓、張哲榕、謝佳瑜獲優選

Winners of 2024 Taipei Art Awards Announced: Ciou Zih-Yan’s Wins Grand Prize for “Mandela Memory”; Honorable Mention Winners are Ho Yen-Yen, Lin Yan-Xiang, Liang Ting-Yu, Sim Chang, Hsieh Chia-Yu

「2024臺北美術獎」首獎由邱子晏以探究歷史與記憶交互辯證的《曼德拉記憶》獲得;5組優選獎得主包括何彥諺、林彥翔、梁廷毓、張哲榕、謝佳瑜;4組入選獎為阮柏遠、林哲志、張辰申、張靜雯。以上獲選作品也將於11月14日起,在臺北市立美術館3A、3B展覽室一同展出。

「2024臺北美術獎」於今(13)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行頒獎典禮,10組作品於342件徵件中脫穎而出,最終由邱子晏以作品《曼德拉記憶》獲得本屆首獎,計有獎金新臺幣55萬元及於北美館舉辦個展之機會;5組優選獎得主包括何彥諺、林彥翔、梁廷毓、張哲榕、謝佳瑜,獲得獎金新臺幣12萬元;4組入選獎為阮柏遠、林哲志、張辰申、張靜雯。以上10組獲選作品也將於11月14日起,在臺北市立美術館3A、3B展覽室一同展出。

臺北市政府副市長林奕華(左一)與「2024臺北美術獎」首獎得主邱子晏(右一)合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政府副市長林奕華特別出席頒獎典禮,針對本屆指出:「『臺北美術獎』是臺灣具前瞻性與指標性的視覺獎項,自1983年起舉辦,美術館40餘年跟著城市發展及時代精神,多次調整評審機制,以期更能反映當代藝術的現況和精神。『臺北美術獎』不僅是一個獎項,更希望藉此展覽的舉辦,呈現脫穎而出的優秀作品,亦期待讓更多藝壇新秀能在臺灣藝術的道路上被看到,以及擁有更好的創作揮灑環境。」

評審團主席胡永芬表示:「本屆『臺北美術獎』的藝術家與作品,明顯地呈現這一代青年創作者們具有特別多元多樣的關注方向,以及越見鮮明強烈的風格面貌,從形式到議題,都極其豐富;包括面對個人內在的私密意識,針對時代、社會公義、歷史、民族、記憶、甚至外太空殖民等當下新議題,他們熟捻擅長以考現、田調、錄像、裝置、後設劇場等等學院中鍛鍊出的方法手段,其間尤其明顯地以大量的影像流動作為敘事主軸,這些是從觀察中可歸納出來的共象。無論從投件還是獲選的作品,我們都可感受到『臺北美術獎』在生態中已經累積塑造出它的路線風格:更多計劃性、議題性的作品向此聚攏競逐,在臺灣眾多的獎項中,『臺北美術獎』的風格、任務與價值越見清晰,尤其在眾多議題深刻的作品中揉雜諧擬風格,使得作品在張弛之間更具可看性與趣味,以上,都是這一代創作者卓越的能力。」

本屆「2024臺北美術獎」評審團由館內外委員組成,分別為胡永芬(主席)、徐文瑞、姚瑞中、游崴、蔡明君、簡正怡、余思穎。

臺北市政府副市長林奕華(右二)、北美館王俊傑館長(右一)、評審團委員(左一至左四)及「2024臺北美術獎」參展藝術家合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首獎:邱子晏《曼德拉記憶》

邱子晏於得獎致詞中提及,自己生於解嚴前兩年的1985年,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學習到的臺灣歷史,卻讓他始終抱持著很大的疑惑與困擾,特別是臺灣戒嚴至解嚴(1949-1987)時期,而這也促使他決定透過創作去重新梳理、了解自身對於歷史意識的缺乏、疏離甚至冷感到底從何而來?最終得出了結論——缺乏的「政治感」與「歷史感」正是我們這一代的狀態。

邱子晏,《曼德拉記憶》。(攝影/陳思宇)

本次首獎作品《曼德拉記憶》的構想源於邱子晏就讀研究所時期,在台南認識的鄭添文老先生,他自稱是1947年2月27日臺北私菸查緝事件的目擊者,儘管鄭添文對這段歷史的說法與官方記載有所出入,卻提供了一個在官方史觀之外,得以回望、理解臺灣歷史的可能性。對此,邱子晏以鄭添文老先生的口述歷史為本,在《曼德拉記憶》中利用場景虛構、搭設,和臺灣前輩藝術家黃榮燦所創作的版畫《恐怖的檢查-臺灣二二八事件》交織成線,試圖放大、聚焦這些不被官方認可或無從證實的素人記憶,藉由不同影像語言和敘事結構,試圖在歷史檔案與個人記憶之間,進行辯證和相互註解。

延伸閱讀|台灣藝術史的二二八切面

邱子晏,《曼德拉記憶》,2023,4K雙頻道彩色有聲錄像,12分,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優選作品評述

何彥諺,《睡眠大廈》之〈容器〉,2023-2024,錄像,7分35秒,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何彥諺創作的問題意識多始於當下對於生活經驗及所處現實的提問——「夢遊」時是身體先於意識的,它卻充滿情緒張力和潛在能量。《睡眠大廈》將居住空間視為群體精神意志的延伸,探討現代社會中集體潛意識的形塑過程。藝術家提出「以人體腦波解讀潮汐規律」的假設,透過兒童至青少年階段好發的「夢遊病症」,作為個人意識和社會關係的隱喻,從而關注該病症對於腦神經波段可能引起的意識與行為之觀察,如個體受感官經驗所牽引、觸發的情緒與記憶,逐步串起神經生理及海洋科學兩種不同範疇之現象,進而以物理現象呈現社會群體的心理狀態。

何彥諺,《睡眠大廈》。(攝影/陳思宇)
林彥翔,《迫降》之〈起降第三跑道〉,2024,單頻道錄像4K ultra HD,50 分,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隨著當代社會從未停止追求的進步想像,圍繞你我生活周遭的城市/鄉村光景與集體記憶,終將可能被迫消失、更新而成為回憶。林彥翔的《迫降》以桃園航空城的都市開發計畫為始,探討區段徵收對於當地常民生活與地景變遷的影響,試圖續存居民對於土地的共感記憶。面對這片即將消逝的風景,林彥翔透過一系列的藝術行動,記錄下因開發而驟變的農村地貌、居民的生活軌跡,以及精神信仰的遷移。

林彥翔,《迫降》。(攝影/陳晞)
梁廷毓,《斷頭河計畫(2019-2023)》之〈無頭屍史〉,2023,雙頻道錄像裝置,27分35秒,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梁廷毓長期關注創作與研究實踐之間的關係,為期五年的《斷頭河計畫(2019-2023)》以北臺灣桃園、新竹淺山地區不同族群的歷史衝突中,因「獵首」而生的無頭鬼魅為引,經由梁廷毓實地踏查、拜訪如客家、泰雅、凱達格蘭、道卡斯等等當地族群,透過耆老口述、文獻考據,或問卦於泛靈神祇等方式,重新拼湊、還原出如今仍殘存並輾轉流傳在不同族群集體記憶中的超自然與鬼魂敘事,由此計畫呈現多種人、物群的複雜歷史記憶及泛靈交疊的宇宙觀。

延伸閱讀|梁廷毓的《斷頭河計劃》:藝術作為理性與非理性論述間的模糊地帶

張哲榕,《父親的有機收藏:天地為棟宇,屋室為㡓衣,諸君何為入我㡓中?》之〈片羽即光:天台父親、書店父親〉,2023,單頻道錄像,2分4秒,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張哲榕的《父親的有機收藏:天地為棟宇,屋室為㡓衣,諸君何為入我㡓中?》藉由攝影及即興饒舌創作,將經營舊書攤父親的囤積行為、藝術家如何以創作自我治癒,與舊街區的回憶和口述歷史,緩慢地記錄成影像與聲音。透過深入挖掘、探索的記錄形式,讓張哲榕與父親的關係從充滿張力的緊繃狀態,漸漸走向修復乃至得以相互和解的階段,過程中也呈現出其創作有機生長的樣態,亦試圖保留這些逐漸消逝的生命故事,進而讓在地的群體記憶能持續延展。

謝佳瑜,《露露藝品社》之〈露露藝品〉,2024,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11分2秒,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謝佳瑜的《露露藝品社》透過一間假想的藝品公司,回溯臺灣代工產業史中,外銷瓷器極為蓬勃的過往,企圖在這些無法追溯原型的陶瓷玩偶中,挖掘物件被賦予、承載的當時代社會的價值觀念,諸如許多圖冊中明確指導人們如何朝「幸福家庭」邁進等等,藝術家以幽默闡述一段無法被驗證的時代想像。

延伸閱讀|無名的貓與狗:「露露藝品社」中消失的居家品味史


2024臺北美術獎獲獎名單

首獎
邱子晏 /《曼德拉記憶》
優選(依姓名筆畫排序)
何彥諺 /《睡眠大廈》
林彥翔 /《迫降》
梁廷毓 /《斷頭河計畫(2019-2023)》
張哲榕 /《父親的有機收藏:天地為棟宇,屋室為㡓衣,諸君何為入我㡓中?》
謝佳瑜 /《露露藝品社》
入選(依姓名筆畫排序)
阮柏遠 /《Yes, I’m a simp. Simply in love with…》
林哲志 /《一種無重力的地緣想像》
張辰申 /《肉身計畫 偏差愛好者》
張靜雯 /《容器》


2024臺北美術獎

展期:2024/11/14 – 2025/03/02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3A、3B展覽室

ARTouch編輯部( 1670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