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在臺首次個展「你的好奇旅程」已於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開展。與一些在視覺感官效果與互動性上都更為吸引人的作品相比,單頻道錄像《動作顯微鏡》(Movement Microscope,2011)略顯樸實,但在我看來,卻是一件高度抽象而具綜括性的作品,它在埃利亞松藝術脈絡中的代表性並不在表徵系統之層面,而潛於創作背後的觀念與邏輯間。
在這部拍攝於埃利亞松柏林工作室內的影片中,我們不僅可一窺這同時有上百人共事的創造性場域之日常片段,也會與一些以平緩而流暢的肢體動作在空間中穿梭的舞者相遇:埃利亞松邀請這些街舞表演者、默劇演員、舞蹈者進入工作室,他們從容而特異的舞蹈姿態,顯然與其他出現在畫面中的「日常」狀態不同,卻彼此都不為對方的相異性而所動,所有狀態都同步並存。有時,舞者們上一秒鐘還跳著舞步,下一秒就融入其他人中間。

至少兩個層面的意義,可在埃利亞松的許多作品中找到。首先,這件作品以動作、姿態等過程性的、非物質性的狀態為方法,改變了空間的構成,甚至彷彿在工作室空間內製造出無數個蟲洞和相連的平行宇宙,延展了空間的包容性。在埃利亞松的其他許多作品中,也都以不同方式,實驗著這種透過無形之物來改變物理空間及對物理空間之感知的可能性。
再者,這件影像作品將某些看似格格不入、也容易被視而不見的狀態放大,讓不可見變得可見,也在與我們相遇的一切感知、行動、體驗之間,抹去「孰輕孰重」的分別。這種「無中心化」的處理,在埃利亞松的創作中可表現為多面或是圓形特徵的幾何雕塑造型、環形的建築性空間等結構;而「讓不可見變得可見」,則涉及他最為人所知的創作方法:將光、空氣、水、運動、行為等,這些通常狀態下不具藝術媒材之可塑性的事物,轉化為作品的材料。
建構環境,賦權予感知、行動與更多敘事
專訪埃利亞松時,我針對「材料」向他提問,他則將材料視作「語言」和「關係」來回應:對他來說,透過語言來表達的內容為何,要比如何運用語言(材料)來得更重要。他也進一步表達了「去物質化」的材料觀,而這建立在對於將藝術中的「物體」去物質化的強烈興趣之上:具有強烈實體性的物體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自己的存在性,而他則始終試圖將之抹去、轉化:「如果我能將它去物質化為蒸汽、霧、煙、溫度或水,或是若能讓它變得短暫,那麼觀者的身體就會擁有更多的空間。」
藉由「去物質化」,埃利亞松對強調材料主體性、實體性的觀念作出反對和批判的姿態,他認為,一切材料都交織、糾纏於萬事萬物之間,而非獨立的存在,這種觀點反對創作與觀看之間的二元對立,又進一步涉及埃利亞松對於藝術本質的觀點:在他看來,藝術之美「因觀看者而生、並隨之變化」。

此次展覽中兩件與水有關的作品貼切地展示了這一觀點如何實現。《美》(Beauty,1993)有著相當簡約的概念:水與光的互動產生了彩虹,而觀者身體和視角與水霧的關係,又決定了這件作品如何被感知。《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Object defined by activity (then),2009)在一間暗室內,以強烈的頻閃定格水流的一個個瞬間,而持續不斷的水聲同樣不斷衝擊著觀者的感知,運動與靜止,時間的懸置與流動,都需要透過觀者真實的身體和五感來整合。水和光這兩種材料/語言的不同部署形式,產生截然不同的感知效果,卻都需要藉助觀者的感知系統來完成。
這種「賦權予觀者」的意圖有時更為直接明確,例如此次展出的《多重影子屋》(Multiple Shadow House,2010),觀眾的身體姿態和動作在不同色彩的光源下,在隔開不同空間的投影幕上製造出皮影戲般的效果;或是《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The Cubic Structural Evolution Project,2004),直接將大量白色樂高積木交由觀眾發揮,與此同時,也將空間與時間內的創意權讓渡給所有人。

更為幽微的,像是瀰漫著單色光源的《單色房間》(Room For One Colour,1997),或是在自身氣流、所處空間中的各種氣流作用下,以不可預測的方式擺蕩的《循環扇》(Ventilator,1997),這兩件作品在不同美術館展出時,會隨所處空間的建築與環境特徵、乃至人們與之互動的方式而有很大的差異,觀眾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作品的重要元素。
在這樣的一些作品中,埃利亞松為觀眾及其身體、感知、行為闢出空間,但他所感興趣的並不僅限於此:「做展覽時,我總是試圖開啟感官、活化體驗,為我認為重要的敘事保留空間。」這些「重要敘事」包含諸多層次,人們的感知體驗和互動行為是一方面,更為本質的,是這世界從宏觀到微觀的種種運作方式,以及人們對自我、對社群乃至社會的種種認知和觀點。
以藝術「模組」打開展覽場域的包容性
透過為更多的「重要敘事」創造空間,埃利亞松實際上打造了一系列以藝術作品為形式的「模組」,再將它們鑲嵌、並適應於不同的展覽場域,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文化聚合體中,與觀眾所攜帶的大大小小的敘事相遇,也讓每個展覽場域變成一個個包容的空間。埃利亞松試圖激發出每個展覽場域寬容、好客的一面,而理想狀況下,這些空間所製造出的,就需要超越單純的感官體驗,讓更為深刻的強大力量浮現:「當展覽對人足夠『好客』(hospitality),就能同時容納一個人的當下、過去和未來。」顯然,這就是「重要敘事」的重要性之所在。
我們可以如何具體地想像這樣一種具有寬廣包容性的展覽經驗?埃利亞松舉了一個例子。在2021年瑞士巴塞爾貝耶勒基金會(Fondation Beyeler)的現地創作展「生命/生活」(Life)中,埃利亞松將人與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天氣等環境元素共存的經驗置於體驗的核心位置,移除玻璃外牆後打開的空間,鮮明的螢光綠和藍色光所映照出的脆弱性和開放性。
展覽過程中埃利亞松團隊與學者合作,在微觀現象學框架下訪查了一些觀眾的現場體驗,一位年輕的敘利亞移民在造訪之前剛經歷了令人心煩的日常瑣事,但當他凝視那池靜謐的綠水,卻驚喜地「看見」在遷徙過程中與自己失散的狗。埃利亞松將之視為預料之外的珍貴反饋:一個非自願離散的人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創傷,而故事中的一切戲劇性和日常性,都在某種程度上收納於這個展覽所帶給他的經驗之中。

儘管出乎創作者本人的預料,但埃利亞松確實在其作品中潛藏這樣的渴望:透過作品和展覽,以種種微妙而敏感的方式,將人們的意識、潛意識,以及不想處理的創傷或陰影、那些被放逐的部分,都釋放出來;讓不可見之物變得可見,讓被放逐、被掩埋之物有機會獲得解放。
他認為,美術館這樣的藝術場域恰可為這樣的脆弱性提供容身之所,甚至建議觀眾將他的作品視為「傾聽者」、而非被觀看之物。在這樣倒轉的視角之下,觀眾變得比藝術品更重要,藝術作品也更成為一個容器,抽象的本質浮現,即,讓種種表象、種種經驗背後共通的,那遠大於個別經驗、卻不遺漏任何一者的包容性本質現身。就像《動作顯微鏡》中以獨特舞步穿行於人們中間的舞者,無論他們的肢體語言看起來多麼迥異於周遭的環境與人們,都為環境所容納。
舞蹈、痕跡與多維空間
青年時期熱衷霹靂舞的埃利亞松,其實一直都在視覺藝術創作中處理空間的物理性問題,而就根本而言,接觸、擾動甚至改變空間,也恰是舞蹈的本質。《動作顯微鏡》中的舞者將其肢體語言蝕刻於空間之中;其他許多容納觀者互動的作品,也都在其空間內默默收納著所有身體、所有記憶和文化留下的,或可見、或不可見的痕跡。埃利亞松帶著自己早年跳霹靂舞時,將空間延展、放緩、彎曲的切身體驗,在視覺藝術作品中以不同形式的抽象化操作來打開空間的維度。對他而言,空間除了肉眼可見的三個維度,也包含時間,甚至像是記憶的維度(dimension of memory)、期望的維度(dimension of expectations)、在場的維度(dimension of presence)等等。

在許多作品中,埃利亞松將非人類物質或非物質性元素,作為激發這些空間維度的方法和材料,再一次地,將一些人類視而不見、或是無法得見的萬物軌跡或痕跡,尤其是無形的那些,尋覓、記錄、描繪或展露出來。這其中,包括藉助風力驅動裝置、在旋轉的圓形畫布上留下機械毛筆痕跡的《風的書寫》(Wind Writings,2023),經由玻璃球透鏡、留下陽光於不同天氣中的灼燒痕跡的《太陽繪圖》(Sun Drawing,2023),而《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The Seismographic Testimony of Distance,2024-2025)則是透過地震儀裝置,記錄下這次巡迴展覽在幾個城市之間海運過程中各種細微震動的軌跡。這些作品觀念中產生的奇觀性成為打開觀者想像和感知的利器,但就視覺性而言,卻以素描般的簡約,成為對「奇觀經濟」的反抗。
抽象性與社會性的異與同
「你的好奇旅程」開幕之際,北美館邀請資深臺灣觀念藝術家吳瑪悧與埃利亞松進行觀念與方法上的對話。儘管同樣對生態環境充滿積極的意識與關注,吳瑪悧與埃利亞松在藝術創作上的取徑截然不同。雕塑創作出身的吳瑪悧很早就從材料轉向對場域的關注,她深刻意識到藝術具有與社會真實議題深度連結的可能性,她以河流、食物等為主題的若干代表性創作計畫皆為議題導向,透過計畫型創作專案探討不同的結構性問題。
社會關懷,或者說社會抱負,在這兩位藝術家身上也饒有趣味地呈現出不同光譜。吳瑪悧將藝術視作邀請大眾意識到某個議題之重要性的媒介,她的創作重心也逐漸置於社會參與性藝術。相比之下,埃利亞松則借重藝術的好客(hospitality)來追求藝術家的社會抱負。他認為藝術可為身處消費社會中的人們提供真正的選擇,讓人得以在安全環境中自信面對(而非解決)自身創傷以及未被滿足的需求,也避免自由、民主以及生態環境等被種種「理所當然」的麻木意識所侵蝕。

兩位藝術家都在具體的工作中面對抽象的社會性、哲學性課題,同時也大量展開人與人之間的協作。埃利亞松與建築師、科學家、哲學家等跨領域人士合作,藉此探索不同的感知模式、不同的世界建構方式。他也擁有上百工作人員的工作室,這些協作與共創都在整體性的認知與理解基礎上進行。吳瑪悧與不同人在不同場域的合作,時常在計畫初始階段就開始了,他們共同設計、學習與工作,也共同形塑創造力。
曾為2018年台北雙年展協同策展人的吳瑪悧,提醒大家回憶2014至2020年間的若干次台北雙年展都關乎生態環境,擁有類似關懷的創作者以不同形式激發和喚醒人們打開感官,重新獲得身體感知,重新建立我們與現實的關係。此次展題中的「好奇旅程」,也正是需要在抽象性的創造與回應中,方可得以實現。
延伸閱讀|重量級藝術家Olafur Eliasson在臺首次個展「你的好奇旅程」: 17件經典齊聚北美館,打造多層次感官空間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