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以藝術創造環境資本——側寫視盟「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

以藝術創造環境資本——側寫視盟「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

Creating Environmental Capital with Art: On Association of the Visual Arts in Taiwan’s “Action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Visual Arts Development - A Roundtable Meeting”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簡稱視盟)於2023年12月中旬,在花蓮舉辦為期三天的「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聚集了50多位來自全臺不同身分和年齡層的視覺藝術專業人士。其核心目標為推動「永續」發展的「藝術影響力」,並分成七個主題進行深入討論。會議氛圍熱絡,充滿了一股來自民間自下而上的振奮力量,凸顯了視覺藝術的積極參與精神。此次會議彰顯了視覺藝術不僅是被支持的對象,更是積極改變的參與者。《視覺藝術永續發展行動策略》即將在2024年1月初出版,全面呈現了會議的成果。

2023年12月中旬,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以下簡稱視盟)於花蓮舉辦了為期三天(12月11日至13日)的「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以下簡稱圓桌會議)。會議大規模地動員聚集了來自全臺,50多位視覺藝術產業中不同身分角色與年齡層的專業人士,希冀在密集的會議討論與意見交換中,彙整出屬於視覺藝術界的發展願景與建言。藉由會前會議的定錨,整個會議以「永續」發展的「藝術影響力」為核心目標,再分別以「永續」、「健全生態鏈」、「文化政策」、「人才」、「公共藝術」、「空間」、「國際競爭力」七大議題展開小組討論。會議期間不難從熱絡的互動與交談中感受到某種「振奮」,或許這種「振奮」的緣由,一如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在最後一場會議中提到的:「許久沒有這樣一股由民間發起、聚集,從下而上,提出改變的力量了。」而這場會議彰顯的另一個最大意義,或許便在於:視覺藝術不只是一個需要或被動等待「受補助」、「給予」的對象,而有了更多積極參與的角色。視盟即將在2024年1月初出版的《視覺藝術永續發展行動策略》(以下簡稱《永續行動策略》),也將完整呈現此次會議的討論成果。

延伸閱讀|直面藝文生態危機的一次出擊:視盟「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始末

「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現場。(視盟提供)

如何藉由藝術「創意」的本質,創造一個得以自主營運與發展的產業環境?從9月1日至12月8日為止,視盟總計召開了150人次25場的前期會議,藉此凝聚關鍵議題與會議方向。會議期間則由各議題主席在確定基本議題架構、方向的前提下,負責帶領六至七人的小組討論。隨著主席不動、成員變動,到最後所有參與者可自由選組、交叉討論的議程安排下,讓整場會議有了更多流動、爭論、溶合的可能。儘管當成員組成類別較為單一與分組擴大、成為兩大組別進行交流時,可發現意見的流動交換容易陷入停滯,但整體而言,此次會議因為前期準備的充分,也預先確立「擱置爭議、保留關鍵議題」的原則,讓二天半密集的會議議程得以在最大程度上聚焦,而免於大型會議常見的離散,流於「盍各言爾志」的聚會。與此同時,也正因為會議聚集了不同年齡層面對的處境、經歷與需求,卻也可以發現相較於中生代與更為年長的世代,年輕世代更容易提出藉由補助或福利政策的方式解決困境。或許這樣一場會議,也讓我們更加看見,過去30年來的文化政策,如何讓始終是這種制度遊戲「被分配者」的年輕世代,如何限縮、喪失了想像的可能與鬥志。

「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現場。(視盟提供)

藝術家是永續發展目標的實作者

綜觀此次會議結構,約莫可簡要收攏在:當資源有限,若欲建立可自主營運、「永續」發展的藝文環境生態,我們需要修復或建構什麼樣的「環境生態鏈」?首先最需要政府單位負責,也只有政府能做的,自然是「法規與文化政策」面向的協助。與此同時,在如雨後春筍般的地方美術館興建浪潮下,眼下可見的危機便在於有硬體無軟體的困境。在硬體上,我們可以如何鬆綁「空間」(機構)的束縛,引入民間的活力甚或投資?而在軟體上,藝術「人才」的培養雖然一直都在,但卻欠缺良好的流動與發展空間。此外,除了在藝術領域探詢晉升的可能,藝術人才如何朝其它領域發展、流動,發揮其可能的專業功能?而其它專業領域又有什麼管道、媒介得以進入藝術領域,活化、專業化其其它需求?當整體環境健全、活絡時,我們才能培養真正具有產業競爭力乃至於「國際競爭力」的藝術環境。

「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現場。(視盟提供)

站在「不是生產者(producer),而是實作者(doer)」的角度,劉維公以由Arts & Culture Finance(英國)、Upstart Co-Lab(美國)以及Fundación Compromiso(阿根廷)三個跨國單位共同協作的「創意、文化、與投資」(Creativity, Culture & Capital)計畫為例,說明國際間正興起的新時代文化政策:重視藝術家是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的實作者。聯合國將2021年命名為「國際創意經濟的永續發展年」(the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Year of Creative Ec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而「創意、文化、與投資」正是響應這項活動的重要計畫。劉維公認為,臺灣藝文圈與公部門對「影響力投資」都相對陌生,但此次會議正是希望藉由「影響力」的倡議,敦促政府感受到政策改革的必要性與急迫性。

「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現場。(視盟提供)

從「永續」的前提來看,議題主席沈伯丞便指出,任何領域的「永續」環境其基本具備:1. 資源得以持續運作、2. 物種類型的拓展與多元化,乃至於3. 環境具備週期性的新陳代謝與演化等三項條件。如何以開創資源的價值觀為基礎提出方法,輔助長期以來由政府片面主導的任何「貼補」性政策,便是「永續」議題探討的核心,故從法規、產業機制、人才跨域與機構的新陳代謝等面向建構建議方向與可能。同為議題主席的張正霖也認為,永續的達成需要多層次資源與力量的整合,而這便包括:藝術產業、企業參與、專業人力資源、新技術的開發、政府投入、知識準備、新陳代謝與創新、環保生態等。

「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現場。(視盟提供)

共造與關鍵計畫

此次會議以為期四年的「共造計畫」與「關鍵計畫」作為《視覺藝術永續發展行動策略》的宣言與政策建議框架。前者倡議2024年為藝術影響力元年,具體舉措如舉辦國際論壇與交流活動,引進全球新近思潮與作法;成立推動辦公室,負責輔導、推廣、教育等工作。再者,設立影響力投資具體政策作為,例如成立四年十億影響力投資基金,並鼓勵藝術家投入以心理健康、長者照顧、生態永續、與文化平權四大領域的影響力事業。其三,逐年發表年度藝術影響力報告(impact report),除向外界說明影響力成果,同時舉辦論壇與展覽,積極與外界對話。

「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現場。(視盟提供)

「關鍵計畫」則著眼於不同主題的發展路線。其中「修復藝術生態鏈計畫」著眼於藝術影響力評估研究,建構適用於臺灣藝文產業、簡單易用且成本低的藝術影響力評估系統;建立更透明、公正的合作調解機制;公共政策討論平台;藝術資產評價、稅負檢討修正、以藝術展會作為城市行銷方法等倡議。「人才團隊發展計畫」強調對視覺藝術工作團隊所有專業的重視,追蹤人才動態、鼓勵創業機制、扶植健全產業鍊、創造跨世代協作的藝文工作模式等。「空間生命力計畫」則著眼於空間的永續營運,除了提出以「影響力」取代KPI的效益評估,正視館所/空間營運管理專業、定位全臺各美術館間的內容差異化與性格特色,專業人才鬆綁、進用民間營運專業人才、健全私人企業與藏家支持展覽或創作的獎勵與優惠機制等項目外,空間營運補助應最大效益化,分階段協助新興與績優團隊創造出自己的營運模式,朝向獨立營運發展。而「國際藝術種子隊計畫」則將重心置於專業人士與資源整合上,以「從種子隊到教練團」的思維,提出開闢專業藝術人才多元進用與培訓管道,以長期培訓和支援的角度擘畫各項人才至國際學習、累積經驗,同時應鬆綁文化館所人員聘用方式,包含外籍人士參與臺灣藝術生產與工作等。與此同時,「國際宣傳策略」方面,應建立屬於臺灣的線上中英文藝術入口網站,推動、包裝臺灣獨特的藝術風貌和創意。無論「從數位資料庫到科技創新服務模式」,或是「導入企業資源」、「借鏡國際貿易模式」等,皆期待在官方資源挹注外,同時藉由民間既有與引入新資源的力量,進一步提升藝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而以公共藝術革新運動為主體的「社會協作創意計畫」,則就現行法規與制度所產生之偏差與問題,就公共藝術基金的使用規範及監督,審議、執行、評審各級委員會結構優化,代辦更名為專案管理,展會節慶再檢視等面向提出政策建議。

「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現場。(視盟提供)

所有的政策與建言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如何落實與監督。就此,視盟也預計將於1月3日舉辦記者會,邀請總統候選人及其政黨針對《視覺藝術永續發展行動策略》,提出其臺灣文化政策的回應。我們是否能跳脫僵化的國族意識形態,以建構、發展新的文化藝術共識為目標,讓藝術產業邁向永續、健全的發展道路?將是21世紀臺灣發展的新挑戰。

朱貽安(Yian Chu)( 133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