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何為跨領域藝術?跨領域藝術可以怎麼跨?

何為跨領域藝術?跨領域藝術可以怎麼跨?

跨領域亦能來自某種觀念或理論,特別是以批判或解構角度出發的創作,它們對社會核心價值或藝術定義的挑戰,會伴隨著跨領域的傾向—因為在拆解既有框架的過程,邊界會遭到破壞或轉移。

什麼是跨領域藝術?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跨領域往往出現在某種學科的邊界,而邊界之外都是未知,我們無法為跨領域找到明確的定義,只能就現實描繪出一定的經驗模式。但即使是某種經驗的歸類,至少能讓前方不再是完全一片迷霧,可以照亮前方幾公尺的空間,不至誤入歧途。

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這個用語,最常出現在科學與藝術這兩個領域。比如有一個國際學術期刊叫《跨領域科學評論》(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甚至當前教育界盛行的STEA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 and Mathematics),亦是一種跨領域整合的學習模式。但我們若觀察生活世界的其他領域,比如道德、法律或是交通等,跨領域這個字就沒有這麼常見或是被運用。

正如曾任英國皇家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席的物理學家湯姆.麥克利什(Tom McLeish)所分析的,科學與藝術都奠基於對想像力的大膽運用,背後的動力是創造性的熱情與對世界的好奇心,而不是為了實用或最大效益。科學家與藝術家都偏愛不斷走出自我邊界,挑戰定義,試圖探索未知,很自然會催生出各種跨領域的創造性現象。

攝影/Stefan Libiot(法國電影導演、攝影師)

那麼跨領域藝術的經驗模式,到底有哪些呢?

我們可以找出四種類型。第一種是不同學科間的跨域,可視之為標準型,也是最好操作的跨領域模式(甚至是運用在教學上)。這可以發生在藝術與藝術之間,比如舞蹈與建築、繪畫與音樂,或是書法與動畫之間。還有另一種變形,是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跨域,像是雕塑與數學,或是舞蹈與核子物理,或是劇場與農業等。這種標準型跨域的前提,是這些學科本身都已是發展成熟的領域,擁有各自的典範。

第二種跨域是以科技主導的藝術創作,通常會發生在新媒體藝術或是聲音藝術之類的領域,因為其創作會受到媒材革新的影響。如果以聲音藝術來看,其發展沿著廣播、錄音室到電腦等技術創新,不斷有新的變化,而產生持續跨域現象。這種科技跨域,並不是如前面第一種,是不同領域間的相互撞擊,而是創作媒材的變化造成了自身領域的革命現象。

但是跨領域亦能來自某種觀念或理論,特別是以批判或解構角度出發的創作,它們對社會核心價值或藝術定義的挑戰,會伴隨著跨領域的傾向—因為在拆解既有框架的過程,邊界會遭到破壞或轉移。不少關於跨領域藝術的歷史探討,都會從20世紀初期的達達主義或未來主義談起,因為它們一開始就著重在破壞。到了當代,像是女性主義藝術或是政治藝術等創作,往往也會造成無法被歸類的跨領域感。

最後一種跨領域藝術的模式,是由策展所推動,通常會以裝置藝術或文件展的方式呈現,其動力是策展概念或計畫本身具有的集合力,為藝術現場帶來某種總體藝術的跨領域現象(可以有序,亦可以是混亂的)。最好的範例是獨立策展人始祖史澤曼(Harald Szeemann)於1983年舉辦的大型展覽「總體藝術的趨勢」(Der Hang zum Gesamtkunstwerk),結合了建築、裝置、舞台設計、雕塑、繪畫、音樂、詩歌、文獻、攝影、行為藝術與電影等各種類型。

【總體藝術的趨勢】(Der Hang zum Gesamtkunstwerk)展覽海報/圖片來源

當代社會生活的各種邊界都不斷在消失,如同馬克思說的:「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或許這就是為什麼,這個時代的藝術潮流,會如此推崇跨領域的另一個原因了。

(更多精彩文章都在《哲學小分隊-暴擊藝術世界的45問》一書)


《哲學小分隊-暴擊藝術世界的45問》

耿一偉藉康德、巴迪歐、麥克魯漢與九鬼周造四位哲學家的哲學理論,交織出奠基45個提問的思考視野,並從五個面向來探討藝術的本質、藝術創作、策展機制、藝術與社會的關聯,以及當代藝術的未來與危機等議題,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邀讀者一同思考一些可能尚未被留意到的藝術問題。

耿一偉( 9篇 )

策展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圖片攝影/法國炸影像工作室)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