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典藏ARTouch與《今藝術&投資》於2024年2月起推出「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專題,回顧台灣當代藝術2011-2020年的重要發展歷程。除此之外,編輯台也特邀(按姓氏筆畫排序)吳思鋒、高千惠、高森信男、孫松榮與張寶成等專欄作者,從自身的觀察與經驗出發,書寫他們所關注的二十一世紀一〇年代當代藝術現場。
2013-2014回顧:文化中介組織、公民運動與藝文生態的深刻交會
俯縱觀回顧2013至2014年間的臺灣藝文現場,不難看到若干承前啟後的脈絡與演變。從臺灣社會整體來看,當時正處於馬英九政府剛開始的第二任期,也是文建會於2012年中升格為文化部後、首任部長龍應台在任期間,政府與民間在文化結構上的整合與拓展初見成效,同時也為後續諸多轉型埋下伏筆。文化部當年力推的「藝術銀行」如今已逾十年,從最初列在國立臺灣美術館編制下、到2021年轉由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營運,首創以購置作品方式扶持潛力藝術家之公設機制。
館所改制上較為重要的包括從臺中大都會歌劇院升格為國家歌劇院、從電影資料館升格為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現為行政法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前者更在2014年正式與臺北兩廳院以及當時尚未啟用的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一起併入「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表藝中心成為臺灣首個採「多館所一法人」的機構。文化中介組織這一時期開始愈發醒目,並將在後續幾年內隨著國藝會補助角色的強化、文化內容策進院(2019年正式設立)以及地方自治首例、高雄「三館一法人」(2016年)的推行等等,逐步成為臺灣藝文界的關鍵角色。
2013至2014年間也見證了臺灣公民運動的蓬勃,藝文界大量參與包含廢核運動、太陽花學運在內的公民不服從運動,不僅代表藝文社群的集體聲音、進入跨域公民團體的互相對話,也帶出社會運動與藝術之間的辯證性。2014年「太陽花運動」是否可被納入第十屆台新藝術獎提名,也一度引發藝文界熱議。
在更廣闊的藝術產業及生態鏈中,這兩年間也產生許多影響深遠的變化。例如,臺南新藝獎(2013)與在地民間社群、畫廊、藝博會的綿密連結,以及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先後在2012年至2013年創設的台南藝博與台中藝博,都形塑與北部有所不同的產業與生態交錯的風景。
新一波藝文空間創設潮也在此間生成,包括臺北的福利社、「空場Polymer」藝術聚落、遷新址的「打開–當代」,以及臺南絕對空間、高雄弔詭畫廊等,它們中即便有些未能持續營運至今,但多元力量的來回編織,都將在此後兩年再度政黨輪替(2016年)後持續深化,形塑下一階段、乃至持續至今我們所身處的藝文生態。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