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
我想做一棵大樹
陳昱清跟我分享他今年十月去參加2024雅加達雙年展(Jakarta Biennale)的心得。他理著大光頭,露出一副童稚...
【威尼斯通訊】影像技術於數位時代的反身性思考:專訪臺灣館「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
其實我在2020年的時候就確定要做《日常戰爭》了,整個創作論述也都已經完成,而她也認同我正在做的作品,所以其實我們在規劃...
非暴力抗爭運動當下,創意與藝術實踐:抗爭現場的藝述?藝術?
318學運二十四天的佔領期間,抗爭現場的創意生產與藝術實踐,我們該如何透過當代藝術的視角,看待過程中生產的「物」?這些藝...
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的關係,是平行世界、互相衝突或是互為主體?
我們可否視「藝術/運動」為擴張的藝術範疇?當代藝術的機制,包括美術館、雙年展、藝術獎項、藝文政策等,在社會運動當中可扮演...
【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2013-2014: 文化中介組織、公民運動與藝文生態的深刻交會
2013至2014年間也見證了臺灣公民運動的蓬勃,藝文界大量參與包含廢核運動、太陽花學運在內的公民不服從運動,不僅代表藝...
【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2011-2012: 街頭行動集結,市場品味輪轉
在1980年代的行動與運動方法之後,藝術如何找到與社會一起動員與集結的空間?這也是為什麽,當時的藝術圈在討論藝術介入社會...
【高千惠專欄—文化刨丁】—牛肉的滋味,藝術與政治的關係距離?
政黨輪替是否影響藝術社會生態?若有影響,其方式是什麼?藝術界一直期待政黨提供明確的文化政策,但究竟需要怎樣的政策?藝術界...
時代是咬銜著時代:繪畫的痛覺,陳敬元「PAGES (2021–20)」
陳敬元繪畫中反覆出現的主題之一,是一種對於痛覺的無聲摹寫,如皮膜般的月球被掀撕、針扎的樹皮、如紙般被削皮開的後腦勺、蠟燭...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