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

我想做一棵大樹
陳昱清跟我分享他今年十月去參加2024雅加達雙年展(Jakarta Biennale)的心得。他理著大光頭,露出一副童稚...
【威尼斯通訊】影像技術於數位時代的反身性思考:專訪臺灣館「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
其實我在2020年的時候就確定要做《日常戰爭》了,整個創作論述也都已經完成,而她也認同我正在做的作品,所以其實我們在規劃...
非暴力抗爭運動當下,創意與藝術實踐:抗爭現場的藝述?藝術?
318學運二十四天的佔領期間,抗爭現場的創意生產與藝術實踐,我們該如何透過當代藝術的視角,看待過程中生產的「物」?這些藝...
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的關係,是平行世界、互相衝突或是互為主體?
我們可否視「藝術/運動」為擴張的藝術範疇?當代藝術的機制,包括美術館、雙年展、藝術獎項、藝文政策等,在社會運動當中可扮演...
【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2013-2014: 文化中介組織、公民運動與藝文生態的深刻交會
2013至2014年間也見證了臺灣公民運動的蓬勃,藝文界大量參與包含廢核運動、太陽花學運在內的公民不服從運動,不僅代表藝...
【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2011-2012: 街頭行動集結,市場品味輪轉
在1980年代的行動與運動方法之後,藝術如何找到與社會一起動員與集結的空間?這也是為什麽,當時的藝術圈在討論藝術介入社會...
【高千惠專欄—文化刨丁】—牛肉的滋味,藝術與政治的關係距離?
政黨輪替是否影響藝術社會生態?若有影響,其方式是什麼?藝術界一直期待政黨提供明確的文化政策,但究竟需要怎樣的政策?藝術界...
時代是咬銜著時代:繪畫的痛覺,陳敬元「PAGES (2021–20)」
陳敬元繪畫中反覆出現的主題之一,是一種對於痛覺的無聲摹寫,如皮膜般的月球被掀撕、針扎的樹皮、如紙般被削皮開的後腦勺、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