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典藏ARTouch與《今藝術&投資》於2024年2月起推出「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專題,回顧台灣當代藝術2011-2020年的重要發展歷程。除此之外,編輯台也特邀(按姓氏筆畫排序)吳思鋒、高千惠、高森信男、孫松榮與張寶成等專欄作者,從自身的觀察與經驗出發,書寫他們所關注的二十一世紀一〇年代當代藝術現場。
2011-2012回顧:街頭行動集結,市場品味輪轉
俯瞰2011年至2012年之間的諸多重要事件、展演與藝術計畫,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見當代藝術發展與國家文化補助政策之間的緊密關係:在陳水扁政府時期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與「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之後,當代藝術大致上以兩種路徑塑造自身的公共論述,是這個階段作為馬英九政府第一任期推行的「臺灣生活美學運動」與「藝術介入空間」的尾聲,已然在臺灣各地發酵了許多「藝術介入社會空間」的嘗試。
在此的社會空間,又因為各地方的政治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除了將單個計畫補助上限500萬元的「藝術介入社會」,作為修正主義式的社區營造之外,新左翼論述與臺派當代藝術以運動與行動的分進合擊,回應各地方政府新自由主義都市化的發展進程。這種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的關係,或可與1980年代的空間與身體解放進行對照。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在回望王品驊於高美館策展的「當空間成為事件—台灣,1980年代的現代性部署」,總有今昔對比的既視感。當時318事件(註)還沒發生,但已經有零星的運動與藝術行動,於各地開花。
我們或許可以進一步提問:在1980年代的行動與運動方法之後,藝術如何找到與社會一起動員與集結的空間?這也是為什麽,當時的藝術圈在討論藝術介入社會的時候,總是三番兩次調整它的動詞—「藝術『介入』社會」、「藝術『進入』社會」、「藝術『參與』社會」、「藝術『浸潤』空間」,最後甚至是以老屋新立之名,讓藝術回到一種真空且中性的老盒子裡。從這樣的視角來看策展人培力所興起的獨立策展人,亦有著以策展探索行動之可能的實踐案例。
然而,我們不能因為街頭上的喧囂就忽略當代藝術在室內的推進:2009年至2011年起,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面臨第一波泡沫化與盤整期,不只本來有數家國際畫廊關閉了上海與北京的空間,也有一些前往中國發展的臺灣藝術從業者與藝術家(如資深畫家黃銘哲與洪東祿等)回到臺灣,卻面臨到已經不同的市場環境。
在中國市場泡沫化之後,臺灣當代藝術有很大的程度,仰賴著日本當代藝術操盤手的品味影響。像是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的「Geisai Taiwan」、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為當代館)舉辦的宮津大輔收藏展,與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邀請長谷川祐子(Yuko Hasegawa)策劃的巡迴展等皆是重要的市場現象。這是繼陸蓉之之後,圖像藝術市場受到的第二波日本因素影響。它結合了受到「港潮」文化影響、並於2000年代興起的潮牌文化,形成一股被今日市場稱之為「潮流藝術」的創作風格。而潮流藝術這個用詞,也約莫在2010年至2011年快時尚進入臺灣、自製潮牌文化退燒的環境裡,逐漸被商業環境視為一種類別。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之下,蘇俞安的「Drawing Now」作為首屆策展人培力的策展之一,其在當下環境探討繪畫與素描,儘管或多或少有延伸「弱繪畫」之意,卻可視為一種以策展作為推進當代繪畫論述發展的空間,對於身處當時卡漫與潮流等圖像藝術風潮的繪畫來說,別具意義。


註 318學運,又稱為太陽花學運。指於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期間,由臺灣的大學學生與公民團體共同發起的社會運動。該事件主要由學生主導,佔領位在臺北市的立法院,還曾嘗試佔領鄰近立法院的行政院。該運動爆發的主要原因在於《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遭強行通過審查,其訴求亦包含民主程序、反對自由貿易等。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第13屆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曾任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E-MAIL |sidtjh@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