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高千惠專欄—文化刨丁】—牛肉的滋味,藝術與政治的關係距離?

【高千惠專欄—文化刨丁】—牛肉的滋味,藝術與政治的關係距離?

政黨輪替是否影響藝術社會生態?若有影響,其方式是什麼?藝術界一直期待政黨提供明確的文化政策,但究竟需要怎樣的政策?藝術界與政治界之間的關係是否影響了對政策的期待?當藝術社會面對文化治理時,我們看到了什麼新的藝術生產模式?雖然一個時代的輪廓難以年度來衡量,但2024年之後,藝術界是否期待著轉變、調整,或者暫時停滯?對於「終結之始」(The beginning of end)的想像,已在過去多年的累積中呈現出現實的輪迴景觀。文章將回顧過去的重大事件,如「前太陽花學運期」、「文化元年之後」、「疫年封關期」以及「後疫年症候群」。在主觀與客觀間交錯,以及這些事件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編按:典藏ARTouch與《今藝術&投資》於2024年2月起推出「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專題,編輯台特邀(按姓氏筆畫排序)吳思鋒、高千惠、高森信男、孫松榮與張寶成等專欄作者,從自身的觀察與經驗出發,書寫他們所關注的二十一世紀一〇年代當代藝術現場。

政黨輪不輪替會不會影響藝術社會生態?若會,是以那種方式影響?藝術界不斷要求政黨要端出文化政策的牛肉,但究竟想吃那種牛肉,土產牛或進口牛?要幾分熟才能達到口腹的滿意?牛肉的滋味想像,是否是藝術界與政治界的關係距離?當藝術社會遇見文化治理後,我們看到了什麼新的藝術生產線?

儘管一個世代的輪廓難以年度作斷代,但2024年之後,藝術界是期待「換檔」(shift)、「切換」(alt)、「暫停」(pause break),還是無法刪除下的「重啓」(reset)?有關「終結之始」(The beginning of end)的想像,已在過去多年的積累中,呈現出現實的輪迴景觀。以下以個人記憶中的大事件為回顧,「前太陽花學運期」、「文化元年之後」、「疫年封關期」、「後疫年症候群」,來看主客觀交錯認知下,那個行經過的平行時空。

太陽花學運現場。©Public Domain

前太陽花學運期:當「御宅族」開始上街頭

在2006年至2009年間,臺灣有兩條「區域的前衛」路線。一是對「全球政治藝術」的迫切接軌;二是對「新創作媒材」與「新媒體藝術」的物質性產生關注。另一方面,此「區域的前衛」路線,亦為2010年代新起的臺灣當代藝術之轉向-地域性與當代性的重探,作了前鋒上的前置鋪陳。個體與藝術的關係,原是可以「與神直接對話」,但神諭仲介與機構連結的渴望,使社會性、政治性、經濟效能的話語權成為藝術社會的重要形塑條件。

2010年代前期,因各種實驗網站的創立、電子科技藝術的浮現、邊緣噪音與音像文化的跨域展演崛興,臺灣當代藝術的主流聲量與話語權,曾放在「國際現實主義」與世代「頓挫藝術」兩支分歧的「當代性」上。儘管在地政治藝術的缺席一度成為前衛藝壇的焦慮,但在地方、城市與中央的資源下、文化行動主義與新類公共藝術,也成為此十年的重要發展軸線。

林其蔚在「台灣國際電子藝術論壇」,表演活動「野獸之歌」。(本刊資料室)

在世代背景上,80後的藝術工作者之養成與展露,正是2000年至2010年間—所謂的臺灣「80後-頓挫藝術」族群的形成期。此「80後」族群,多指臺灣三大藝術學院學生。在「前太陽花學運期」,他們在「去大敘述」、「輕且薄」、「頓挫」、「沉浸個人世界」、「走出現代主義脈絡」等詞的加被下,曾被視為從大我歷史意識反縮為小我日常世界的表現類型。另一方面,也開始有些學生介入了社會運動。在自覺、社會氛圍與政府補助方向下,2010年代興起的考古與返魅行動背後,呈現出一種資訊補遺的歷史焦慮感。

延伸閱讀|從台灣意識的歷史距離談錄像藝術中政治語境的世代差異

崔廣宇,《我很好,我並沒有淋濕》,單頻道錄像,3’04″,2002年。(本刊資料室)

2008年開始,直屬於文化部的國立臺灣美術館,出現以明顯島嶼地誌為名的雙年展——「台灣美術雙年展」。第一屆以「家」為題,第二至四屆以「台灣報到」為題,第五屆以「一座島嶼的可能性」為題,2018年第六屆以「野根莖」為題。改寫臺灣文化主體與地方藝術史的南方行動,成為文化機制的新補助潮流。田野、文史、靈異、原民等研究在此時期崛起,並逐漸成為文化時潮。這一階段,有關藝術教育、技術與勞動、生活與生存模式、能量與資訊來源、文化論述、文化機制、市場機制、媒體效益、評論生態等與藝術社會有關的現象,皆明顯進入「更新」的運作狀態。

高俊宏《南尖》,複合媒材裝置,尺寸依展出場地而定,2018。(本刊資料室)

文化元年之後:十全大補帖的相濡以沬

2011年,因文建會補助兩億多元給予《夢想家》,被視為當時文化治理的嚴重病徵。一群藝術文化工作者因而發起「文化元年」行動,促動要有國家文化政策方向。2012年,以「泥土化」、「國際化」、「雲端化」、「產值化」為「軟實力」,文建會轉型為文化部。文化與先鋒科技結合,創新產業生態、提升藝術經濟等推動,也成為官民雙向的共識。2012年至2024年,文化部經歷龍應台、洪孟啟、鄭麗君、李永得、史哲部長期。其個人背景、文化政策方向、親近人才與補助主流方向,均可以在網路中整理出「文化元年」之後,藝術文化工作者的夢想與文化政策的互動結果。

「開啟文化元年:文化界提問三黨候選人」座談活動影像紀錄。(本刊資料室)

此階段,亦是藝術文字書寫從紙本轉向網路平台的年代。在藝術的穿透動能上,它轉向詮釋、推介、報導與傳播。在文化政策與大環境趨勢下,政府部門出現大量地方展覽空間、替代空間的補助方案。而替代空間、中小型畫廊、藝術雜誌擴張等年代現象,促使藝術書寫者與策展人進入了藝術產業鏈。越來越多補助案跟文化空間BOT出現,也使地區藝術界加速度地邁向專業化、產業化的更新。「策展學」與「藝術書寫」更成為具方法論的工具學科。

在「南向政策」鼓勵下,藝壇與東南亞、南島的交流成為國際對話主流。媒材上,錄像藝術成為田野實踐後的視覺再現語言。當地方創傷歷史、現代性中被排斥的非理性結構、以及亞洲式的泛靈論結合在一起,影像上昇為橋接與再顯的神鬼媒介。2014年之後,此再顯世界在官方認証下,因「在地性」而被視為一種文化新史觀的認知實踐。山海、島嶼、地景、宮廟、產物等成為藝術獎項中的文化與美學元素。金額較大的大地藝術祭形式,亦成為重要的策展圈地。這些相關整理,可能要封存許久才能造冊。

2014年,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台泰熱—一次會面之後/再次會面之前」展覽現場。(本刊資料室)

延伸閱讀|自我.國際想像.後交流:2010年代台灣/東南亞當代藝術交流的表裡世界

文化外交行動扶植,旨在於「培植」與「曝光」。「國家代表隊」的藝術國家化的概念自1990年代即存在,2010年中期更出現了加速版的年輕世代扶植行動,許多補助與獎助方案均年輕化。在世代界定上,亦逐漸從45歲下修到35歲。45歲以上最好已有團隊組織,否則都是個體戶的狀態。世代焦慮與世代仇視取代族群分離,資源分配中也隱藏著政治選票與文化路線的趨導意味。

謝德慶作品《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於「第57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臺灣館「做時間」展覽現場。(本刊資料室)

延伸閱讀|【藝術國家隊專題】國際藝術舞台如何「看見台灣」?台灣當代藝術「國家隊」Top100

在「泥土化」、「國際化」、「雲端化」、「產值化」下,藝術博覽會等文創產業自然也沒有被邊緣化。在無形政治與有形經濟的加持下,很多藝術工作者認為「藝術」可以成為一種知識與創意的「產業」。2017年至2023年,藝術界出現了「唐鳳現象」。(註1)跨領域、跨性別的數位藝術,在疫年時期更成為官方文化機構與民間媒體的新潮所在,數位科技與通靈之術成為藝壇兩極化的共在。從2011年的「夢想家事件」到2023年的「補風追擊」,這段十全大補帖的年代,終使「文化治理」與「文化資源」連結在一起。藝壇沒有文化之戰,只有資源之戰。

2017年唐鳳曾以政委身份參與藝術文化活動,運用虛擬實境遠距機器人導覽故宮南院的「日本美術之最」特展。圖為「日本美術之最」展覽一景。(本刊資料室)

疫年封關期:例外狀態下的真空地區

疫年,無疑提供了一個檢視生命政治理論的歷史之鏡。(註2)「內卷式」的創作與「排他性」的文化論述在地方迷漫,說明所有強調生命政治理論的正義之聲,都有了「例外狀態」下的新價值觀,以及不可比擬或參照的「地方必要性」。

喬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曾在《例外狀態》(Stato di Eccezione)一書中提出,在20世紀西方政治史上,為應對戰爭、自然災害等緊急情況,國家會懸置法律和公民基本權利,通過強化國家權力來渡過危機,這種法律秩序被懸置的狀態就是例外狀態。2010年,阿甘本(Giorgio Agamben)的《例外狀態》繁體中文版上市。(註3)阿甘本的「赤裸人」概念被引用甚多。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發之際,阿甘本不改理念,在2020年2月25日的義大利《宣言報》發表了《由無端的緊急情況帶來的例外狀態》一文,持續以生命政治的理論視角,批評政府採取不合理且無根據的緊急措施,並以健康為名限制人身自由,擴大了例外狀態。

展覽「赤裸人」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一景。(本刊資料室)

阿甘本指出,在疫情,歐洲各國通過「技術手段」取消生命的情感、交往、政治等非生物維度,以實現生命政治的目的。在阿甘本看來,無論是社交距離、口罩,還是線上教學、數位技術,每一項都並非中性的「技術途徑」,而是生命政治的「治理手段」。這些技術手段以保護生命健康之名,取消人們的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其目的在於創造孤立的個體,阻礙真正共同體的建立,以實現生命政治的治理。

在阿甘本他看來,疫情暴發後,一些地區公民輕易地接受權力對於自由的限制,願意付出政治、文化、社會維度被取消的代價,是將「例外狀態」常態化的一種集體行動。人們進入了一個以健康為宗教的社會,可以不計代價去履行的社會行為。出於對死亡的恐懼,他們願意為了生物性的安全而犧牲一切。而當人們願意為生物性安全而犧牲自由時,他們將註定生活在長期的恐懼與不安中。阿甘本指出,當人們為了規避恐懼而願意犧牲法律、政治、社會身份時,這正是在為赤裸生命的生產創造條件。

展覽「赤裸人」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一景。(本刊資料室)

此論見引發學界對阿甘本的贊同或批評。法國左翼學者讓-呂克.南希(Jean-Luc Nancy)諷刺他對疫情事實的誤判和對現代醫學的恐懼,由此開啟了有關阿甘本對疫情中的生命政治視角和理論之批判。波蘭左翼社會批判理論家安傑伊.諾瓦克(Andrzej Nowak)亦指出,疫情中的關鍵問題不在於這些國家的生命政治暴力,而是在於這些國家在公共醫療和社會保障方面的失職。(註4)

疫苗出現後,阿甘本的贊成者逐漸增多。他們認為當前的發展態勢,表明阿甘本所擔憂的例外狀態常態化,並不是危言聳聽。阿甘本的生命政治學提示,危機之下的權力擴張,會出現惡果。正反兩方如果要有一個平衡點,乃在於持有權力者應該在危機時,更要避免因責任缺位而導致對於生命的更大的暴力。「管理者與執行者的系統」成為被檢討的對象。(註5)

展覽「赤裸人」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一景。(本刊資料室)

在大疫年,臺灣從2019年到2022年之間的媒體新聞如果一一排列,可以發現「最美麗的風景」一詞也有了「例外狀態」。在例外狀態下的真空地區,「外來者」被視為真空包裝世界的「入侵病毒」。從無菌防堵的全民監督、拒打疫苗到搶打疫苗,造神的防疫英雄在二年內變成仇恨值升高的對象。沒有人知道怎麼了?如果群體記憶如此短暫,歷史又怎麼有真相?

以保護生命健康之名,與亡國滅族的想像,形成一個不能攻錯的結界。在想像真空的山海環境,藝術界再創一次地方奇蹟。在世界各地美術館、展覽空間在硬體上作休耕或改建,或加長加深研究計劃時間時,臺灣疫年的文藝活動仍然十分活躍。這些活動雖可能使用了與疫年有關的題目,但在內容與思想上卻也傾於真空情境,發揮了亂世即遁世的文人精神。人類世、非人、生態等議題成為年代的宏觀關鍵詞,在域內上山下海的田野行腳成為疫年封關中的文化行動。至於針對疫年種種身體、秩序、系統、人與人之間的異化,文化界幾乎都接受了政治正確的「治理手段」,在這方面幾乎是零思考。自然,在國家意識下,異議也如同他者的入侵。

展覽「赤裸人」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一景。(本刊資料室)

後疫年症候群:面對入侵的正常與不正常

「他者」是誰?乃隨現實改變。作家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稱其「擁有最珍貴的書」,是一本數十頁厚的小書,封面是硬紙板,上方印有國家名字,可以控制人們能去哪裡、不能去哪裡。它關乎「身分證明」與「移動許可」,表徵了身分、自由、疆界、秩序的管控。2021年,疫苗接種卡一度成為新的「身體保證」與「移動許可證」。然而,當病毒流感化之後,人們也進入危機失憶期。

2022年有一篇境外文章,以反思角度介紹了南希的哲學「入侵者」(L’intrus 2000/2002),並將旅行者、入侵者與病毒作了互文比喻。(註6)文中指出疫年以來,旅行這件事即承載了不受歡迎的病毒經歷,並引發出哲學的思考。南希的闖入者是一顆移植的心臟,南希的身體對它產生了陌生感的排斥,身體相關系統對它產生了機制性的監視串連。在免疫系統陰影下,此狀態會一直存在。南希將此身體過程視為「外在的體驗」和「他者的體驗」。疫後的研究者則再將個人哲學反思與民族志的材料交織在一起,提出移動中的三個入侵主題:暴露的身體體驗、破碎的自我體驗,以及不確定的未來體驗。

鄭淑麗作品《UKI》劇照。(本刊資料室)

繼2001年的911事件之後,大流年的另一恐懼即是「反-行旅者」的態度與行動。2022年,派屈克.畢克斯拜(Patrick Bixby)蒐羅從古到今與「護照」相關的文化軼事,亦出版了《旅行許可證-護照的文化史》(License to Travel-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Passport)。此書在疫年晚期出版,對於疫年時期的身體移動者特別有即視感。解封後的「報復性旅行」同樣成為一種可供研究的行為。人們發現,當全世界多數人都打了疫苗或得過疾病,也正常化了這種「入侵關係」。

誰是入侵者?掠奪者?臺灣藝壇,在後疫年出現的「恐懼症候群」與病毒不再有關,而是不同「入侵關係」的對應。這些常態性的「入侵關係」包括「身份與認同的前後關係」、「Me Too事件的對等關係」、「權力與資源的鬥爭關係」、「世代的拉攏與淘汰關係」。輪替如輪迴,取而代之後,便是另一個人事結構的崛起。因疫年而延伸出的恐懼症候群,由隱而顯。許多以對抗為聲言的藝術社會菁英,面對權力與資源被刪除的恐懼,多呈現噤言、匿名或耳語的另類生存狀態,甚至有了「為藝術而藝術」的逃逸轉向。具批判性的評論亦多在獎項、資源、世代等領域打轉。「面對入侵」的選擇與「面對例外狀態」的調控,事實上也折射出藝壇意見領袖們的社會與藝術人格。

「#MeToo 運動與當代攝影」討論會現場。(本刊資料室)

延伸閱讀|台灣藝文界 #metoo 系列報導

延伸閱讀|「結構、權力、壓迫」的延燒討論:# MeToo 運動與當代攝影

「當代藝術史」一則是回到每個藝術工作者的認知現場,另一則是回到機構或機制話語權所主導的製造場。藝術,與牛肉無關;真正的藝術,是一個人的江湖。上述二種脈絡都是「當代藝術」背後分歧的政治生命。從2014年的「野草莓」世代,到2024年冒出的「小草」世代,說明世代概念關乎人類集體的生命時間軸。沒有一代不如一代,而世代輪替也多重複著權力的輪替之路。


註釋

註1 2017年唐鳳曾以政委身份參與藝術文化活動,如富邦講堂《開放政府:從奇點到眾點》,並運用虛擬實境遠距機器人導覽故宮南院的「日本美術之最」特展。2022年成為數位發展部首任部長後,數位藝術研發亦於此際成為文化政策的前瞻方向之一。

註2 參見李暘,王卓群: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生命政治學、論辯與重塑

註3 作者Giorgio Agamben,譯者薛熙平,例外狀態,中譯本麥田出版社,2010年。

註4 同上

註5 參見Eoin Higgins, The Problem Is Systemic: Over 200 Artists and Scientists Dare World to Envision a Different Post-Covid Future, (2020/05/07)

註6 參見Ana María Munara and Adam Doering, COVID-19 the intruder: A philosophical journey with Jean-Luc Nancy into pandemic strangeness and tourism

高千惠(Kao Chien-Hui)( 96篇 )

藝術教學者、藝術文化書寫者、客座策展人。研究領域為現代藝術史、藝術社會學、文化批評、創作理論與實踐、藝術評論與思潮、東亞現(當)代藝術、水墨發展、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研究。 著有:《當代文化藝術澀相》、《百年世界美術圖象》、《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域閱讀》、《移動的地平線-文藝烏托邦簡史》、《藝術,以XX之名》、《發燒的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不沉默的字-藝評書寫與其生產語境》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