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石田美穗與「神獸所在」的療癒小世界

石田美穗與「神獸所在」的療癒小世界

這陣子如果來到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等著觀賞表演時,你可能會注意到二樓左側出現了一群安靜地與你一起在這個空間中等待、駐足、徘徊的療癒系木雕。祂們是由日本雕塑家石田美穗(Miho Ishida,b.1975)親手塑造的形象,在與台灣的藝術品牌ISFOR ART合作的個展中漫步於祂們之間,你會感受到一個與北藝中心冷冽結構截然不同的空間調性。

這陣子如果來到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等著觀賞表演時,你可能會注意到二樓左側出現了一群安靜的療癒系木雕,與你一起在這個空間中等待、駐足、徘徊。

療癒感從何而生?在質樸的刻痕之間,有著溫潤色彩。有時是神獸或特有種動物,有時是套上動物皮裳的天真孩童,眼眸中盡是接近無限透明的藍。祂們是由日本雕塑家石田美穗(Miho Ishida,b.1975)親手塑造的形象,在與台灣的藝術品牌ISFOR ART合作的個展中漫步於祂們之間,你會感受到一個與北藝中心冷冽結構截然不同的空間調性。

ISFOR ART特別為了「神獸所在」MIHO ISHIDA個展製作高達3M的巨型臺灣黑熊PVC充氣氣球擺放於展場入口。(圖片提供:ISFOR ART)

對喜歡療癒系木雕的收藏者來說,石田美穗在雕刻的造型、氛圍與作品世界觀等面向,都是令人容易親近、直觀感受的創作。如她這般的雕刻造形語彙,可說是這個時代所獨有的、對於可愛與療癒的欲求之表述。在近年來的當代收藏品味裡,對於詮釋「小世界」的創作之愛好更是屢見不鮮。小世界可以是一座廟、一隻獸、一個伊甸園、一個生態圈、一場夢,乃至於一段神話,一個「神獸所在」。

關於石田美穗的雕塑養成

主辦方於展場特別陳列展示藝術家創作刀具與模擬工作室情境,開幕當日藝術家Miho也演示從草稿設定、鋸型到手鑿的創作過程。(圖片提供:ISFOR ART)

出生在日本長崎的石田美穗,於1999年畢業於金澤美術學院並主修雕塑,2001年於日本縣立沖繩藝術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回溯自己的雕塑創作養成,石田美穗表示,兒時生活在長崎的回憶,時常會在雕塑創作的過程中出現在腦海當中。

在前往金澤就讀大學的時候,或許是因為金澤幾百年以來聞名世界的傳統工藝技術與文化自信,她認為金澤美術學院的雕塑非常講求基本功,專業訓練也相對嚴謹,對創作技術也有深遠的影響。在這些作品中的燒付技法、拼接技法,以及石田美穗在楠木雕刻上刻意保留刻痕與木質肌理的手法,和有意識地使用日本畫礦物顏料作為著色選擇,都已訓練出一套自己的創作程序。在展場左側的工作室展成,便簡要地展出了這位雕塑家從插畫草稿、工具使用到實際成品的創作過程。

石田美穗接著說,沖繩藝大的創作養成環境相對自由,讓她的創作又能回歸到自己的初心,除此之外也建立了自己對雕塑更寬廣的視野,提到自己所欣賞的雕塑家,從賈克.梅蒂、唐納德.賈德、安東尼.葛姆雷到喬治.巴薩利茲等,都是現代雕塑史中的典範者。不過,石田美穗並不想成為那樣的雕塑家,又或者,她與當代生活的人們一樣,無意成為偉大的人事物。我想這和她對雕塑與「信仰」之間的思考有關。

個展主題確立後,策展方與藝術家溝通,既然首次國際個展選擇落腳台灣,就該遴選台灣特有種或瀕臨絕種動物為創作主角。於是,台灣黑熊與石虎就在藝術家巧手下誕生。(照片提供:ISFOR ART)

「神獸所在」的靈魂重量

首次於海外舉辦的個展「神獸所在」,是石田美穗與ISFOR ART合作,以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二樓左側作為展覽空間。ISFOR ART特別為了展覽與設計家具品牌和裝置藝術家合作,規劃了不同的空間展陳,將石田美穗作品中的不同情緒與氛圍,多面的表達在展場空間中的展牆、台桌、工作室與竹編洞穴的情境裡。

策展方特別邀請高雄知名竹編藝術家陳詠笙帶領團隊北上,耗時3天現地創作巨型竹編洞穴與甬道裝置藝術,添加個展主題確立性與情境氛圍。(照片提供:ISFOR ART)

在主視覺牆的背面,展示著藝術家將核爆蕈狀雲的造形轉化為幾何立體的架上木雕,其排列手法消解了核能在現實生活印象中令人感到殘酷與恐懼的意象。在中間有著平滑曲線造形的白色桌子上,最大尺幅的鹿頭木雕作品《My DEER (8 CANDLES)》(2023)望向那些牆上的蕈狀雲,頭上鹿角的造形被石田美穗轉換為燭火,是她近年來雕刻作品中時常出現的形象。

開幕日特別舉辦「台日木雕藝術家交流與談會」,由左到右為旅日新銳藝術家盧嘉宏、台灣木雕女青陳佩吟及主角Miho Ishida。(照片提供:ISFOR ART)

這位有著溫柔細膩心思的雕刻家表示,這些燭火象徵著溫暖的靈魂與生命。其鹿角的造形延伸到超過了自己身體的範圍。甚至,令人聯想到海外華人前輩畫家常玉花卉與盆景繪畫裡,那不成比例所展現出的生命與繁華之重量。《My DEER(8 CANDLES)》是以這個窄小的身軀支撐著巨大的鹿角,不禁讓人感嘆起這頭鹿乘載著的,是何等的靈魂之重。

在《My DEER(8 CANDLES)》身後,安置著一尊尊石田美穗較為人所知的塑像雕刻,你不難看出在《MY YELLOW RABBIT》、《MY WHITE SNAKE》,以及此次特別為台灣製作的《CLOUDED LEOPARD WEAAING A CLOUD》與《FORMOSAN BLACK BEAR WEARING A CLOUD》等具有雲朵的系列中,她藉由造型結構在表現一種屬於自己的天、地與生命視角──底部的山/身體、中段象徵天空的雲朵,以及在這天空之上注視著世界的頭部。

三位藝術家分享自己的創作養成過程及入行甘苦點滴,並接受現場民眾提問,熱鬧非凡。(照片提供:ISFOR ART)
Miho親自為與會觀展民眾導覽個展作品,圖為和民眾交流創作時心情,雙方交談甚歡。(照片提供:ISFOR ART)

小世界裡的環境與信仰

在石田美穗的雕刻創作中,小世界是一個包含著天與地、動物與人的身體,而每一尊雕塑裡的小世界,都包含著天與地與「神」。在雕塑中的神,意指的更是眼神,在石田美穗的雕塑作品中,每一件神獸與塑像都有著寶藍色眼眸。在此次展覽首件發想的作品《CAVE》中,她將小女孩的頭部塑造為一座山,作為作品名稱的洞穴則是寶藍色的眼眸,眼中的孩童與神獸是置身此山中的守護者與精靈。

Miho表示這件《CAVE》是啟動個展籌備時第一個想到的作品,將女孩幻化為山丘眼睛為洞穴,動物手持靈火象徵找尋希望與看見未來。(照片提供:ISFOR ART)
作品《The nuclear club》是Miho用鳥瞰視角表現核爆蕈雲,想藉此傳達和平的重要性。(照片提供:ISFOR ART)

在「神獸所在」這檔展覽的雕塑創作裡,有一個更形而上的思考,是關於「環境與信仰」。石田美穗說,這次的系列新作中,有許多形象是從不同信仰文化裡進一步抽取、融合與變造而來。它們有著特定形象,但並非是如佛像、基督像或是任何宗教的神像那般偶像化的形制。

「使用日本畫的礦物顏料,也有著希望能跟傳統佛像造像傳統呼應的心思在裏頭。日本畫顏料大多都是天然的原料,為雕塑上色時也最能夠表現自然而然的色彩。但是如果真的要以雕塑神像來思考當代信仰的話,很容易只能令人想到特定的信仰。因此,動物反而是更能表達『信仰如何身在大自然之中』的這種狀態。」

策展方現場陳列Miho所有作品的水彩手稿、工具及工作桌氛圍,藉此讓參觀的民眾能更進一步認識Miho,了解木雕創作的過程。(照片提供:ISFOR ART)

在展場的深處,ISFOR ART邀請了竹編藝術家陳詠笙,為「神獸所在」以竹編工法打造了一個既通透又不失私密感的洞穴般的空間、一個展場中的裝置展場。走進這個竹編洞穴,宛如走進一個信仰的場所,與整個北藝空心的空間有所區隔,卻又並封閉,就像在一個廟堂中注視著一尊尊可愛化的神靈塑像,只是這些神靈並非是宗教裡的神聖偶像,而是在萬物有靈的思想中,對於自然環境的信仰化身。

「神獸所在」最基本的想像,是關於那些人們在日常中看不到的事物,如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共生共存。雖然難以發現祂們的一舉一動,但其實是在保護著我們或維持生存環境的事物。石田美穗的神獸,不僅是作為提醒當代人留意當代環境的象徵,也是作為體察人們內心與精神小世界的另一個安適所在。

開幕當天包含Miho經紀公司ISFOR ART主理人Jerry(中間著藍色上衣者)與許多旅居台灣好友、藏家及藝術家們開心合影。(照片提供:ISFOR ART)
主辦方特別為了Miho設計規劃衍生商品925純銀/18K白金及玫瑰金項鍊,讓除了木雕原作收藏之外,多了一項選擇。(照片提供:ISFOR ART)

「神獣たちのいるところ 神獸所在」石田美穗首度海外個展

展覽日期|2023.12.01-12.20
展覽時間|12:00-20:00(週一公休)
展覽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2F 太陽廳東南角
展覽地址|台北市士林區劍潭路一號
策畫團隊|ISFOR ART

展覽資訊及更多作品請掃QR Code。
陳晞( 88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藝術創作中的另類繪畫性與敘事方法等命題,亦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