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電影的美術館轉生考】剪黏檔案、擴延慾望:白盒子裡的黑室常態

【電影的美術館轉生考】剪黏檔案、擴延慾望:白盒子裡的黑室常態

【Transforming Cinematic Presence: A Study of Exhibitions of Cinema】Cutting and Pasting Files, Augmenting Desires: Dark Room Normality in a White Cube

像是為了概念化新世紀科技發展對動態影像的挑戰,2016年惠特尼美術館舉辦了「夢境:1905至2016的沉浸式電影與藝術」的年度大展。有趣的是,策展人艾爾斯(Chrissie Iles)並未糾結於當前的新興科技,而是逆時地向後檢視這一百多年來藝術家拆解、重組電影的常規——螢幕、投影與黑暗——來創造關於動態影像的各式可能,並考察電影在這一百多年來的不同的沉浸空間實驗。也因此「夢境」一展,如同一場媒介考古的田野驗收,帶領觀者感受不同時空下的動態影像,如何打造出各種仿若不受物理限制的沉浸空間。
那天,我好奇地問一位從小在國外長大的朋友,他著迷於楊德昌的理由。幾乎是反射動作般地,他說:「我從電影裡看到父親曾生活過,但我無從經歷到的臺北。」從《一一》中婷婷與胖子相約的建國高架橋下(泰順街與辛亥路街口),《海灘的一天》裡佳莉與外遇對象相聚的民生圓環餐廳,到《恐怖份子》開場中曾是治安死角的民生社區,他在從未走過的電影場景裡,感受到和他出生城市的羈絆。然而,與其說是電影中實地保存了1970、198...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謝佩君( 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