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觀點

一位編輯的藝術小史 專題系列 文化政策 景總麵包店 藝術史 藝術專題 【女同志書寫】關於1990年代的同志運動 「悠遊風景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2018Condo】藝術圈的共享經濟:Condo吹進亞洲! 【2019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19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0香港巴塞爾線上展廳】 【2022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2鬼月專題】亞洲神鬼奇想的大眾性傳述 【2023鬼月專題】文化越境聚合的台灣「咒術」 【2024鬼月專題】暗黑藝術史:圖文書中鬼魅的變形轉生術 【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工作坊專題】 【Web3藝術產業入門指南】典藏ARTouch✘c2x3區塊鏈藝術專題 【典藏30週年聯合專題】古今之變/辯 【地景說話專題】專輯一:鏡頭・媒體・天眼――去自然的景物轉譯 【地景說話專題】專輯二:酷兒・原民・身體―原酷風景的四重速寫 【女同志書寫】關於1990年代的同志運動 【專題】《再.創世》 【專題】「專業」待尋中的美術館:展覽檔期與合約的合理機制 【專題】「臺灣燈會2.0」,如何以藝術的格局來思考燈節? 【專題】23/24 【專題】24/25 【專題】NFT2.0.數位化.浪潮 【專題】下一站,首爾:亞洲藝術市場新據點 【專題】以雕塑之名:台灣雕塑藝術的現況與未來 【專題】出天龍國:台灣意識、地方勃發 【專題】原民的普世,普世的原民:跨越地方性的原住民當代藝術 【專題】可是,我們回不去了,之後:藝術家的自我復刻 【專題】台灣當代藝術之方言的書寫與實踐 【專題】回望當代:'11-'20當代如何轉了彎? 【專題】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 【專題】場景次世代:場景的變體與異質抽樣 【專題】威尼斯通訊──雙年展的夢與現實 【專題】學院是藝術平庸的推手?如是我聞的臺灣藝術高教現場 【專題】守護.監督:各界如何看「北美館擴建案」? 【專題】宮廷的「禮」貌生活 【專題】想像力的政治:角色、遊戲、ACG 【專題】愛妳,也厭妳──創作下的女性 【專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館長? 【專題】抗爭.藝術—激進主張下的藝術現象與行為 【專題】文物醫美 【專題】文策院即將掛牌上路,文化即將成為一門「好」生意? 【專題】演算法的靈光:在AI浪潮中重探藝術的邊界 【專題】當幕後成為關鍵現場:表演藝術的界線重構 【專題】破繭而出的日本藝術市場 【專題】童年的美術館 兒童與藝術共融的機構實踐與思考 【專題】第二次美術館時代的契機與挑戰 【專題】策展人的新手村:台灣策展人如何出道,策展教育與培力20年 【專題】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 【專題】給Z世代的藍色時期:狂鴨症之後—消失中的美術系,餘暉裡的新世界 【專題】編輯作為思想方式——重訪1990年代 【專題】聚焦花東創作社群新網絡 【專題】臺灣畫廊主專訪系列 【專題】藝術CSI:科學檢測的藝術鑑識之道 【專題】藝術中的建築:流轉的空間寓言 【專題】藝術中的自然史 Ⅱ 【專題】藝術中的自然史Ⅰ 【專題】藝術收藏:新趨勢 【專題】藝遊香港 【專題】評論的「挑戰」 【專題】調頻至90.0:正在滋長的陰性藝術現場 【專題】請問市長候選人:2022六都選舉藝文政策專題 【專題】諸相非相:當代藝術裡的東方 【專題】重返香港藝術現場 【專題】電影的美術館轉生考 【專題】風雲走過——洪通百歲紀念專題 【對話下的TaiwanArt】傑作:台灣美術的神話創造與西方視角 【幻夢.魅影.光: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專題】 【張大千120週年紀念專題】做不完的大千學問 【文化場館安全專題】你的美術/博物館安全嗎?文化場域的「公安」意識 【文資重構.議題再現】解讀中正紀念堂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歷史密碼 【斜槓世代】藝術職涯大哉問 【灰階之邦】我們在城市的邊緣聚首 【碳權交易藝術】 【空總專題】給下一輪文化治理的實踐備忘錄:從C-LAB看當代都會的藝文想像 【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 【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現場報導】 【聲波薩滿專題】立方論壇音樂祭,及其內建的藝術與聲響實驗光譜 【職場入門學】藝文界青貧現象,待解or無解 【藝術不北漂】探訪台南藝術生態 【藝術國家隊專題】以計量數據基礎打造藝術國家隊 【遠方的行星:趙春翔藝術展】尋找數字、市場迷失中的藝術靈魂 【開放文化專題】一個更開放的台灣藝文社群:現況、挑戰與想像 【鬼月專題】臺府展中的幽靈畫作與日治臺灣的鬼怪圖像 【鬼月特輯】當代藝術與非理性禁地的邪魅邊界 2017ArtBasel香港巴塞爾重磅來襲! 2018ART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2019年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光之再現」全攻略 2020年ART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登峰.造極」 Arts-and-the-SDGs藝文環境的永續未來 DaVinciTheGenius尋找達文西密碼 HappyHolidays!歲末最強的旅遊計畫 不安的同一——在「狂八〇」的延長賽中 專題|稀缺性展演:當我們談論極少數觀眾對象的作品們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現場報導:處處都是外人 第Q性:穿越歧路花園 荷蘭當代攝影社群 評論如何實踐?關於陳界仁「佛法左派」之後 謝春德「時間之血」 酷兒聽橋,跨性發勁 藝術展演 觀察 故宮改制爭議 訪談
台灣劇場設計前進布拉格四年展,學生館奪最佳體驗獎
布拉格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是目前全球最大、唯一以當代劇場設計及劇場建築為主題的世界性展覽。P...
佐使只治病:君養命,臣養性——清宮中的醫藥及相關醫療機構
醫藥材似乎是清宮女人宮鬥必備法寶,太醫院醫官更是女主角晉升位分重要的通關人物。藥材用於爭權奪位或許只是戲劇效果,多數時候...
原口典之,再現工業美學:日本「後物派」藏身亞洲藝術中心
73歲的日本「後物派」藝術家原口典之(Haraguchi Noriyuki)日前現身台北,為亞洲藝術中心「物,及其動勢—...
【文策院專題】從文創到文策,國家隊少投資幾隊?重複報隊幾隊?
被寄予厚望的文化內容策進院,若要得以讓文化產業擺脫「只會賠錢的行業」的刻板印象,勢必令人矚目。但,在文化部在大刀闊斧掛牌...
登上大雅之堂:大英博物館「日本漫畫展 」現正熱映中
大英博物館今年5月推出「日本漫畫展」 (The Citi exhibition Mangaマンガ),帶領觀眾瞭解日本漫畫...
台灣特色紙紮文化 「極樂天堂」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展出
糊紙祭品——俗稱紙紮,是台灣喪禮文化中常見的重要元素,喪禮儀式結束,親友將不捨與掛念之情透過焚燒紙紮傳遞給另一個世界的往...
當文物走入日常:吐故納新,五禽戲的古與今
國立故宮博物院近期推出「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除了展品豐富多元,其談述的養生觀念和健康知識更貼近生活,引起觀眾...
寥寥數筆,見者皆謂神似——妙筆傳神:任伯年的寫意人物畫
海上畫派先鋒任伯年(1840~1895)他以通俗文學與歷史故事為主題的精妙繪畫,成功的筆法與大膽的布局挑起觀眾興趣,有時...
八百萬神之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神道: 日本美術的神性探索」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現正舉辦的展覽「神道:日本美術的神性探索...
圖錄資訊記載錯誤, 是否屬於重大瑕疵而可以解約?
圖錄內優美的文案,再加上拍賣公司的專業宣傳,才能夠造就一場叫好又叫座的拍賣會,也才能夠讓委託的拍品拍出好價格,只不過,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