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策展人的新手村:台灣策展人如何出道,策展教育與培力20年

【專題】策展人的新手村:台灣策展人如何出道,策展教育與培力20年

今年國藝會與臺北市立美術館以共同主辦方式,並委由立方計劃空間所策劃執行的「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工作坊」。臺灣上次有類似以策展為主題的大型國際性論壇,即是1998年國美館所召開了第一屆的「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從1998到2019年,逾20年的時間,也成為一個區段觀察與回望臺灣策展生態的合適時刻。
「策展人」(curator)這個職業別,近年成為許多藝術學院的青年學子嚮往的選項,這項職業不斷隨著展覽的需求而演進,如今「策展人」的工作已不只侷限在「展覽製造」,更是開發觀眾感知可能的啟發者,企劃的載體也不斷延伸,包括與展覽相關的演講、對話、出版品、活動等的生產,他們讓空無一物「零」物件的展示與活動,成為充滿意義、象徵、指涉與提問的體驗載體。
在臺灣,策展人這個職業別曾經歷經數次的流變,與不斷與在地意識相互辯證交融的過程。臺灣1990年代前的展示,多數透過藝評人書寫展覽概念與美術館內的行政承辦者,兩方的共製來完成展示,展覽思想的建構與行政的執行流程是被切割的,直到臺灣第一代策展人包括陸蓉之、徐文瑞、王嘉驥等學者歸國,藝評人漸漸涉及策展實務,也慢慢讓臺灣本地的策展人形象逐漸具體。
1996年臺北雙年展首次出現以「策展人」稱六位不同領域的專業學者,擔任規劃展覽議題的角色,這是臺灣首次在公立美術館的正式文件中,出現對於「策展人」角色的定義。1998年國立臺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主辦「第一屆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首次將「策展」作為研討會主題,會中明確定義與命名「策展」(curate)和「策展人」(curator)的對應中文,以及確認與其名稱相應而來的能力、工作內容、以及權力範圍。
策展逐漸發展成為一門顯學
自1990年代以來,當代策展技術、策展人漸漸成為臺灣藝文生態中重要的脈絡,「策展」逐漸發展成為一門顯學,策展人也不再是一項新興的職業,而是能被視為一個和雙親交代畢業出路也不會羞赧的選項。當代策展人在表現場域的界定上,除了在美術館的展室外,也更擴及到更廣泛具公共性與跨域的展示內容。然而,除了第一代、二代的策展人多數從國外歸國,並引入策展意識到臺灣的藝術生態中,但臺灣本地的「策展人」又是被何種機制與教育系統所養成,這些培力與教育養成又為臺灣創造了何種策展生態?
臺灣策展教育與培力系統,大致於2000年後開始興起針對當代策展人才進行系統性培育與政策補助,如2000年中期臺灣開始有策展相關課程與學院系所相繼成立,包括2006年東海大學美術系設立「藝術策劃與管理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立藝術跨領域研究所、2009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明確將策展作為系所重點,到2014年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開始「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等。而在培力方面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也同樣在2000年初開啟藝術行政人才的研習培育,如2004年,國藝會開始推動的「視覺藝術策展專案」,到2010年,國藝會更針對年輕世代的策展人啟動「策展人培力專案」等。
從教育與培力系統回看臺灣策展史
今年國藝會與臺北市立美術館以共同主辦方式,並委由立方計劃空間所策劃執行的「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工作坊」(簡稱「CIT19」),本月中,此計畫也延伸舉辦策展國際論壇以「當代策展的亞洲語境及其超越」為總主題,思考在亞洲地域及歷史的脈絡下探索文化地緣關係中的策展史與方法學、策展人的社會職能與角色。臺灣上次有類似以策展為主題的大型國際性論壇,即是1998年國美館所召開了第一屆的「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從1998到2019年,逾20年的時間,也成為一個區段觀察與回望臺灣策展教育與培力生態的合適時刻。
本專題透過訪談曾參與臺灣策展教育與培力工程的關鍵人物,以及成長於臺灣策展意識逐漸萌芽的青年策展人,回頭檢視從2000年前後至今,目前的策展教育、政策培力背後對應的文化脈絡與痕跡,相關的資源與教育方向經歷何種轉變,策展人的特質又經歷幾個世代的新生,抑或目前策展教育系統與生態的銜接、策展學門專業性的可能、策展認證機制是否需存在,策展視野在青少年與兒童美學教育中的意義等議題。透過梳理臺灣策展教育與培力的脈絡,也試圖讓臺灣策展學與策展史的脈絡更臻清晰。

※ 本專題起因於「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工作坊」工作會議,與國藝會、北美館與立方計劃空間對話過程中形成。
 
※ 本專題相關討論脈絡與背景,參考文獻包括呂佩怡主編的《臺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 》、呂佩怡所書寫的《「當代策展學」 如何可能?》,以及林平,《策展人的誕生:臺灣策展教育的建構與發展趨向》。

專題文章

張玉音(Yu-Yin Chang)( 338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