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策展人的新手村】非「純藝術」的策展想像:跨領域的師生合作,創造未來工作

【策展人的新手村】非「純藝術」的策展想像:跨領域的師生合作,創造未來工作

策展人所需的條件除要有研究的能力、作品詮釋的能力、組織的能力(包含空間的安排)到安排觀眾對話的可能性以及現今所需的募款能力,以上的種種,都是需要有相當累積之後才有辦法同時處理這些事物。
如果要形容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簡稱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簡稱跨藝所)的學生組成,用來自「五湖四海」的各領域實踐者其實不為過。不同於其他藝術學院偏向招收純藝術體制出生的學生,高師大跨藝所自成立以來就以跨領域為目標思維,試圖延攬不同於視覺藝術圈內的學生進所內。並以跨界思考合作為方向,來媒合「行動」、「文化」、「社區」及「社群」等議題,讓學生進行藝術創作與策展練習。在所長吳瑪悧去年與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於臺北雙年展共同策劃「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以及由助理教授蔡佩桂現正策劃展出的「大譜普市:一座偉大城市的技術指南」,皆讓外界好奇高師大跨藝所究竟會如何帶領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們來進行所謂的「當代策展的實踐」。
在「大譜普市」視覺策展藝術案中,企圖達成培育人才的有機循環。(大譜普市策展團隊提供)
就策展教育的規畫、想法及方向而言
吳瑪悧表示,在2019年度的課程中有一個區塊其實與策展非常相關,由於跨藝所學生組成的多樣性,所以在策展教育上是偏重「文化性」的策略思考而非只有純藝術的策展想像,所以策展的內容可以非常多元。它不僅可以是專業藝術領域的展覽想像,同時也可以是一個「文化研究」的議題。就如同其策劃「臺北雙年展」思維,在策展的同時也一併納入了藝術、文學、社群環境議題等不同領域。而這也呼應蔡佩桂所提到的,如果是以呂佩怡的論點而言,跨藝所的策展其實是比較接近策展分類上的「Curation」而非是專業藝術背景下的「Curating」, 跨藝所主要是幫助所上學生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讓學生從收集各式各樣的形式或議題,逐步凝聚成一種表達或展示的方式。此外,吳瑪悧也補充,跨藝所除上述的文化研究議題方向,同時也注重實務面的操作,例如空間處理的能力或是社區與藝術實踐的課程。
包浩斯台德交流展,佈展由學生一同參與。(吳瑪悧提供)
所以在此前提之下,高師大跨藝所會對學生進行跨領域的媒合或是策展引導嗎?
吳瑪悧提到,「我的策展課通常是要處理一個公共性議題,從策劃到創作,會依學生的狀態去引導,例如之前我們進行關於旗津的研究,有個學生王安就是音樂人,而她所策劃的『旗鼓祭』,其實就是透過一個音樂祭的方式,讓旗津在地的青少年來參與家鄉的活動。」蔡佩桂也提出:「關於跨藝所的策展課程前端會有一個類似創意激盪的方向,藉由凝聚討論的方式來精準提出或找出問題,這種過程比較像是創意策略的發想。所上會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同學去發現彼此所關注的各個不同領域狀態,這跟一般藝術學院的策展課是『專門以研究過去精彩的策展案為主』有些不同,並非說跨藝所不做這件事情,而是在做類似的策展研究之前,我們會先有上述的碰撞歷程。」
包浩斯台德交流展的佈展工作情況。(吳瑪悧提供)
策展之於當代藝術,現今已是門顯學,可否就策展人之於臺灣社會的供需以及對有志想成為策展人的學生給出建議?
在此提問下,吳瑪悧表示,「就未來臺灣的藝術生態需求而言,現在各個縣市都在成立美術館,而未來策展人跟藝術行政人員的需求量將會是增加的,但各縣市有可能因財政的關係,而不一定有能力聘請策展人。但文化部亦有相關政策補助,希望地方美術館,展覽空間等導入專業策展人營運機制,並結合在地藝術團隊與在地藝文資源來強化展覽及推廣活動質量。但回到策展人本身所需具備的能力來談,我們雖有這方面的需求,實際上卻很少有這樣的人才,策展人所需的條件除要有研究的能力、作品詮釋的能力、組織的能力(包含空間的安排)到安排觀眾對話的可能性以及現今所需的募款能力,以上的種種,都是需要有相當累積之後才有辦法同時處理這些事物。不僅如此,獨立策展人的存在也很重要,除機構的策展需求外,其實民間亦有許多藝術節的活動策畫、社區的藝術活動籌辦又或是鄉鎮地方性的展覽規畫等,小至村落大至城市,其實都有策展人的需求,而這些獨立策展人也許就可以透過工作室的成立來進行及策劃類似的藝文活動。」
2014年蔡佩桂在其策展課推動「女影二十文件展」,希望教育從做中學。(蔡佩桂提供)
「女影二十文件展」展覽現場。(蔡佩桂提供)
「有沒有可能讓這些藝術創作或是藝術策畫工作,持續發展而非是畢業後就消失的偶發狀態。」這是蔡佩桂提出的一個想法。於是在「大譜普市」的視覺策展藝術案中,「大譜普市」的「譜普市」同時也是一個工作室。在這裡,「大譜普市:一座偉大城市的技術指南」談的不僅是氣爆的環境關懷,其中更有一環所觸及的即是如何讓藝術產業化,並把這樣的有機循環藉由來自各領域的人才及藝術圈人士持續往下推動,讓相關的藝術人才能在「譜普市藝術工作室」中養足羽翼後,順利銜接上藝術產業的供需鏈。此外,蔡佩桂在訪談中也提出,「關於策展人才的供需,如果只單從機構來看,似乎有點限縮自己的想像力。更多的時候,跨藝所其實要思考的是如何創造市場需求,我們應該要替自己創造未來的工作,並試圖培養出擁有實業家思維的跨藝所學生。」
 
崔綵珊( 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