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策展人的新手村】最早鎖定教育「策展」實務的系所:面對展覽過量生產,如何透過策展討論「永續」?

【策展人的新手村】最早鎖定教育「策展」實務的系所:面對展覽過量生產,如何透過策展討論「永續」?

對於如何成為一位專業的策展人,蔡明君強調溝通表達是很重要的能力,策展人的角色就像是電影導演,要能與其他人相互配合,並帶領團隊共創精彩表現。
東海大學美術系在培育學生的資源上,除了提供藝術創作充分的職能訓練和實習展覽空間,為了因應當代藝術及創意產業人才需求趨勢,也兼顧藝術策劃和管理人才之培養。「藝術創作」與「藝術策劃管理與評論」為系所的兩大核心領域,研究所也以廣招有意深入此領域但非美術相關背景人士為標的,於入學後分組學習、共同研究與資源共享。其中,2006年成立的「藝術策劃與評論組」,是當年全台唯一鎖定以「當代視覺藝術」策劃與評論為焦點的藝術研究所,提供諸如當代藝術策展、藝術教育規劃、藝術產業展示規劃等多元發展的資源,預期能為學生創造更大的就業機會與專業發展空間。
43號創藝實習中心裡美術系學生正在進行素描課評圖展。(東海大學美術系提供)
從策劃評論到策劃管理
東海大學美術系「藝術策劃與評論組」伊始,由林平、吳超然與張惠蘭等人,根據個人擅長的領域設計課程內容。蔡明君在四年多前接手林平原先在東海大學教授課程的職務後,觀察到原先以「評論」兩字作為組別名稱,有時造成學生進來修課時會希望能夠往藝術評論的方向深造,與在系裡面開設的實務課程方向有所落差,因而面臨到課程內容的混淆及招生狀況的不穩定。而隨著台灣有美術相關科系的大專院校增設越來越多標榜行政、管理與策展相關的課程內容,也顯示出目前大環境下對於管理人才的實質需求。於是去年經過校內的系務討論後,正式將原先的組別名稱更正為「藝術策劃與管理組」,希望能夠更接近實際上課程的設計與內容。
東海大學美術系「藝術策劃與管理組」的學生,於43號創藝實習中心進行的獨立策展計畫一景。(東海大學美術系提供)
蔡明君表示自接手以來,由於自己在學習背景與實務經驗上的差異,以及招生後的學生結構不同,與現擔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的林平討論並調整了課程名稱與授課方向。她以階梯式概念設計課程內容,將放在大二必修的「藝術管理概論與實習」定位為讓藝術創作者能學習到藝術管理的基礎觀念與技能,並進而認知到藝術管理的重要性;而另一堂開設在大學部三年級的選修課「畫廊經營與藝術策劃」則是相關延續性的進階課程。課程安排在上學期,會讓學生對於展覽、畫廊以及文化行政有初步認識,並於下學期進行以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所提出的相關計畫書格式為模型,進行小組紙上策展等理論與實務並重的課程設計。
2019年5月,第九屆實習策展「何厭之有」與藝術家面對面座談會。(東海大學美術系提供)
在研究所方面,則是開設了「藝術機構與職場觀察」、「展覽觀察與研究」和「策展學專題」等相關課程。「藝術機構與職場觀察」課程目標是帶領學生認識機構內的藝術體系、藝術市場以及協(學)會和基金會等;「策展學專題」則被系上學生視為重要的理論課程,常有創作組與大學部的學生跨組或跨級來選修。這或許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藝術系的學生們不再像過去一樣只專注在創作之上,開始注意到了藝術產業中越趨細緻的分工與其他可能性。系上也鼓勵研究所內沒有相關藝術背景的學生,可以下修開設在大學部的兩堂課,增進更多基本認知與概念。
2017年5月,第八屆實習策展「浪蕩子的日常」。(東海大學美術系提供)
實習策展課程培養團隊合作
此外,校內的「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及「東海43號——創藝實習中心」的營運管理,亦是由校內研究生及大學部學生組成的工作團隊,透過實習藝術行政相關事務,強調實作經驗,避免形成概念淪於理想,與實務操作上造成落差的情況。蔡明君更提到研究所兩年一次的「實習策展」課程,由整班同學共同策劃一檔展覽,是很重要也很特別的體驗。不僅讓學生能夠實踐團隊管理,更能夠從中體認到「團隊」的重要性。在授課流程安排上,會先讓修課學生分成兩組,一開始先概念性的發想策展的主題,其中甚至有與業界畫廊和藝術家合作的可能。經過大約一個多月的討論與發展後,讓學生與外評老師一起挑選可以操作的方向,由原先發想出該主題的小組當策展人,並讓大家一起推派一位展場經理。而其他的職務,例如展覽視覺、展場設計、宣傳和推廣,以及募款等職務分工則是經過講解後,讓學生思考自己想要承擔什麼樣類型的工作。對於學生來說,較有挑戰性的內容是募款的部分,然而某屆學生曾募款到十幾萬元,超乎大家的想像與預期,也增進了學生們的信心。
2019年5月,第九屆實習策展「何厭之有」藝術家與策展團隊合影。(東海大學美術系提供)
43號創藝實習中心「古燦瑜:皮膜之上,皮膜之下」展覽一景。(東海大學美術系提供)
目前系上的研究所內容橫跨理論實務,因此更能拓寬學生的出路選擇範圍,且透過實作學習的經驗,學生大多能從中清楚自己想要朝向的大方式是什麼。對於未來職涯規劃以創作為主的學生,蔡明君認為他們在課程設計中能夠去「了解」與「尊重」,除了藝術創作之外,其他職務之於藝術產業的重要性,這是一種良性的滲透。而在她教授已畢業的學生中,目前大多還是往藝術行政類領域發展,例如在畫廊與市立美術館等相關機構工作,明確以策展為職業的相對來說較少;但也有學生在畢業後選擇以燈光設計為職,體現了學校相關課程多元的適性。
對於如何成為一位專業的策展人,蔡明君強調溝通表達是很重要的能力,策展人的角色就像是電影導演,要能與其他人相互配合,並帶領團隊共創精彩表現。
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場地一景。(東海大學美術系提供)
2017年5月,第八屆實習策展「浪蕩子的日常」。(東海大學美術系提供)
策展教育在台灣
目前,台灣的策展教育在亞洲相對來說是發展較為長遠與完整的,但是蔡明君同時也提醒,關於造成台灣藝文勞動條件低薪過勞的元兇,應該要注意的是資源是否有分配得均衡。讓不論是藝術行政、評論人、策展人以及藝術創作者得以有相互支持且持續發展空間。策展與展覽製作目前在台灣仍有著一種曖昧不明的模糊界線,策展工作有時候會淪為一種快速的、急就章式的生產。在量多質不精的情況下,壓縮的是整個藝術圈的資源,也因此造成惡性循環。呂佩怡也曾在2013年一篇〈策展(Curating)/策展(Curation)〉的文章裡提到相同的論點,在我們慶幸著策展工作越來越被重視的當今,或許也應該反思的是,其中有多少資源的誤用和濫用,或許反而導致了浪費的可能。
東海大學美術系「藝術策劃與管理組」的學生,於43號創藝實習中心進行的獨立策展計畫一景。(東海大學美術系提供)
柯舒寧( 42篇 )

在變動很快的當代藝術市場中摸爬多年,努力將關注轉向藝術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