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專題

【女同志書寫】關於1990年代的同志運動 「悠遊風景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2018Condo】藝術圈的共享經濟:Condo吹進亞洲! 【2019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19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0香港巴塞爾線上展廳】 【2022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2鬼月專題】亞洲神鬼奇想的大眾性傳述 【2023鬼月專題】文化越境聚合的台灣「咒術」 【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工作坊專題】 【Web3藝術產業入門指南】典藏ARTouch✘c2x3區塊鏈藝術專題 【典藏30週年聯合專題】古今之變/辯 【地景說話專題】專輯一:鏡頭・媒體・天眼――去自然的景物轉譯 【地景說話專題】專輯二:酷兒・原民・身體―原酷風景的四重速寫 【女同志書寫】關於1990年代的同志運動 【專題】《再.創世》 【專題】「專業」待尋中的美術館:展覽檔期與合約的合理機制 【專題】「臺灣燈會2.0」,如何以藝術的格局來思考燈節? 【專題】23/24 【專題】NFT2.0.數位化.浪潮 【專題】出天龍國:台灣意識、地方勃發 【專題】可是,我們回不去了,之後:藝術家的自我復刻 【專題】台灣當代藝術之方言的書寫與實踐 【專題】回望當代:'11-'20當代如何轉了彎? 【專題】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 【專題】守護.監督:各界如何看「北美館擴建案」? 【專題】宮廷的「禮」貌生活 【專題】想像力的政治:角色、遊戲、ACG 【專題】愛妳,也厭妳──創作下的女性 【專題】抗爭.藝術—激進主張下的藝術現象與行為 【專題】文物醫美 【專題】文策院即將掛牌上路,文化即將成為一門「好」生意? 【專題】破繭而出的日本藝術市場 【專題】第二次美術館時代的契機與挑戰 【專題】策展人的新手村:台灣策展人如何出道,策展教育與培力20年 【專題】給Z世代的藍色時期:狂鴨症之後—消失中的美術系,餘暉裡的新世界 【專題】編輯作為思想方式——重訪1990年代 【專題】聚焦花東創作社群新網絡 【專題】臺灣畫廊主專訪系列 【專題】藝術中的建築:流轉的空間寓言 【專題】藝術收藏:新趨勢 【專題】評論的「挑戰」 【專題】請問市長候選人:2022六都選舉藝文政策專題 【專題】諸相非相:當代藝術裡的東方 【專題】重返香港藝術現場 【專題】電影的美術館轉生考 【專題】風雲走過——洪通百歲紀念專題 【對話下的TaiwanArt】傑作:台灣美術的神話創造與西方視角 【幻夢.魅影.光: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專題】 【張大千120週年紀念專題】做不完的大千學問 【文化場館安全專題】你的美術/博物館安全嗎?文化場域的「公安」意識 【文資重構.議題再現】解讀中正紀念堂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歷史密碼 【斜槓世代】藝術職涯大哉問 【灰階之邦】我們在城市的邊緣聚首 【碳權交易藝術】 【空總專題】給下一輪文化治理的實踐備忘錄:從C-LAB看當代都會的藝文想像 【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 【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現場報導】 【聲波薩滿專題】立方論壇音樂祭,及其內建的藝術與聲響實驗光譜 【職場入門學】藝文界青貧現象,待解or無解 【藝術不北漂】探訪台南藝術生態 【藝術國家隊專題】以計量數據基礎打造藝術國家隊 【遠方的行星:趙春翔藝術展】尋找數字、市場迷失中的藝術靈魂 【開放文化專題】一個更開放的台灣藝文社群:現況、挑戰與想像 【鬼月專題】臺府展中的幽靈畫作與日治臺灣的鬼怪圖像 【鬼月特輯】當代藝術與非理性禁地的邪魅邊界 2017ArtBasel香港巴塞爾重磅來襲! 2018ART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2019年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光之再現」全攻略 2020年ART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登峰.造極」 Arts-and-the-SDGs藝文環境的永續未來 DaVinciTheGenius尋找達文西密碼 HappyHolidays!歲末最強的旅遊計畫 不安的同一——在「狂八〇」的延長賽中 專題|稀缺性展演:當我們談論極少數觀眾對象的作品們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現場報導:處處都是外人 第Q性:穿越歧路花園 荷蘭當代攝影社群 評論如何實踐?關於陳界仁「佛法左派」之後 謝春德「時間之血」 酷兒聽橋,跨性發勁
【文資重構.議題再現】解讀中正紀念堂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歷史密碼
本專題「文資重構.議題再現」透過中正紀念堂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這兩座台灣的古蹟建築,在歷經「重構」的過程中,所連結的土地記...
專題|中正紀念堂的「轉型之路」:除了「永懷 領袖」的標準答案之外
關於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問題已經延續數十年,每當此議題被提及時,就會有人提出以下論點: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應「功過並陳」,一昧...
荷蘭攝影教育:跨領域的學習與挑戰
傳統上,電影與攝影通常是獨立的學科,但是荷蘭萊頓大學「媒體:電影與攝影研究所」,卻把電影、攝影、錄像藝術理論和策展實踐統...
傳統與當代的攝影共振:Foam與Huis
兩者作風雖然不同,但館舍都沿用了過往的住宅空間改造而成。因此在空間與動線上,皆承繼了舊有建築的傳統肌理,但是在展覽實踐與...
荷蘭當代攝影社群
去年9月,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兩位成員前往荷蘭,進行為期十天的參訪。這次專題除了短期考查和訪談的結果,也結合了兩...
攝影博覽會的潛能與想像:Unseen攝影博覽會
當我們步入Unseen攝影博覽會,心裡悄然升起一股陌生感。在這個攝影博覽會的現場,基本上見不到人們熟悉的攝影大師,而是許...
專題|紀慧玲:當藝術成為少數
因此,談論「稀缺性展演」,自然不是反向地回轉藝術的高門檻自限,但弔詭的正是,限定參與與接觸的限制,能換來多少詮釋的自由?
專題|超親密小戲節:讓物件展現戲劇張力的微型藝術節
「超親密小戲節」發想初衷,在於它初始就試圖要以「偶戲節」為核心設定,透過較小規模的空間與觀眾人數,達到常規劇場空間框架下...
專題|鬼丘鬼鏟︰像深海魚在負空間探索視覺、身體、雕塑、現場的本真
李奧森認為,與其說《近古代臨摹》是一場現場表演,更不如說它是個重新看待全知與未知、可見與不可見、歷史事件時空認知的明或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