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強健畫廊骨骼,才能談國際化:双方藝廊胡朝聖備妥資源,走向世界

強健畫廊骨骼,才能談國際化:双方藝廊胡朝聖備妥資源,走向世界

臺灣當代藝術家的國際化,一直走得很坎坷。胡朝聖認為談國際化一定要以在地為基礎,厚植在地實力,起身進軍國際才有力量。
提到臺灣藝術產業國際化的經營,双方藝廊(Double Square Gallery)胡朝聖是少數奇葩,不但學有所專,國際經驗豐富,同時又有經營管理實務。
 
臺灣畫廊經營模式可分二種,一種是家族式,父子、母女或夫妻檔,另一種經營者是滿腔理想,因喜歡藝術而一頭栽入。前者資源較多,卻包袱也大,但後者往往失之單薄,財力不足,經營壓力普遍沉重。胡朝聖是少數結合兩者優勢,懂得多方尋找資源、整合資源的人,成為年輕、專業、戰鬥力昂掦的傑出畫廊代表,令人看好發展潛力。況且具有天生的溝通強項,他可說是目前檯面上策展案子最多,國際連結最有力者。
胡朝聖於「大器逍遙-徐永旭個展」與藝術家合影。(簡秀枝提供)
若在網路打入「胡朝聖」三個字,跳出來的內容洋洋灑灑。紐約流行時尚工業學院藝術管理碩士畢業,他是策展人、作家、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理事、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胡氏藝術公司執行長,並於大學授課。胡朝聖長期關注當代藝術的脈絡與發展,曾策劃過「風帶來光─新宮晉動力/地景藝術展」、「居無定所?─2008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食托邦-2010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種子計畫1-藝術在河左右」、「種子計畫2-藝術在山左右」、「URS27:華山大草原快樂樂臺-創意新生地」、「剝皮寮藝條通.古街文化節」中的「混搭-當代藝術展」、、上海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藝術新秀推薦特區、「遊」臺北國際畫廊博覽會主題展、「流行的意外」、「粉樂町Ⅱ臺北東區當代藝術展」、「晴耕雨讀—行為、地景藝術展」、「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展、「實擬虛境」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公共藝術案等。出版包括《逛前衛:全球雙年展晃遊》(Biennial-Hop)、《魔幻城市-科技公共藝術》等專書,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12月5日,約好胡朝聖到典藏長安咖啡店用午餐。眼前的胡朝聖一身寬鬆黑衣衫,姣好的五官外型,俐落談吐,尤其字正腔圓的英文咬字發音,讓他不管出入時尚圈或純視覺藝術的大小活動,都亮眼出眾。
 
從屏東走向世界:胡朝聖的藝術之路
胡朝聖來自臺灣最典型的「芋頭蕃薯」家庭。籍貫江西的胡爸爸,在1949年隨著蔣介石播遷來臺,先在政工幹校(政戰學校前身)系統工作,後來轉任高雄港務局直到退休。1932年出生的胡爸爸在屏東的勞軍活動中認識臺灣原住民部落的胡媽媽,兩人一見鍾情、相戀結婚。胡朝聖父親的軍旅經歷養成嚴肅個性,注重孩子教育,要求三個孩子每天練習書法,熟讀唐詩及古文觀止。乖巧的胡朝聖總是做得比父親要求的更好,因而深受疼愛;血統來自原住民排灣族的母親天生浪漫,縱容孩子快樂嬉戲,而其濃眉大眼也遺傳給胡朝聖,使得他從小就氣宇軒昂、討人喜歡。他完全沒有外省二代所謂「竹籬笆春天」的苦悶心結,在屏東鄕下一望無際的田畦稻浪下生長,讓他有著從小接地氣的快樂童年,與草莽原野一同自在呼吸。
 
而母親經常帶著孩子到部落走動,原住民魯凱族(Drekay或Rukai )的陶瓷、百布蛇木雕成為胡朝聖的美學啓蒙,胡朝聖投入並期待能終身雕木捏陶、彩繪天地。怎奈社會上總如影隨形的,是「藝術家會餓死」的觀點,這也使得他在人生選擇上與家庭之間充滿矛盾。父親對子女期許甚高,希望教育能接軌國際,更希望身為獨子的胡朝聖出國學醫、亦或制訂國家政策的成為政府官員,因而胡朝聖在小學五年級就搭火車,從屏東到高雄補習英文。很會讀書的他從不勞家人費心,但挑選大學科系時,他所喜歡的美術系首先被排除在外。最後成為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的學生,主修電影。大學系上和媒體業界緊密連結,電影課往往是時下的電影才子開設,其中李天譯便是胡朝聖的電影課老師。
 
在胡朝聖上了大學後,自小被包裹埋藏的藝術家夢想蠢蠢欲動。大二那年,他避開家人的注意,進入輔大應用美術系學習,加修藝術通識課程。當時授課的是來自花蓮玉里的潘小雪,她自師大美術系與研究所畢業後,遠赴比利時新魯汶大學鑽研美學與現象學,後獲輔仁大學美學博士,對臺灣當代藝術的研究用力頗深,尤其對東部地區的當代藝術傳播居功厥偉。她提攜具有藝術夢想的胡朝聖,彼此留下深厚師生情誼。胡朝聖憶及精彩的大學生涯,表示除了浸淫非主流的藝術電影,學習冷眼觀注社會邊緣人百態,另方面在潘小雪的當代藝術啟發下,他對國內外藝術生態有系統性了解,尤其體認到不一定非當藝術家不可,若以藝術管理為訴求,藝術的道路更寬廣,更可與藝術生態維持若即若離的完美關係。潘小雪慧眼識才子,而師生緣不只把胡朝聖帶入藝術產業,到了2017年胡朝聖擔當「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簡稱「光.合作用」)的策展人,在臺北當代美術館(MOCA)籌劃展開之際,潘小雪正是時任館長,使得這偏門展覽在溝通、協調及議題推進上非常順利,也讓臺灣成為第一個在公立美術館舉辦亞洲同志議題展覽的國家,而原先見不了光的冷僻邊陲議題也被看到、被論述、也被納入美術史的書寫,甚至影響同志婚姻合法化的修法,彌足珍貴。
2017年,胡朝聖擔當「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的策展人。(簡秀枝提供)
而追求藝術夢的胡朝聖,開始作赴美深造的打算。在紐約,藝術設計是顯學,胡朝聖選擇紐約FIT流行設計學院(Fashion Technology),因為該學科與藝術接近,又涵蓋流行設計,多元豐富的面向開啟更多未來可能性。由於家中孩子多、大姐又赴倫敦留學,體恤父母辛苦,他選擇以半工半讀的方式貼補學費、減輕父母金錢壓力,,早在他出國留學前就曾協助高雄杜象畫廊白雅玲,參與各項策展工作。半工半讀的方式也讓他有所收穫,不但比同儕更早和臺灣在地藝術發展連結,更與藝壇重要人士保持友好關係,例如李俊賢、洪根生、倪在沁、吳梅嵩等。值得一提的是,胡朝聖申請FIT流行設計學院的推薦貴人,正是惜才若渴的前高美館長李俊賢。
 
話說在物價昂貴的紐約,年輕學生要存活談何容易。然而胡朝聖總是比別人幸運,他一到紐約,就取得非營利組織的藝術出版工作機會,微博收入對安頓生活不無小補。更神奇的是,他因為在臺灣的警察廣播電臺實習過,在紐約也順水推舟於當地的中央廣播電臺取得新聞採編工作,即便時薪僅7美元,但媒體提供他舞臺,也對他掌握報導新聞事件的功力及人脈拓展助益良多。別人負笈留學,苦等父母接濟,但胡朝聖一人當好幾個人用,不僅書念了,學位拿到了,也徹底打破父母和社會灌輸的「接近藝術會餓死」魔咒。
 
1999年2月,胡朝聖學成歸國,他的三個首選目標是漢雅軒、誠品及富邦基金會,最後緣定富邦。他對應徵富邦基金會的情景記憶猶新,當時的董娘兼執行長翁美慧、董事張元茜給他十足的拷問硬仗,但正因如此,讓他覺得充滿挑戰性、激起非拿到該工作機會不可的渴望,。況且富邦基金會奉行策展人專案制,其要求與訓練對初出社會的年輕人極其需要。果然他進了富邦收穫滿滿,從討論、提案至爭取預算,瞭解該如何爭取集團內各部門支持,也在過程中學習溝通協調。舉凡空間、展覽、國際論壇、出版、募款,他都虛心參與,落實執行與要求。胡朝聖的學習力強且個性明快,很快就展現訓練有素的成果,讓執行長張元茜非常滿意,也願意提擕,一開始就讓他參與2000萬元預算的重要提案。
 
從1999年4月到2002年4月,胡朝聖以富邦人的身份過關斬將,獲得各方肯定,累積創業能量,開始嘗試不一樣的事。他開始投稿寫作,並接些零星案子,如「101公共藝術案」徵件時,其舊識杜象畫廊白雅玲就希望他幫忙,而胡期聖也不負所託地竭盡所能,留下美好紀錄。
 
胡朝聖永遠在最重要的時刻被需要著,策展人廖宜國曾邀請他加入團隊,參與南港公共藝術園區開發案之招標工作行列。南港公共藝術園區開發案是2003年至2004年的臺北大事,此建案金額龎大,光公共藝術標案金額就達新臺幣7000萬元,受到各方關注。在兩人努力之下,此建案順利得標,他們引進如東尼.克雷格(Tony Cragg)、新宮晉等不少大師作品,帶來不同凡響的成效。如今雕塑矗立於南港園區上。嶄新的建築及偌大園區中閃閃發光的各種造型,為南港新市鎮增添藝術氣息。這個案子也成為公共藝術界公認的成功案例,榮獲第一屆臺灣公共藝術大獎,胡朝聖進而成為業界翹楚。
 
從此舉凡跨國際、大型的藝術策劃活動,少不了胡朝聖。2004至2005年林正儀擔任國立臺灣美術館長時舉辦科技藝術展,胡期聖與策展人暨藝術家林書民一同把「奧地利電子藝術節」引進臺灣,轟動一時。另外,胡朝聖也參與桃園機場捷運的公共藝術提案,然而從2009年提案,原預定2014年結案,結果拖延到2017年。只可說接公家案子,不可預測性的風險大,只能說是對他「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能耐考驗。
 
從「非常廟」到「双方藝廊」:胡朝聖的團隊經營之道
「非常廟」是政府補助的非營利機構,胡朝聖在其中與藝術家攜手推出許多展覽,彼此關係非比尋常,有超過10年以上的合作情感。雖然「非常廟」不為盈利,但非常窩心地結交了許多藝術界好伙伴,大家情義相挺,在藝術產業界留下佳話。今年胡朝聖另一佳作為「白晝之夜」,「白晝之夜」從法國流行到臺灣來,倍感新鮮,臺灣連續舉辦了好幾年。今年由他接手擔任策展人,大力整合臺北藝術資源,動員公私立美術館與機構、私人畫廊,活動瘋狂熱鬧,留下藝術接地氣的不眠夜傳奇。胡朝聖的靈巧與柔軟身段,令他結合公私部門資源是所向無敵。然而,以個體戶身分接案,一來10%的勞務報酬稅金跑不掉,如果有公司登記,只要5%營業稅,對初出社會年輕人,影響很大。因此在2005年底,「胡氏公司」誕生。最初資本額雖只有100萬元,但公司營業項目從策展、公共藝術、企業藝術收藏諮詢、出版至教育,應有盡有。初期為了節省開銷,公司只有請兼職助理,胡朝聖堅定務實地從無到有,埋鍋造飯,虛心摸索著如何讓公司存活且壯大。隨著公司營運成長及人脈關係的擴大,胡朝聖認識忠泰建築集團二代李彥良,投緣的兩人每年會相約出國一至二次,參加重要藝術活動,看建築、訪美術館、拜訪藝術家工作室、建築設計師,相互砌磋與成長。這段親如手足的情誼,對胡朝聖人生路的發展至為關鍵,更牽起他與忠泰集團的緣分。

忠泰建設從臺北市大直大灣段發跡以來,在臺北市陸續推出「輕井澤」、「忠泰華漾」、「忠泰代官山」及「忠泰交響曲」等多件精品豪宅代表作,打響忠泰品牌的名號。而近10年,忠泰集團董事長李忠義長子暨集團常務董事李彥良進入集團核心,創辦並主掌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MOT明日聚落」實體複合式生活家具商場,迄今「MOT明日聚落」已是全臺數一數二的頂級家居商場。足智多謀的李彥良以「達標」作為換取創辨人李忠義的信任,並將現代建築視為畢生志業,以當代藝術作連結,創作獨具一格的美學設計。從當代藝術出發,大量收藏當代藝術的他令忠泰集團美術館成為人人稱羡的優質企業藝術重鎮,而矗立在建築四周的大型裝置藝術,成為集團形象最好的推廣代言。洋溢藝術創意的忠泰建設,遂然成為臺灣建築界金字招牌。李彥良找了胡朝聖擔任忠泰基金會董事,同時將他視為藝術諮詢、收藏的最佳智囊。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攝影/李盈靜)
忠泰美術館首檔展覽「HOME 2025:想家計畫」展區。(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在臺灣,許多藝術家苦無展覽舞臺,優質作品大多只能束之高閣,另外在國外不少接觸拜訪過的藝術家,對臺灣充滿好奇並期待更多交流。李彥良將這些困境看在眼裏,十分不捨藝術家,於是呼朋引伴,慫恿胡朝聖開畫廊。2015年,双方藝廊正式在12位股東支持下登記成立。畫廊的股東背景有退休人員、房地產業、公關業及家具行老闆等,大家以不等資金的比例下力挺胡朝聖,藝術型態包含新媒體、觀念、裝置、雕塑等,一一涵蓋入內。
 
「双方藝廊」位於大直北安路上,名稱取自於形構藝廊主體的兩個長方形展間,作為場域精神之主軸及其延伸,以「双方(也是你我之意)」定名。他們希望秉持著藝術的想像與實驗,作為經營模式和信念,期許「双方藝廊」成為臺灣與國際當代藝術環境的下一個關鍵字。該畫廊側重藝術推廣、策展實踐、出版研究以及收藏服務為經營核心觀念,期待經由空間的創建和商業交易的基礎之下,思考藝廊如何在這時代中重新定義自我角色與態度,凸顯在當代國際環境中關於藝術生產、展覽型態、學術研究、空間規劃、國際交流、人才培訓和資源交換的發展方向與路徑,成為你/我、藝術家/策展人、藝廊/藏家、空間/社區、展覽/大眾、純粹/多元、在地/國際、社會企業/資源共享等延伸思考,以双方作為方法表述出多元意義,在對比的光譜兩端中創造無限思考與可能,並使之成為兼備美術館、替代空間和藝廊的多功能新型態展覽場域。
 
双方藝廊佔地400坪,租金50萬元,每月開銷維持在100萬到120萬元之間。畫廊員工六位,成立迄今近五年,董事會非常支持也樂觀其成,但目前尚未到增資階段,畫廊以賣畫增加營收。胡朝聖直言壓力很大,但總是希望能順利交差,讓股東支持的美意不變調,也不落空。目前双方藝廊代理藝術家包括本國籍的陳萬仁、徐永旭、薩璨如、陶亞倫、吳東龍、蘇滙宇、崔廣宇以及日本籍平川祐樹(youki hirakawa)、印度籍蘇尼爾.高帝 (Sunil Gawde)、德國籍佛羅里安.克拉爾(Florian Claar)。
双方藝廊空間,圖為「克萊因.赫茲-溫室擬態」展場一景。(双方藝廊提供)
胡朝聖強調,双方藝廊的展覽除了展現藝術家的個性及創意特色外,也希望串接出脈絡。例如以抽象藝術的展覽規劃,就回歸在地歷史的研究,作明確的爬梳作用,像是首展以李仲生為起點,直到他的學生輩藝術家。他們的用心與巧思成就畫廊的成功,不管是推出的展覽或藝術家,都具備美術館的品質與水準。他們用每一檔展覽的品質,證明他們是重視藝術專業價值的畫廊,贏得收藏家的信心與信賴感。
 
胡朝聖對二級市場的扭曲變形不以為然,他說自己很忙,不太在意拍賣,也不出席拍賣會。時下拍賣公司總是以大名家取勝,經年熟悉的明星臉譜,年復一年,但價錢三級跳,幾乎到了「億來億去」的程度,讓弱肉強食、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戲碼一再重複上演。而拍賣公司集資源之大成,長時間來壟斷著訂價趨勢,也左右流行方向。胡朝聖表示双方藝廊沒有那種搖天撼地的本事,,他們要安靜而自信地走自己的路,作令人印象深刻、擲地有聲的好展覽,培養願意跟著畫廊緩步前進的收藏家,大家願意心平氣和地欣賞藝術家的創意,重視畫廊的品格與靈魂。胡朝聖刻意以「非典型」形容他們的收藏家,因為這種收藏家只會跟他們討論藝術家的作品好壞,或者對作品理解的深淺,但並不會問作品是否漲價,未來能增值多少錢等市儈問題。
 
双方藝廊雖然資金並不豐裕,但一開始就定位為收藏型畫廊,每一檔展覽都會收藏一些作品,一來向藝術家和收藏家證明双方藝廊對其作品表裡如一的肯定,二來是双方藝廊展現對展覽、代理藝術家的信心,堅信其具備的美術史價值。有朝一日,双方畫廊期待和藏家一同「倒吃甘蔗」,看見藝術家的成就。
 
國際化,需要用特色與專業強健體質
臺灣當代藝術家的國際化,一直走得很坎坷。胡朝聖認為談國際化一定要以在地為基礎,厚植在地實力,起身進軍國際才有力量。眾所皆知,双方藝廊一直以臺灣當代藝術為重點,以策展作為儲備能量走向國際的方法,無論是畫廊團隊自己策展,還是外找而來的策展人,像廖仁毅、張元茜、簡子傑、沈伯丞、吳介祥、張晴文等,都是双方畫廊耳熟能詳的策展精兵。這一切努力,無不為國際化作準備。而双方畫廊在展覽期間,一定斥資出版雙語畫冊,並且從文宣到新聞稿通通都是雙語,無時無刻都希望把臺灣當代藝術家,順利推上國際舞臺。成立迄今不過四年多時間,双方藝廊已累積十餘本精美雙語畫冊。胡朝聖強調藝術的未來趨勢,仍然是靠專業人士把專業畫廊的研究資料滙整起來,為藝術家驗明正身,也為美術史增色添彩,發揮後續影響力。胡朝聖透露,2021年土耳其伊斯坦堡將有一個大型的臺灣當代藝術大展,他已經為策展工作開始在摩拳擦掌,預作準備了。
 
胡朝聖再次強調,談國際化一定先把自己的體質強健起來,呈現特色與專業,走出國門才有著力點。推廣的定位也要明確,當在地市場穩固,到了國外便能水到渠成。而不是把國際化口號喊得喧天價響,但國際展售時,卻呈現看天吃飯和賭運氣的狀態,而並非與其他國際畫廊比實力。進軍國際的路子很長且代價昂貴,如果沒有萬全準備,出了國門也難有天上掉下來的機會。臺灣大部分畫廊屬於中小型規模,資源相對拮据,沒有多餘的錢可揮霍或碰運氣。與其盲目迷信國際化,不如把錢省下來,做好、做實每一檔在國內的小展覽,只有一顆顆剔透晶瑩的珍珠,才能串接出璀燦珍珠長鍊,絕不能捨近求遠、操之過急。談國際化,先把自己的體質強健起來,他銘記再三。登高望遠,他的藝術大夢,以及國際拼搏舞臺,也一步步增速挺進中,滿佈著臺灣藝術父老的殷殷期盼。
 
双方藝廊非常自我節制,截至目前,他們一年只設定參加兩次藝術博覽會。一次是每年1月中舉行的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因為規格符合國際化,又有在地優勢,相對實惠。另一次計劃選擇每年10月舉行的「倫敦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London,簡稱「倫敦斐列茲」)。倫敦裴列茲與巴塞爾藝術博覽會(Basel Art Fair)同列為第一線藝博會,口碑、定位都很吸引人,他會儘速提出申請,希望明後年可以如願。不過為了節約成本,他們只選擇60平方公尺,不求大排場,但求精。畫廊團隊絞盡腦汁,無不希望把有限的展覽,作最大的坪效利益。
第一屆的台北當代藝博,在台灣藝文圈引起轟動,來自國內外的觀眾讓短短幾天的藝博會盛況空前。(© Taipei Dangdai)
若以臺北當代藝博會的規劃來說,在2019年舉辦的第一屆中,双方藝廊的策展概念是聚焦在雕塑材質,呈現徐永旭、陳萬仁、薩燦如三位臺灣藝術家的經典。明(2020)年再次報名第二屆,這回有四位藝術家參展,臺灣徐永旭、陳萬仁外,還有德國藝術家佛羅里安.克拉爾與印度藝術家蘇尼爾.高帝,延續立體雕塑作品的話題,這回強調其神秘性,也就是說以煉金術的概念呈現。
胡朝聖於「內在之庭–薩璨如個展」與藝術家合影。(簡秀枝提供)
今年將盡,胡朝聖分享2019年對他重要的展覽,是繼2017年的「光.合作用」同志議題展覽之後,第二次相關議題大展「光.合作用 II——包容關注:東南亞同志議題展」,他親赴泰國曼谷參加。該展覽幕後英雄是香港收藏家孫啟越(Patrick Sun),各界對他肯定且敬佩有加,孫啓越關注冷門偏陝的同性戀藝術主題,不但大量收藏同志議題藝術品,且大方出借收藏,用出錢出力出作品的方式,為亞洲公立美術館規劃同志議題展覽,果真把同志議題從過去的黒暗歧視中,引入亞洲公立美術館,豐富美術史的書寫與篇章,同時為藝術收藏家的角色,留下典範。
胡朝聖(右五)、孫啟越(右三)與夥伴人士合影。(簡秀枝提供)
「光.合作用 II——包容關注:東南亞同志議題展」於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展覽現場。(© 驕陽基金會)
當問及「孫啓越能,臺灣藏家也能嗎?」胡朝聖很有自信,他表示臺灣也勢必會出現許多不以畫作轉售、賺錢為收藏條件的純粹收藏家。他們願與藝術同在,他們不只收藏藝術作品,也珍重這些藝術家的靈魂,更會因收藏而逐漸影響藝文生態並予以回饋。
 
胡氏公司之外,又有双方藝廊需經營,加上每年策不完的展覽及不停歇的文案工作,胡朝聖忙碌活躍,懿名遠播。回首來時路,有苦有樂,但胡朝聖走得相當用力,孜矻前進,汗滴淚痕斑斑,但他迎來的是人生勝利。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07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