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典藏ARTouch與《今藝術&投資》於2024年2月起推出「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專題,回顧台灣當代藝術2011-2020年的重要發展歷程。除此之外,編輯台也特邀(按姓氏筆畫排序)吳思鋒、高千惠、高森信男、孫松榮與張寶成等專欄作者,從自身的觀察與經驗出發,書寫他們所關注的二十一世紀一〇年代當代藝術現場。
2015-2016回顧:藝術的體制化現象似乎也從這時期開始逐步建置
2015到2016年承襲著藝術與運動在前幾年緊密交纏的精神,發展出更多不同的面貌,也催生許多作品回應。2015年1月陳界仁帶著《殘響世界》回樂生放映,此舉引發後續像是高俊宏等藝術家將影像帶至拍攝現場放映的行動。典藏《今藝術》專題也以「抵抗的物件:運動中的創造性」探討2014年的318學運與香港雨傘運動,2016年王又平、李佳泓、黃奕捷、廖烜榛於絕對空間發表的「錢江衍派」,亦可視為318學運後,年輕藝術家企圖跨世代對話的紀錄片。
這兩年也是各美術館大舉開館與行政體系改制的時期,包含2015年空總創新基地成立,開始推動青年創業與社會創新計畫、林平接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成立了行銷推廣組,以及威尼斯雙年展的臺灣館改制後推出首檔藝術家個展「吳天章,別說再見」,年底更有故宮南院開館、隔年臺中國家歌劇院盛大開幕。除官方美術館外,私人單位也開始興建美術館,像是南投的毓繡美術館以及忠泰美術館等,藝術場館的資源從各方挹注,另值得注意的還有高美館與高史博、高影館在2016年宣佈改制為行政法人,也可視為官方場館的行政體制重大變革。
台新藝術獎在改制後設立不分類的首獎,影響似乎也漸漸在藝術圈發酵,這時期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界線愈趨模糊,2015年由策展人蕭淑文於臺北市立美術館推出的「愛麗絲的兔子洞—真實生活:可理解與不可被理解的交纏」可謂一明顯案例。2016年底的白晝之夜,亦同時含納各種多元類型的演出,更將藝術場域從黑白盒子模式帶入城市公共空間。2016年更是臺灣史上第三次政黨輪替,由蔡英文當選總統,後由鄭麗君出任文化部長,在民進黨的文化政策下,藝術的體制化現象似乎也從這時期開始逐步建置。



藝術書寫者。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與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以及文化環境。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E-mail: sihyu0322@gmail.com